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中信讀書會上重申,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保持快速發展是我國駕馭變局的基礎和關鍵,預計到2035年之前,中國經濟每年有8%的增長潛力,但可能實際是年均6%的增長表現。

“中國到2035年以前還有8%每年的增長潛力,只要利用好國內的各種有利條件來克服面臨的困難,應該可以實現每年6%左右的增長。從2036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們每年應該還有6%的增長潛力。同樣,利用好我們有利的條件,不管外面有什麼挑戰,應該可以實現每年4%左右的增長。”

林毅夫說,到2049年建國100週年的時候,我國人均GDP將可以達到美國的50%,中國經濟規模可以達到美國的兩倍。屆時,“世界可以出現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

當天,中信讀書會分享的新書爲《中國與西方:當前經濟、政策與應對》。該書由林毅夫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揚·什維納爾一起邀約全球十幾位學者共同寫作。該書探討了諸多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如人口增長和老齡化是否制約創新、如何看待世界秩序的不斷變化等,不同作者基於全球視角進行探討,並提出政策建議。

在林毅夫看來,當前,中國經濟在國內外都面臨一些新挑戰。

俄烏衝突自暴發以來,國際油價和糧食價格急劇上漲。林毅夫說,這不僅加劇了美國、歐洲的通脹壓力,也增加了中國進口石油、糧食和礦產等大宗商品的成本,給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短期影響。

不僅如此,俄烏衝突的影響還將更加深遠。“從中長期來講,經過這次俄烏衝突,俄羅斯同歐盟國家的不信任、安全緊張關係,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很難消除。”

林毅夫說,從國內來講,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比較大的下行壓力,這是由於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造成的。自今年3月以來,我國多地局部暴發新一波疫情,給生產、投資、消費各個方面造成影響,使得經濟全面放緩。

面對國內外的新挑戰,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林毅夫強調,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面對國外的挑戰,他認爲,美國企圖拉攏盟國,讓它們跟中國脫鉤,目的就是放慢中國追趕美國經濟的步伐。對此,中國“也不用那麼緊張”,因爲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而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世界第一大市場,對東盟和歐盟來說,中國市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貿易是雙贏的,而且在貿易當中,小經濟體從貿易得到的好處比大經濟體要大。”林毅夫說。

在他看來,只要中國能保持較高的增長,同時繼續擴大開放——中國自2008年以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25%-30%,歐洲國家和東盟國家爲了自己的就業和增長,也會持續發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對於俄烏衝突帶來的影響,林毅夫說,要繼續堅持中國現在的立場,維護《聯合國憲章》,尊重每個國家的安全需求。“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一貫主張。”

面對國內的挑戰,林毅夫表示,在三重壓力中,預期轉弱是影響最大的,因爲預期轉弱以後,企業就沒信心投資,供給就會減少,就業也會受影響,而收入不增長,需求必然會收縮。因此,他建議,有必要通過一定的糾偏來提振信心,並更加清晰地解釋政策意圖。

此外,對於疫情造成的影響,他建議,在防疫封控的地方,可以向每個家庭發放1000元人民幣,來支持他們的消費。這1000元人民幣中的500元可以是消費券,針對這些家庭所在地的中小企業所屬行業;另外,可以發放500元人民幣的現金,而且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幣。

(作者:鄭青亭 編輯:李豔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