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會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很大,擁有大量機遇和條件。”

3月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現場,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談到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看法。

現場論壇中,林毅夫在談到吸引外資時表示,過去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但是去年同比有所下降,在這背後也需要看到全世界對外投資整體下降的大背景,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在放緩,與此同時投資機會就會少,對於中國的投資也會少。

林毅夫表示,過去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傳統產業非常具有競爭力,有很多外國資本投入到中國,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對外出口。隨着全球貿易總額下降,增長率下降,吸引的外國投資也相應減少。此外中國勞動力工資越來越高,不再存在比較優勢,部分產業過去吸引外資,現在會轉移到工資比較低的地方,例如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在全球投資放緩的情況下,部分投資會進入其他國家,有些國家吸引外資能力會增長。

林毅夫認爲,中國需要持續進行產業升級,投資技術含量更高的產業,只要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利用國內、國外的資本一起來推動中國新質生產力提升,相信中國可以在不穩定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相對穩定快速的發展。

“我相信中國還是全世界主要的發展動力來源,相信中國有能力每年對世界經濟作出30%左右貢獻。”林毅夫表示。

此外,林毅夫稱,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理論創新,“過去經濟理論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現在需要有一些理論來自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體。看看爲什麼處於同樣的世界格局之下,這些國家和地區能發展成功,從中形成新的理論和話語體系,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

對於未來國際貿易的趨勢,林毅夫表示,貿易是雙贏的,但是小國得到的好處比大國得到的好處大得多,不過現在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前七個核心大國經濟比重佔世界一半,其他國家佔到剩下的一半。現在七個國家的GDP佔世界30%,其他國家加起來佔70%,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夠團結一致,發展中國家經濟體量就大於發達國家。在這種狀態下,大國如果不和發展中國家貿易,大國的損失就會大於發展中國家。”

林毅夫稱,全球化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相關國家應該團結一致,繼續推動在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國際貿易體系,儘管存在困難,但是未來的目標是可能實現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