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人身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8387億元,同比下降4.9%。其中,壽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050億元,同比下降5.8%。

儘管轉型步入深水區的人身險行業保費收入未見起色,但奧緯諮詢近日發佈的《砥礪前行,靜待花開:中國人身險市場未來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預測,隨着中國居民財富的積累和保險意識的提升,這些潛力將在未來30年中逐步釋放,到2050年,中國人身險行業保費規模或將達到45萬億元。其中,醫療險、養老金/年金險、定期/終身壽險或將成爲支柱型產品。

市場潛力將在未來30年逐步釋放

《報告》顯示,相較於其他亞洲發達市場,中國人身險滲透率明顯偏低。隨着中國居民財富的積累和保險意識的提升,這些潛力將在未來30年中逐步釋放。

《報告》分析認爲,當前,我國居民仍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其中醫療、養老方面缺口尤爲明顯。目前,人們對於長壽風險和早亡風險均未進行有效管理,只要險企能夠建立並深化消費者信任,幫助他們完善風險保障,行業的增長動能也將隨之釋放。

中國人身險市場發展將遵循典型的三階段增長模式。《報告》表示,第一階段,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身險滲透率雙雙較低,正如當前的中國人身險市場。第二階段,當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至1萬美元后,人身險滲透率將迅速增長,保費規模將以11%至13%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第三階段,預計在2040年前後,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到2.5萬美元,人身險市場規模將在收入水平提升的驅動下以5%至6%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50年,保費規模將達到45萬億元人民幣。

向服務客戶全生命週期需求轉變

對於人身險公司而言,採用以客戶爲中心的商業模式,意味着有效打通客戶信息及需求、產品及服務交付渠道和綜合保險生態,對應對短期挑戰、釋放長期潛能至關重要。而這一模式的核心是服務宗旨升級,即從單一的銷售產品向服務客戶全生命週期的需求轉變。實現這一模式需要與客戶構建多層次的深度互信,包括對銷售人員的信任、對產品服務的信任、對保險公司的信任。

《報告》建議,可打造以客戶爲中心的生態,提供便利的客戶觸達渠道,形成深入的客戶需求理解,打造針對全生命週期的服務體系,並以代理人、第三方合作伙伴與數字化工具支持多層次的服務模式。除人身險產品外,延伸至醫療、健康管理、老年護理、財富管理等各類康養和金融服務。同時,優化產品和服務,並將各類產品和服務進行組合、搭配,形成針對客戶全生命週期需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除了服務升級,商業養老產品也是未來壽險業務增長的新支柱。研究發現,對長壽風險和早亡風險的保障不足,是中國養老年金和傳統壽險產品市場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商業養老保險及長期護理保險作爲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三支柱”,都將對人身險市場發展產生積極拉動作用。

數字化轉型升級賦能客戶服務

實現以客戶爲中心的商業模式,需要重塑代理人渠道,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對此,《報告》提出,可推出優化招募、資質認證、專業培訓、薪酬激勵改革、職業道路規劃等舉措。

另外,線上渠道作爲險企觸達大衆客戶市場的重要途徑之一,亟待加強數字化能力。對於險企而言,加強數字化能力,並將其賦能客戶服務及轉化,及早通過線上渠道向客戶提供簡單易懂的產品,加強保險意識的教育,可以爲日後的轉化升級打下基礎。同時,保險生態體系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觸達更多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觸點和服務升級的選擇,從而幫助險企在競爭激烈的線上市場脫穎而出。

例如,中國平安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佈局人身險改革並全面開啓數據化轉型。平安的壽險改革以產品、渠道爲經,以數字化爲緯,2019年開啓全面數據化轉型,並實施“2355”改革工程計劃,其目標是實現科技賦能和價值經營。

《報告》總結稱,中國人身險行業需要對短期挑戰、成長轉型陣痛留有耐心,只要目光長遠,將迎來30年的高速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