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兩週公募收益排名大輪轉 頂流們遭遇連環錘 金融地產混合基金暫居第一 來源:財聯社

2022年開年首周,31只新基金髮行遇冷,多數募資不過10億元。這與2021年開年首周誕生了8只“日光基”,5只基金成立規模超百億元的盛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直接原因看,基金髮售遇冷與去年基金業績普遍不佳有關。2021年基金平均業績表現總體低於2020年,且首尾業績差別較大,業績“翻倍基”僅有3只,基金算術平均收益率爲4.85%。加之今年經濟形勢不明朗,市場缺乏共同方向,基金公司和渠道在推廣過程中明顯缺乏底氣。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開年首周基金髮行遇冷背後還有另一大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網紅”基金經理效應的大幅減弱。

明星基金經理“光環”漸褪

2022年開年至今,公募基金經理的收益排名就已經出現較大幅度的輪換。截至1月13日,華泰柏瑞楊景涵管理的華泰柏瑞新金融地產混合基金成爲目前表現最好的基金。反觀2021年公募基金冠軍崔宸龍,其管理的基金在2022年以來已遭遇連環錘。截至1月13日,崔宸龍管理的8只基金年內收益率悉數告負。

市場熱議“冠軍魔咒”兌現的同時,此前屢屢“火”出圈的不少“網紅”基金經理聲量也降低了許多。

就在近期關於“網紅”基金經理的討論中,百濟神州上市後的大跌受到市場關注。

作爲國內自研創新藥、抗癌藥龍頭,百濟神州於2021年12月15日在科創板上市,實現“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並募資超過220億元。但令人意外的是,上市首日,百濟神州即遭遇破發,當日股價下跌16.42%。此後股價更是連跌不止,截至1月13日,已大跌超30%。

而作爲剛上市的醫藥龍頭,有不少公募機構參與“打新”,其中包括一些“網紅”基金經理。比如,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胡昕煒管理的匯添富消費,均獲配19217股,獲配金額370萬元;而一直“咬定半導體不放鬆”的蔡嵩松,其管理的諾安創新驅動也獲配4323股,獲配金額83.3萬元。

事實上,伴隨着淨值不斷攀升、收益不斷走高,自2020年以來,公募基金行業造就了一批網紅基金與知名基金經理,除了諾安的蔡嵩松和中歐的葛蘭外,還包括易方達的張坤、蕭楠……不過,在2021年,不少此前被市場看好的“網紅”基金經理都遭遇“水逆”,如張坤、劉彥春、葛蘭、蕭楠、胡昕煒等一衆明星管理的基金甚至是負收益。

比如公募一哥張坤,從“神壇”跌落,他管理的基金近1年來業績排也並不理想。

比如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截至1月13日,其近一年跌幅達23.84%,在同類基金中排名靠後。該基金在去年一季報中“踩雷”的好未來新東方,股價雙雙大跌。易方達藍籌精選的業績排名同樣不佳。

明星基金經理走下“神壇”不全是壞事

博時基金多元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兼基金經理麥靜表示,針對購買明星基金產品,博時曾做過一個數據統計。假設基民每年年初都買上一年業績排名在前十的基金,堅持做十年這樣的一個策略,十年下來年化回報9.18%,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忍受的最大下跌幅度是下跌47.23%,這是一個近乎腰斬的下跌,絕大部分投資人很難承受。

從往年業績來看,雖然無論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好壞,基金收益長期存在兩極分化的情況。但不少此前的“頂流”基金經理業績欠佳甚至排名墊底,也讓投資者意識到了“時代的頂流”問題。

華夏基金FOF團隊孫斌就認爲,80%的明星基金經理是時代的頂流,只有20%的明星基金經理是頂流的時代。頂流都是從黑馬成長起來的。對於已經頂流的基金經理,可能有幾點劣勢:

(1)頂流是因爲歷史上出現過他擅長的行情,而這個風格的行情可能已經過去了;

(2)在產業最前沿的趨勢,頂流可能已經不如年輕人把握得那麼充分了;

(3)隨着管理規模的擴大,交易受到了一些限制,可能也會影響業績。

事實上,就風格而言,無論是牛市進攻性極強基金還是熊市防禦基金,能夠成爲冠軍的產品,在策略上往往是偏激進的。

例如,蔡嵩松的風格就與大多數基金經理都不同,重倉芯片與半導體,其個人更是鮮明表示,“要做最鋒利的矛”。

但隨着市場風格轉向,這類產品很容易因爲策略不適而遭遇較大回撤。因此,如果投資者衝着短期排名來買,很有可能買在高點,而且由於對該基金抱有高於市場的期待,很可能最終由於落差較大而收穫不好的體驗。

因而,明星基金經理走下“神壇”也不盡全是壞事。

首先,明星基金經理的產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排他性,不少基民本身對基金產品研究少,跟風多,容易產生追漲殺跌的短期化操作;基民追捧少數明星基金產品,放大了對其他基金的擠壓效應,造成基金規模集中度長期偏高,實際上對基金整體收益率帶來一定風險,基民的權益也間接受到影響。

其次,基金公司紛紛打造自己的明星,在將基金規模和業績的厚望託付與少數明星的同時,有意無意將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與之捆綁,如此產生兩個副作用:一是明星基金經理儼然成公衆人物,本應埋頭研究市場和謹慎操盤的他們,卻過於頻繁地在社交媒體與粉絲互動,額外承受不必要的輿論壓力;同時,基金管理規模又集中在他們身上,變相加大基金公司業績的風險集中度和壓力,形成一損俱損的局面。

此外,基金公司有意無意的“造星”運動,助長基金經理明星化的風氣,甚至有人模仿娛樂明星組建全球“粉絲團”、“後援會”,客觀上弱化了基金公司資本市場穩定器的專業形象。

整體而言,明星基金經理的效應減弱從去年下半年就已開始,2021年12月數據顯示,當月公募基金髮行規模、數量均環比減少20-30%左右,重要的是發行時間也在拉長。因此,市場各方包括投資者應該藉助此契機,重新審視和權衡明星基金經理的利弊,迴歸和突出基金價值投資、穩健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特性,市場各方有責任還原市場理性的一面,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