老北京講京城有三樂:登長城、喫烤鴨、喝二鍋頭,三樂不全不算到過北京。不管是喝酒還是不喝酒的人,提起紅星二鍋頭來,都耳熟能詳。在國人心裏,紅星二鍋頭還有一個小名,大家親切地稱之爲“小二”。

與新中國共同成長了67年的紅星二鍋頭,從老百姓餐桌上的當家酒,到走出國門成爲代表中國北京的一張名片,一直傳承着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酌一杯二鍋頭,品一座北京城。今日21:50,北京衛視《檔案》爲您獨家揭祕紅星二鍋頭的傳奇故事,領略京城酒文化魅力。

探訪中國第一瓶二鍋頭酒誕生地

揭開新中國獻禮酒背後的祕密

北京前門大街原糧食街40號,有一座關於酒的博物館,名爲源升號。這裏,是中國第一瓶二鍋頭酒的誕生地,也是北京二鍋頭酒的發源地。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山西臨汾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三兄弟來到北京,創辦了源升號酒坊。他們釀出的酒,就是今天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二鍋頭”。

1949年5月6日,源升號在內的12家北京老字號燒鍋被整合收編,統一歸華北酒業專賣公司實驗廠管理。這個試驗廠是當時北京第一家國營釀酒廠,也就是紅星酒廠的前身。試驗廠成立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爲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生產一批獻禮酒。

當時,北平剛剛解放,城市管理工作千頭萬緒。在如此緊張的時期,爲什麼要如此急迫地成立一家釀酒廠?新中國獻禮酒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爲人知的故事?

四個標準定義“好酒”

日常飲用酒應該怎麼挑?

1952年,爲振興釀酒行業,北京舉辦了第一屆評酒會。而如何評選、制定什麼樣的評選標準,這一工作,就落在了華北酒業專賣公司實驗廠的研究人員身上。

在接到任務後,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首先對全國各地送過來的103款酒樣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分析檢測和品評,最終形成了分析報告,制定了四項關於“好酒”的標準條件。這四項標準分別是:一定是全國市場流通的酒種;檢測數據要符合衛生要求;必須是非常受百姓歡迎的酒;釀造工藝要有特殊性,不能輕易被仿造。

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酒”——貴州茅臺酒、山西汾酒、四川瀘州老窖和陝西西鳳酒,就是在1952年的評酒會上根據這四項標準挑選出來的。此次評酒會的舉辦,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讓老百姓知道了什麼是好酒的標準。好酒標準的制定,足以可見紅星當時的技術實力走在全國白酒行業的前列。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紅星二鍋頭如何做到遍地開花?

早在1960年代以前,北京只有紅星一家生產二鍋頭酒,供應遠不及需求。那時的紅星二鍋頭每年要拿出200噸酒,作爲樣品供各省市作對比,每逢佳節還要向駐外機構供應。因此,每年僅有幾百噸紅星二鍋頭酒供應北京市場,根本滿足不了首都人民的消費需要。

爲了解決這一難題,1965年8月20日,經北京市工業局批准成立北京釀酒總廠,對當時的順義牛欄山酒廠、大興酒廠、昌平酒廠和通縣酒廠等19家郊縣酒廠作爲歸口廠進行統一管理,而這就是後來紅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總廠實行管規劃,管計劃,管供應,管質量,管設備,管價格和管銷售,人事權和財政權仍歸地方郊區所有,簡稱“七管兩不變”的政策。這一政策,簡單來說,就是總廠負責輸出釀酒技術和人才、統籌歸口廠所需的糧食、煤炭等物資,統一安排歸口廠產品銷售,協調各方關係,做到全方位扶植郊縣酒廠生產二鍋頭酒。

那麼,紅星酒廠到底是如何將二鍋頭酒的傳統釀造技藝傳播到北京各個酒廠,讓更多的人喝到最正宗的二鍋頭酒的呢?

一步步篳路藍縷,一次次堅守創新,從輝煌過往到不懈求索,在追求更高品質的道路上,北京紅星又將書寫怎樣新的傳奇篇章?今日21:50,北京衛視《檔案》爲您獨家揭祕《酌一杯酒二鍋頭,品一座北京城——紅星傳奇》,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