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市場變化無常。年初基金髮行遇冷,投資者避險情緒明顯,新發行的債券型低風險基金成爲投資者首選。而在2021年初市場高點時,偏股基金則受到基金公司熱捧,現如今這些老基金大多遭遇鉅額虧損。

風雲變幻之下,新基金往往最先覺醒,債券基金成爲市場主流。5月27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公募基金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末,我國基金總數量達到了9761只,相比3月份增加了92只。其中,債券基金總數量到達了1910只,超過了股票基金的1873只。此外,債券基金4月份新增數量爲29只,大大超過股票基金的18只。

值得注意的是,次新基金業績同樣出色,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回報率不僅超過同類老基金近18個百分點,還跑贏同期滬深指數近16個百分點。

對於以上現象,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長姚楊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新基金由於本身有一定期限的建倉期,基金經理可以根據產品合同、市場走勢及自身判斷來靈活判斷建倉時機。而且即使市場持續下跌,因爲次新基金的倉位一般而言要低於老基金,其產品淨值下跌幅度相對也會較小一些。

不過姚楊也提醒:“投資者要理性的辯證看待,無論是投資新基金還是老基金產品,總體而言可以在市場狂熱時冷靜,在市場冰凍時樂觀。”

次新基金跑贏同類老基金

近期,公募基金有回暖現象。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公募基金市場數據,4月份公募基金規模增至25.5萬億,投資者增持了8200億份貨基。僅在4月份,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就增加了92只。

次新基金不僅在數量上有所提高,在業績上也超過同類老基金。

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來計算,截至5月28日,今年以來新成立的168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股票型FOF基金,份額合併計算)成立以來平均回報爲-2.23%,比主動權益類老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的-20.915%高了18.69個百分點。滬深指數年初至今漲跌幅爲-19.01%,次新基金回報同樣跑贏其16.78個百分點。

對此,姚楊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中國A股資本市場在過去的2019、2020和2021年均取得了總體不錯的表現,上證綜合指數連續三年收紅,給較早參與其中的投資者帶來了不錯的回報。但2022年以來,由於美聯儲縮表、俄烏衝突和疫情反覆等多重因素疊加擾動,包括A股在內的資本市場普遍迎來調整。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收盤,上證綜指年內下跌14.2%,滬深300下跌19.18%,創業板指更是大跌30.14%,受此影響,中證偏股基金指數也下挫高達21.61%。

在此背景下,對於權益型產品而言,若是前期已在正常運作的老基金,其所持有的權益倉位將不可避免的遭遇市場波動所帶來的淨值影響。

“相比之下,新基金由於本身有一定期限的建倉期,從募集成立到減倉完畢有以月度爲單位的建倉週期,基金經理可以根據產品合同、市場走勢及自身判斷來靈活判斷建倉時機。往往在市場下跌或調整過程中,有可能以更加優惠的價格吸納到更加便宜的籌碼,對產品淨值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即使市場持續下跌,因爲次新基金的倉位一般而言要低於老基金,其產品淨值下跌幅度相對也會較小一些。”姚楊表示。

對於次新基金表現明顯好於同類老基金的原因,排排網旗下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最主要是因爲次新基金初期成立的時間包括建倉時間,都比同類老基金有明顯差異。

他表示:“從今年行情表現來看,前四個月基本處於回調狀態,因此倉位越輕、建倉越晚的基金業績表現反而會越好。老基金今年行情一開始就始終處於一個滿倉的狀態,而次新基金今年來正處於建倉或者成立的過程中,次新基金往往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才逐步完成建倉,所以次新基金的回調幅度是小於老基金的。”

不過姚楊也提醒投資者要冷靜的看待新基金產品的建倉期,次新產品不一定業績好過老基金產品。因爲建倉期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市場持續大幅上漲,新基金因爲沒有原始倉位積累,建倉期也可能面臨踏空的風險,漲幅或反彈跑輸老基金。

在市場冰凍時保持樂觀

當前,市場底是否已出現,持續觀望還是主動抄底,成爲圍繞在基民們心頭上的最大疑問。

近日,博道基金董事長莫泰山、正心谷董事長林利軍、朱雀基金總經理梁躍軍等多位資管老將紛紛發聲,認爲當前A股市場已處於底部區間。基金經理們也大多持此態度,多家次新基金開始積極建倉。

老基金靠譜還是次新基金穩健?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爲《華夏時報》記者給出了答案:“站在目前市場已經築底的時點,我認爲新基金可能反而因爲倉位不高而不具優勢,建議投資者選擇相對收益型老基金,或淨值較高倉位不受風控約束的絕對收益型老基金。”

展望後市,趙媛媛認爲,在疫情管控放鬆的假設下,看好可選消費板塊如汽車產業鏈、線下消費、奢侈品;在美聯儲加息預期緩解的假設下,看好食品飲料或新能源。

中歐基金百億級基金經理劉偉偉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合理地期待後續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政策也很可能再次加碼,出現降息降準等動作。

展望下半年,劉偉偉依舊很樂觀。他研判:“由於戰爭和疫情,經濟面臨的壓力加大,政策放鬆的力度可能也會進一步加大,以刺激整體流動性。下半年整體的經濟水平可能會呈現出一個逐月甚至是逐季度抬升的狀態。而各個行業的優秀成長性公司在上半年的大跌後,其估值已經降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這也許是一個逢低佈局的好時機。”

和趙媛媛一樣,劉偉偉同樣看好新能源板塊。針對新能源板塊的未來形勢,他認爲“好的行業格局必定是量價齊升”。

首先從量的角度,去年由於馬來西亞的疫情管控,汽車芯片產量緊缺,導致市場對新能源車產量心存擔憂。“但可以肯定的是,整車企業會優先保障新能源車的芯片供應,公司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就是通過新能源車的新產品來佔領市場,所以芯片產量對於新能源車產業而言並不產生制約。”劉偉偉表示。

再從價的角度看,去年四季度,上游原材料如碳酸鋰、鈷、鎳等都迎來了一輪漲價,至今碳酸鋰的價格幾乎有近10倍的漲幅,這表明行業的需求是超預期的。但是根據過去的幾次漲價後的數據看,新能源車的銷量依舊不錯,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以及新能源車的產品力都比預想中強。再看六氟磷酸鋰、VC、鈷鎳等原材料的擴產進度相對更快,其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較好地緩解了電池成本上升。

“因此,我們預期這些上游原材料的價格在下半年的需求回升後會出現上漲,逼近一個頂部位置,隨後電池成本會進入一個持續下降的通道。從行業發展的中長期邏輯來看,這都是有利因素。”劉偉偉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