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姍姍

去年12月,*ST海航(600221.SH),*ST基礎(600515.SH)和*ST大集(000564.SZ)陸續發佈公告稱,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8月10日晚間,ST海航發佈公告,披露了立案調查的結果。

根據ST海航的公告,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因未按規定披露非經營性關聯交易,未及時披露關聯擔保,定期報告重大遺漏等問題,對ST海航處以300萬元罰款,對11名責任人員處以20萬元至100萬元不等罰款。

立案調查歷史欠賬

根據公告披露的告知書,海航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海航集團-事業部/產業集團-單體公司”三層管理結構實際管理下屬公司。在財務上施行全集團一體化、垂直化、三層式控制及管理:在資金上施行現金流一體化管理,資金由海航集團統一調撥。海航控股屬於前述“單體公司”,在財務資金管控方面缺乏獨立性,其與關聯方的資金往來、簽署對外擔保合同等,均在海航集團組織及操控下完成。由此導致海航控股未按規定披露非經營性關聯交易和關聯擔保。

根據公告披露的處罰內容,證監會的這次行政處罰主要集中在2018年到2020年期間,也就是海航集團破產重整之前。

早在2021年年初,三家海航繫上市公司就在公告破產重整的同一天,發佈了“關於公司治理專項自查情況”的公告,稱經自查,發現公司存在大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佔用、未披露擔保、需關注資產等問題。

根據當時的公告,三家公司都存在數額巨大的大股東及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佔用問題,被佔用資金、未披露擔保金額總計超過1000億元,其中*ST海航被佔用資金就高達375億元,而這些資金佔用在此前並沒有披露過。

對此,三家公司也在年初披露了相關整改計劃,通過債務轉移、資本公積金差異化轉增等方式,來解決股東及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佔用、需承擔責任的未披露擔保、需關注的資產對上市公司造成的損失。

事實上,上述整改計劃,也分別是三家公司目前已經被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計劃》的一部分,而隨着海航相關《重整計劃》於去年底被法院裁定批准,上述違規問題已在逐步落實解決。

根據ST海航的公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自查所涉事項已全部整改完畢。

不過,證監會還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流程,對此前的違規問題進行了“立案”,以全面解決海航繫上市公司歷史上的規範治理欠賬。

而隨着處罰告知書的下發,海航控股此前披露的原大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佔用、未披露擔保等歷史問題也將得到徹底化解。

大股東將在摘帽後增資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控股之所以戴上ST的帽子,正是因爲公司此前存在的原股東及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佔用、未披露擔保、需關注的資產等事項,因原關聯方未能在一個月內解決上述問題,公司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而在立案調查結束後,公司就可以按規定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出摘帽申請。

不過,根據ST海航不久前發佈的半年業績預告,上半年預計虧損超過119億元,並且再度資不抵債。

ST海航方面表示,如果公司在2022年末經審計的淨資產依然爲負值,根據《股票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公司股票將在2022年年度報告披露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對於海航的高負債率如何解決,作爲海航大股東的方大集團主席方威希望通過引進資金、注入資金的方式。

在上月舉行的海航半年工作會議上,方威在講話中就曾透露,“方大現在想引進資金、注入資金,但首先要等上市公司以前違法違規的處理決定下來,我們才能定增,這是證券法的規定。”

根據重整方案,海航航空板塊的戰略投資人遼寧方大集團,通過380億元(外加30億元的風險救助金)的最高出價,對航空板塊實現絕對控股,其中不少資金將要通過增發的方式進入ST海航。而如果ST海航申請摘帽成功,也將爲進一步獲得增資鋪平道路,從而改善資產結構,實現輕裝上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