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代數據

在一波波購物浪潮中,“不盲從”、“不亂買”的聲音開始被看見。中國青年報社發佈的《2022十大生活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看膩了大促的狂歡,消費方式從“頭腦發熱的剁手”已經轉變成“人間清醒式下單”。

一個名爲“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的小組,匯聚了33萬多“理智鵝”(小組成員自稱)。類似的小組還有很多,“如果我們可以通過不消費獲得快樂”、“低消費研究所”、“消費主義有效抵抗”、“下單前冷卻小組”等,組員加起來近40萬。在這裏沒有人推波助瀾,只有勸退消費。

節省一些不必要的花錢,選擇一種更理性的消費方式。從長遠來看,攢下來的錢進行投資理財成爲可能。2020年《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超一半的新基民都是90後。

基於此,時代數據聯合馬上消費社會價值研究院,根據數據研究與調查在消費主義盛行之下,走近年輕人的另一面,看看他們如何省錢,攢錢與搞錢。

清醒地花出每一分錢

熱愛購物是人類的本能。多項研究顯示,購物與美食一樣可以激活大腦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可以緩解內心的負面情緒,讓我們陷入越買越上癮的循環當中。換句話說,就是加入“買他!”的隊伍輕而易舉,而想要不買,需要經歷一番掙扎。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冷靜期’”、 “斷舍離”等消費勸退的行爲越來越多。

他們一邊勸其他人不要買、不值得,另一邊不斷尋找外貿尾貨、臨期食品、購物平臺漏洞,尋找更低價的方式買到精緻生活的辦法。北京師範大學發佈的《2021新青年時尚消費趨勢發展報告》顯示,近七成新青年時尚消費者在購物時首要考慮性價比因素,消費時更趨於理性,炫耀型消費行爲減少。

在分享平臺上,與“省錢”、“平替”、“薅羊毛”、“折扣”相關的帖子要遠比好物種草以及大牌分享要更受歡迎。同樣是安利眉筆,“20元三支不香麼”的帖子下清一色的“求問店鋪”以及“真的好用”、“一直回購”的回應,而在大牌眉筆的安利貼下,“信我!這怎麼會是筆的問題,是手的問題啊!”的留言獲得了比原貼高一倍的點贊量。

各類拼團APP、臨期超市、採購批發平臺等都成爲他們淘貨的熱土。在小紅書搜索該類關鍵詞你就會收穫幾十萬的筆記,看到一堆“我被便宜哭了”、“四捨五入不要Q”的高聲疾呼以及大量只花上四十幾元就能買到一件厚實的冬裝,100塊錢拿下4個可愛包包之類的實戰經驗。根據《中國青年報》的統計,64.61%的大學生都有享受過薅羊毛的樂趣,《2021新青年生長力報告》中顯示,目前三大電商平臺中,拼多多年輕人的比例最高,其中95後的用戶比例更是達到了32%。

各種二手閒置平臺是他們經常出沒的地方。QuestMobile發佈報告顯示,90後是閒置交易的主要人羣,特別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活躍佔比更爲突出。除了將閒置物品早日脫手賺錢,他們還通過一次次“鹹魚行動”提醒自己,錢換物容易,而物品想要換成錢,到底能夠有多艱難。

計算每一筆消費的實用價值,取消沒必要的支出,把高端產品換成平價替代品,放棄自己心儀好久的裙子,這些小事看似不痛不癢,但卻體現了年輕人在消費觀上的巨大轉變,嘗試在花每一筆錢之前都經過審視,區分哪些是“過度的慾望”,哪些是“智商稅”,避免消費主義陷阱,追求更理性的消費。

心無雜念,只想“搞錢”

節省不必要的花銷,培養了更理性的消費方式,他們對手上的錢有了更明確的規劃。理財熱正在感染年輕人。

過去,父母輩的主要理財方式是銀行儲蓄。領到工資後留一部分日常花銷,剩一部分攢到一定量就拿到銀行定存。數十年的時間裏,中國從過去的銀行時代、證券房產時代已經發展到了互聯網理財時代。當下,漫天的理財課程,唾手可買的理財產品,在互聯網長大的年輕人們,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進行投資理財。

