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電器入選首批減碳大師的,是近年來對於數字化轉型和低碳化的慷慨投入。白雲電器供應鏈中心總監李玉祥表示,不管是從自身數字化工廠的打造,還是對智能輸配電硬件與軟件技術的研發,白雲電器近年來的轉型投入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

一年前正式開通運營的廣州地鐵十八號線首通段,因其最高運營速度達160公里、全線地下且以地鐵模式運行,被稱爲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快地鐵”。而讓“最快地鐵”全速前行的,離不開背後的電力系統總包服務商——廣州白雲電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白雲電器”,603861)。

除了助力“最快”,這家集電容器、變壓器、成套開關設備、變頻器、自動控制、智能元件等產品研發、製造、銷售及服務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正在加速減碳的步伐。

8月下旬,施耐德電氣正式啓動“減碳大師”計劃,其中,白雲電器和深石零碳科技、京東物流美孚等企業一起,成爲了第一批“減碳大師”。

讓白雲電器入選首批“減碳大師”的,是近年來對於數字化轉型和低碳化的“慷慨”投入。

“作爲傳統的製造業,數字化和低碳化對企業的轉型來說,是一個契機。”白雲電器供應鏈中心總監李玉祥表示,不管是從自身數字化工廠的打造,還是對智能輸配電硬件與軟件技術的研發,白雲電器近年來的轉型投入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

數字化工廠

李玉祥提出,自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後,白雲電器直接把公司的目標做了調整,從過去的傳統制造設備商向集成服務商轉型,並向“綠色智慧能源的踐行和引領者”邁進。這讓當時已投入運行的數字化工廠的作用愈加凸顯——既爲綠色目標打下了基礎,也爲接下來的加速提供了持續落地的場景和動力。

李玉祥所說的數字化工廠,即白雲電器建設的智能配電設備綠色數字化生產基地,是入選“國家級2021年度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廠揭榜單位”的企業,被視爲當地製造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領頭羊”。

“這家數字化工廠在行業裏是相當領先的。不僅在屋頂鋪設了光伏,還安裝了自動化的配電系統,不僅能讓整體減排的比例達到30%,還可以把整個工廠的運營效率提升了30%。”李玉祥說,高度數字化的產業和自動化的倉儲系統,幫助白雲電器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在這樣的基礎上,公司又投入了大量智能配電系統的相關研發,進一步升級低碳和數字化的轉型,形成了良性循環。

作爲國內領先的智能配電設備綠色數字化生產基地,這一工廠是支撐白雲電器從“產品驅動”向“數字驅動”、從“裝備製造”向“智造服務”轉型的重要載體。

在白雲電器的數字化工廠裏,綜合監控中心上的LED顯示屏上實時播報工廠內每個工點的運轉情況。整個佔地面積185畝、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的數字化工廠,由中壓成套生產車間和低壓成套生產車間兩大車間組成。主要設備和系統包括:配電設備柔性裝配線、鈑金柔性自動化生產線、庫線一體化母線自動加工線、二次線束自動加工線,以及智能物流與倉儲系統、能源管理系統、綜合監控系統、數字化檢測系統等,不僅具備年產5萬面中低壓智能配電設備的能力,而且還實現了公司產品在城市軌道交通等供電系統中的全壽命週期管理,成爲聯通上游供應商和客戶的數字化運營平臺。

根據規劃,整個工廠項目共分爲兩期建設。於2020年完成投入使用的一期建設,主要是針對供配電製造行業“訂單小批量、交貨週期短、非標程度高、運營維護複雜”的特殊性進行專項建設。項目二期將繼續圍繞製造資源控制、物流過程管控、生產執行跟蹤及智能運維管理等開展,以進一步提升數字化工廠的生產效率。

其中,項目一期建設綜合運用了鈑金柔性加工、立體倉儲、先進的物流輸送、工業機器人、AGV/RGV 專用小車及物流調度系統、數據採集、能源管理、智能綜合監控系統等技術,建設基於物料拉動的庫線協同柔性裝配線、全自動的銅母線、鈑金柔性加工生產線及二次線束自動加工線,並針對生產組織特點,建成基於集團架構的MES生產製造執行系統和智能倉儲管理系統,打造了基於全生命週期管理的配電設備智能製造生產基地。

