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資治通鑑》第63卷 漢紀55

【譯文】沮授來不及跟上袁紹渡河逃走,被曹軍俘虜,於是他大喊:“我不是投降,只是被擒!”曹操和他是老相識,親自來迎接他,對他說:“咱們處在不同的地區,一直被隔開不能相見,想不到今天你會被我捉住。”沮授說:“袁紹失策,自取失敗。我的才智和能力全都無法施展,應該被擒。”曹操說:“袁紹缺乏頭腦,不能採用你的計策,如今,天下戰亂未定,我要與你一同創立功業。”沮授說:“我叔父與弟弟的性命,都控制在袁紹手中。如果蒙您看重,就請快些殺我,這纔是我的福氣。”曹操嘆息說:“我如果早就得到你,天下大事都不值得擔憂了。”於是,赦免沮授,並給予他優厚待遇。不久,沮授策劃逃回袁紹軍中,曹操這纔將他殺死。

【解析】沮授是河北名士,袁紹任命的高官,官渡之戰失敗後,跑的慢被曹操抓獲。這段材料背後,看似簡單,其實揭示了領導對人才的陰暗心理:

1、領導心眼都小,不明確態度就會被猜忌

領導最討厭的就是人才的背叛,可以說到了眼裏容不得一粒沙子的程度,一點點不信任的苗頭,都會被深度猜忌,從而無法挽回。袁紹就是這樣心胸狹窄的老闆代表。沮授瞭解袁紹這樣權謀型老闆的心理,所以在俘虜的時候,大聲疾呼,自己是被抓,而不是投降。就是說給袁紹聽的,那些沒有被抓的士兵,絕對會把這個消息帶回袁紹軍營。作爲屬下,任何行爲帶來的忠誠度的模糊,都將是致命的。因爲即使老闆不知道,也會被自己的政敵所做文章,從而萬劫不復。

一個人的行爲,一旦不能明確什麼態度,所有的領導都會往最壞處想,尤其是忠誠度的猜忌更甚。所以政敵打擊對手,基本上都是從一個人的模糊行爲中,往背叛角度引導。

2、再大的利益誘惑,都沒有威脅來的實際

曹操看重了沮授的才華,赦免並給了他優厚的待遇。爲什麼沮授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曹操虛心吸納人才的胸懷,堅決的一心求死呢?原因很簡單,“我叔父與弟弟的性命,都控制在袁紹手中。”這就是再明白不過了,沮授的家人都成了袁紹的人質,如果沮授自己投降,面臨的後果就是自己的人家會被全部被殺。自己在河北的名望,親人,土地都沒有。如果自己死,一切都可以保全。

威脅遠比利益誘惑來的更加有效,所以現在的企業管理中,有個誤區,想留住人,就給他高薪,股份,職位,其實這都不對,引導他貸款買車,買房,多生孩子,員工就老實了。

3、人才不爲自己所用,必然成爲最大威脅

人們常說,“趨利避害”,其實順序是錯的,應該是“避害趨利”,人首先就會避免自己的災禍,人都是最討厭失去的。其次纔是去追逐利益。沮授明白,自己在曹營多待一天,自己的家人就多一份危險,他必須逃走,而對於曹操而言,這樣的人才,一旦犯虎歸山,日後必然會在戰爭中再次對抗,沮授的智慧會給自身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所以,不能爲自己所用的人才必須殺,這樣才能免除後患。

魏國的宰相公叔痤發現商鞅是個人才,怕他頂替自己,所以在臨死之前才向魏王推薦商鞅。說的話,就是,商鞅是個人才,要麼你用他,如果不用就把他殺掉。也是這個權謀心理,不能用就殺。

曹操沒有錯,面對人才,胸懷大度,禮賢下士,高官厚祿,給夠了沮授面子和利益。但是不爲自己所用,必然危害自己,所以必須殺。而沮授,也不是給臉不要臉,而是自己的家人,名聲,利益都在河北,一旦自己投降,一切都化爲烏有。收益和損失不成正比。而袁紹必須這樣對叛徒有這樣的威懾,才能保證隊伍在制度層面上的忠誠。誰都沒錯,因爲歷史就不是建立在對錯的基礎之上的。歷史是每個人都站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綜合實力博弈之上的。有了這個明確的定位,才能看懂背後的權謀套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