中國新經濟研究院2019年發佈的《90後攢錢報告》顯示,90後初次理財的時間比父母早了整整10年。疫情的出現更是讓19-30歲的年輕人理財熱情徹底覺醒。2020年被稱爲90後投資元年,在各種理財產品背後,都能看到年輕人跑步進場的身影。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54.7%的人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來研究各種理財產品。2020年2月以來,除了保險服務APP的活躍度不及31-40歲羣體,在股票交易、綜合理財和理財記賬類APP中,19-30歲用戶成爲了最活躍的羣體。

Mob研究院的數據進一步證實,僅僅基金這一類理財產品,2020年上半年新增基民突破2000萬中,有16.1%在18-24歲之間,43.9%在25-34歲之間。無獨有偶,在2020年11月發佈的《基民理財心態觀察》也指出,18-35歲基民佔6成以上。90後已成基民的主要羣體。

而《中國股民行爲報告》則指出,90後對於投資風險的容忍度較其他年齡層都要高。報告提醒,有9.9%的90後追求資產大幅增長並願意承擔較大風險,在各個年齡層中佔比最高。

但現實可能是,選擇這些選項的年輕人們根本沒見識過如此跌跌不休的場面。每一個時間節點股市和基金的大跌,都引發了當初淡定表示“願意承擔風險”的年輕人們一片哀嚎。

《基民理財心態觀察》指出:當持有基金虧損5%-10%時,基民就開始出現明顯焦慮。急性子基民持有單隻基金不超過3個月。而95後基民每天要查看基金收益3次。

無論是爲基金歡呼雀躍,還是爲基金黯然神傷,這大起大落之間,年輕人對於“基金”所代表的理財,或者用更通俗的說法“搞錢”執着背後,是他們對金錢、對工作、對生活方式乃至存在方式的重新理解與定義。

年輕人每月儲蓄佔收入比例爲25%,達到近年最高

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儲蓄的重要性也被更多年輕人意識到。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以及隨之而來漫長的居家隔離,讓不少人困在家中,無法工作,工資延遲發放或者只發基本工資,有的人前一天還在討論進行中的項目如何執行,第二天公司就宣佈解散了。但是房租還要照交,房貸、車貸照舊扣費,由於各種防疫需要,開銷甚至比錢還多。曾經的儲蓄成爲了救命稻草。

即使疫情結束,“你永遠不知道健康危機和職場危機哪一個先到來”所昭示的生活不確信性並不會消失。在危機中體驗過風雨飄搖的年輕人們學會了剋制慾望,認真理財以及學會儲蓄。數據顯示2020年90後人均攢錢金額比2019年增加了40%。

《2021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儲蓄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2021年年輕人每月儲蓄佔收入比例爲25%,每月平均儲蓄金額爲1624元。這兩個數字都已經是近年最高。

金錢只是虛擬數字,但我們在決定如何使用它們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決定如何安排我們的生活。從省錢、攢錢到搞錢的一系列操作,年輕人的改變背後都是在通過更理性的消費方式,更有覺知的使用金錢,從而獲得抵禦風險的能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面對生活中不可測的風險時,資金的可用性會是一種巨大的幫助。金融產品的出現,幫助人們把“現在的需求”和“未來的錢”之間的矛盾協調好。但需要合理地使用信貸產品,纔能有助於年輕人更快實現美好生活。

馬上消費價值研究院指出在消費主義的大潮中,各種品類、賽道不斷創新、湧入市場,在我們的生活裏面,不斷地構成各種各樣的安慰,還有誘惑。廣大消費者應該學會在自己消費能力的承受範圍以內量入爲出、理性消費。

所謂的更理性的消費,既不是讓自己的慾望不斷擴張,也不是對每一筆錢斤斤計較甚至倡導“不消費”。而是通過消費,追求一種“平衡的生活”。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購買自己值得擁有和足以匹配的東西。確保所有的消費都是建立在有足夠收入支撐的前提下,讓信用借貸幫助你實現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讓它使你變得負債累累。如果暫時收入有限,應該做的是理性剋制消費慾望。

像看透了消費主義的這批年輕人一樣,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修正前進的方向,努力做出正確的決定。用積極的行動,健康的消費觀念來爲自己贏得安心生活的底氣和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