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申遺引領社區共建,崇明鄉村生態產業的新機遇

今年2月,中國將正式提交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遺產地申報,東灘作爲國內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將和其他11處棲息地一起參與申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崇明島上經歷過兩次大規模圍墾。千千萬萬人在荒灘上與風浪搏鬥,艱難地修築起江海長堤和攔洪大壩,讓沙洲變身良田。中興鎮富圩村便是大圍墾時期形成的村落。

這個村名寓意“墾圩富饒”的村子,是距離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東灘保護區”)最近的村莊之一。臨近春節,第一財經記者在村裏看到,親水綠帶、健身步道上多了三三兩兩的身影,民宿入住率也一路升高。

今年2月,中國將正式提交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遺產地申報,東灘作爲國內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將和其他11處棲息地一起參與申遺。相比一期申遺只涉及江蘇省鹽城市,二期申遺關聯天津、河北、山東、上海等省份。

對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數以百萬候鳥而言,東灘溼地就像一個“國際機場”和“加油站”,鳥兒們在這個驛站休憩覓食,補充能量,以彌補在長途飛行過程中的消耗。

走在富圩村的鄉間小路,不時會有鳴叫的飛鳥從天空掠過。1月11日,一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卷羽鵜鶘在東灘保護區生態修復區內被記錄到並拍下照片,隨後在19日再次監測到5只。這種體型最大的鵜鶘被IUCN評估爲近危,全球數量在1萬至2萬隻左右。據瞭解,這是卷羽鵜鶘時隔三四十年後再度來到東灘。

“我在同一個位置就看到了3只,這也是我進入保護區工作以來第一次看到卷羽鵜鶘,前不久還看到了白鶴,也是很少見的,說明東灘的環境越來越好,這主要得益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然生境的科學保護。”1月19日,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鈕棟樑告訴第一財經,自2013年起治理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以來,東灘鳥類棲息環境不斷優化,更多珍稀瀕危鳥類迴歸的趨勢非常明顯。比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在2016年時僅監測到60羽,如今已超過1000羽。

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到東灘聚集、棲息,村裏的年輕人卻也成了“候鳥”,往來於上海市區和崇明,甚至很少回來。在富圩村駐村指導員馬強看來,周邊村民爲生態保護做出了很多犧牲,他們從“靠海喫海”轉向“養海護海”,捨棄了很多發展機遇。所以,來到富圩村掛職的11個月裏,馬強也一直在思考,怎樣把最優質的生態保護的成果共享給這些村民。

保護區與社區如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許凱和馬強有一個共識,就是可以通過連貫的空間規劃和設計,讓崇明的鄉村成爲依託生態產業的文旅目的地,在這處生態高地植入自然教育、文化創意等產業,提供獨一無二的生態鄉野體驗,同時帶動周邊村民積極參與產業發展,讓鄉村得到全面的、綜合的振興。

1月14日,《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正式發佈,提出到2035年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綠色生態“橋頭堡”、綠色生產“先行區”、綠色生活“示範地”,在成爲國家生態文明名片的同時,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樣板”。

除了發掘內生動力,東灘也積極探索社會組織參與自然保護。在保護區的北部拓展區,2014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受邀參與北八滧溼地的科學管理,進而建立WWF崇明東灘北八滧自然中心,在3平方公里的野外溼地上探索保護與合理利用。WWF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項目主任任文偉介紹,目前正在開展鳥類棲息地的精細化管理,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儘量提高生態承載力。東灘溼地也是WWF列入具有國際意義的生態敏感區和全球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

今年11月,溼地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4)將在武漢舉辦,東灘溼地將迎來又一個重大發展機遇和挑戰。在中國溼地生態保護的關鍵時期,在此之際,第一財經邀請高校學者、建築設計師、社區代表、社會組織親赴崇明,共議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契機下,如何打造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共贏的“東灘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