李玉祥坦言,作爲離散型的製造業,工廠所生產的產品存在較高的定製化需求,因此對於人的需求始終是在的——需要工人按照圖紙來及時改進工藝流程,因此並不能像有些行業那樣可以徹底做到“黑燈工廠”。在目前於行業領先的基礎上,他們還將持續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柔性化、智能化,成爲聯通上游供應商和客戶的數字化運營平臺,爲離散型製造行業提供可供借鑑的經驗。

除了數字化工廠,李玉祥表示,白雲電器的辦公大樓也是自身數字化和低碳化的落地案例,“包括設備和能源控制系統,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進行了高度集中的控制,同時結合數字化工廠探索分佈式光伏發電技術的應用,積累了充足的能源互補領域的經驗”。經過不斷的實踐與完善,大量運用了白雲電器自主產品和軟件系統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完全可以向其他製造企業輸出,爲中國的製造業轉型貢獻經驗和智慧。

借力佔據先機

第一批“減碳大師”包含了藉助數字化手段在減碳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並希望產生更大影響力的企業。作爲其中的一員,白雲電器是細分領域的領先者,也同時是整個生態的受益者。

“在行業裏,白雲電器是中國的民營企業,而施耐德電氣是國際化的領先企業,不僅有很多領先技術,而且在市場佈局和產業鏈上,也很有優勢。”李玉祥表示,在與像施耐德電氣這樣的國際巨頭的互補與合作中,白雲電器一直在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模式,通過兼容、集成和吸納施耐德電氣的先進技術,來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在全國的智能輸配電市場上佔據先機,並在整個生態圈的低碳化進程中,與供應鏈一同分享更大的蛋糕。

根據測算,我國當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約在100億噸左右,而發電行業佔據了近一半。其中,已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的2300多家發電企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總共的排放量就接近40億噸。毋庸置疑,電力行業是最重要的減排領域之一。

李玉祥分析說,電力行業要減碳,就要提高非石化能源發電的比重,從以煤爲主到以非碳能源爲主,不斷優化化石能源的發電結構,“這是當前非常重要的源頭”。同時,還要採取多種系統,促使電力系統節能降耗,並提高清潔能源的替代率,做到綠色電力供應“有求必應”。根據公開數據,從2006年到2020年,電力行業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5.3億噸。

目前的整個能源結構,呈現出以新能源發電爲主要的拉動力,清潔能源佔比持續提高,並以一定規模的火電作爲補充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必須打造新型的電力系統,既要確保新舊能源混合發電之下輸配電的穩定性,又要利用高度的智能化來提高電力調配的靈活性。

“對發電行業來說,要解決的輸電網絡問題有幾個突出的特點。比如,遠距離輸電的規模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數倍。和傳統火電發電不同,需要把輸電規模擴大,同時把西部的清潔電力輸送到東部來消納,輸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巨大。爲了統籌、引導大空間尺度上的發電資源和用戶需求,大電網將會是基本形態,未來必然會實現全國電網的共享。”李玉祥表示,貼近終端用戶(如工業園區、小城鎮等)的分佈式微電網的應用場景會是越來越廣泛,並將成爲大電網的有效補充。爲解決波動性強的可再生能源佔比高、電力電子裝置比例高的特點,需要在電網的智能化控制技術上實現質的飛躍。

作爲輸配電及控制設備製造領域的創新者,白雲電器持續在做的,是在原有設備上通過研發做一些技術更新和改良,以提高產品本身的智能化水平。同時,結合數字化技術和軟件創新,成爲行業領先的電力能源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

發電和輸配電之外,在新型電力的轉型中,儲能也佔據着極爲重要的地位。李玉祥透露,白雲電器正在着手準備,未來將會往儲能的環節延伸發展。在“雙碳”目標的契機下,他們致力於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和產品創新力的同時,也主動延伸產業鏈,爲中國打造綠色的供應鏈貢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