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金璵璠  編輯 | 艾小佳

來源:開菠蘿財經

被物美一手養大的多點,跑步衝刺IPO了。

多點(多點數智有限公司,也稱多點Dmall),一家成立於2015年、脫胎於物美,現覆蓋零售業數字化改造各環節的公司,於12月7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

和多點財務數據一同引發關注的,是物美超市、麥德龍中國構成的“物美系”,還有幕後操盤手張文中二次創業的跌宕人生。

創始人張文中曾公開表示,多點和物美是兩個獨立的企業。但多點對物美系的依賴之深,隨着招股書浮出水面。不只體現在多點的招股書中至少提了237次“物美”,更反映在實打實的收入以及貸款、融資上。

從2019年到2021年,多點的收入分別爲2.65億元、4.87億元和10.45億元;2022年前9個月,收入同比增長50.3%上漲至11.02億元。報告期內,多點七成以上的淨收入,來自物美集團、麥德龍中國實體、重慶百貨集團、銀川新華集團構成的“物美系”;四成以上的收入,由最大客戶物美集團“承包”。

在多點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張文中通過數家實體間接持股合計約58.36%。張文中也是物美的掌舵人,去年3月,他將物美超市業務和2019年收購的麥德龍中國打包在一起,以物美科技的主體衝擊港股。他在物美科技的持股比例高達74.5%。

有物美“供養”的多點,至今還虧損。過去三年,多點的經調整淨虧損(排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影響),加起來有27.46億元,平均每年虧9億元;2022年前9個月,調整後的淨虧損爲3.47億元。

張文中“第一次創業”的物美科技,因爲上市申請6個月後未更新,衝擊港股IPO的腳步暫停。現在,他帶着“二次創業”的多點衝擊IPO,這次能叩響港交所的大門嗎?

年入11億,至今未盈利

光顧過物美超市的用戶都有過這種體會,結賬處放置的多點APP自助收銀電子屏,比開放的人工結賬通道還要多,要想自助結賬,就需要下載多點APP。

2015年推出的多點,是物美超市的線上版。不過,多點很快就轉型爲平臺模式。可以理解爲,物美是前臺部門,把自己的中臺部門獨立出來賺錢了,爲像物美這樣的區域性零售商提供數字化服務。線上,幫客戶履約,線下,提供自助收銀機,以及幫客戶優化選品、庫存管理、運營會員體系等服務。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多點的收入分別爲2.65億元、4.87億元和10.45億元;2022年前9個月的收入爲11.02億元,基本接近2021年全年。2020年和2021年的收入增速分別爲84.0%、114.6%,2022年前9個月的增速維持在50%以上。

從營收情況能看出,多點直到2020年纔開始起量並迅速成長。經歷過那一階段的前多點線上運營負責人陳冬表示,多點的B端業務增長受益於疫情,傳統商超開始重視線上。

把10億量級年收入的多點,放到行業裏是什麼地位?

多點在招股書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稱,按照收入計算,多點在中國零售雲解決方案服務商中,排名第二,拿到了7.7%的市場份額。不過,它和第一名的差距不小。

陳冬對開菠蘿財經分析,收入的第一名是達達集團的京東到家。達達2021年的營收爲69億元,其中,本地零售商超O2O平臺京東到家的營收爲41億元。

O2O業務是多點起步比較快、也非常關鍵的業務之一,由於與美團、餓了麼合作的大型商場、超市較少,所以,京東系的京東到家、阿里的淘鮮達,都是多點的競爭對手。

在招股書中,多點還援引上述報告表示,按商品交易總額計算,通過多點操作系統處理的數額是956億元,多點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市場份額爲14.8%。

一般來說,佣金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商品交易規模越大,收入越高,但多點這類服務B端的平臺收入多少,不只靠佣金。商品交易總額,是指客戶在多點平臺上的GMV。收入,是指多點從銷售額中提取的佣金,以及向客戶收取的服務費、廣告費、諮詢費等。

這就要說到多點的收費模式。2022年前9個月,多點11.02億的收入中,6.40億元來自零售核心服務雲。這是多點向客戶售賣數字化系統的錢。客戶使用多點的操作系統Dmall OS,按照銷量的一定比例或固定的訂閱費付款。

其中3.36億元來自電子商務服務雲。這是多點幫客戶履約Dmall App上的O2O業務,從中收取定額佣金。多點會通過外包騎手來進行O2O配送。

還有1.26億元來自營銷及廣告服務雲。這是客戶在Dmall App上投放廣告的費用。

一個向好的信號是,從2019年到2022年前9個月,多點的業務重心逐步從電子商務,向利潤率更高的零售核心轉移。兩部分業務的收入佔比從3:6,調整爲6:3。

反映在財報上,多點的整體毛利率,2019年時是-47.6%,2021年轉正,到2022年前9個月提高到41.7%。如果多點接下來能繼續提高零售核心在業務大盤的比重,並將電子商務的毛利率轉正,整體的虧損情況有希望得到改善。

賺錢、出海,都離不開物美系

與京東是達達的大股東、也是它的最大客戶一樣,物美的第一大客戶是多點,兩家公司有一個共同的掌舵人張文中;物美和“物美系”裏的三位“成員”,穩坐多點的前四大客戶席位。

多點的收入中,約有四成來自物美,約三成由“物美系”裏的麥德龍中國實體、重慶百貨集團、銀川新華集團共同“承包”。

物美在麥德龍中國擁有控制權;持有銀川新華42.1%的股權;持44.5%重慶商社,而重慶商社持有重慶百貨51.4%的股權,張文中還是重慶百貨的董事局主席。

多點在收入上對物美的依賴,隨着招股書浮出水面。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前9個月,多點來自物美的收入分別爲1.56億元、2.65億元、4.73億元、4.89億元。物美的營收貢獻率從六成降到四成,但依然牢牢佔着第一大客戶的位置。過去三年,其他大客戶每年給多點帶來的收入都沒超過1億元,收入貢獻率始終不到一成。

對物美的依賴,短時間內恐怕難以改變。據招股書披露,未來三年,物美預計每年向多點採購7-8億元的服務。

一位關注多點的即時零售從業者黃季還提到,“不只是收入層面,多點在配送、推廣、獲客上,也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除此之外,還包括獲得物美集團的融資,接受物美的貸款等。

多點爲物美提供採購零售核心、電子商務、營銷及廣告三大服務的同時,物美還爲多點提供配送服務(針對Dmall App上的訂單),以及物業租賃。過去三年,這兩項服務的費用加起來是1.6億元。

對於物美給多點的幫助,普通消費者最有感知的就是“引流”,推廣下載多點Dmall APP,鼓勵到APP上消費。一位經常在物美超市購物的消費者對開菠蘿財經回憶,收銀區的工作人員還會引導、甚至手把手幫助消費者下載多點APP。即便到了現在,在超市入口處,總能聽到類似於“在多點APP下單能享受更多商品優惠”的廣播。

和許多APP通過小程序就可下單不同,多點的線上線下業務員都要求下載APP。陳冬解釋道,多點有融資需求,APP的活躍會員數融資的關鍵資產。

對於APP的當前用戶數,我們未在多點招股書中找到,只能參考物美於2021年3月披露的招股書中提到的2020年底的數據:根據弗諾斯特沙利文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多點APP擁有8090萬用戶,月活躍用戶約爲1010萬。

在招股書中,多點講了一個關於“出海”的新故事,只不過,依然要靠“物美系”。

多點在招股書中提到,“出海”第一步是借用中國客戶的海外分支機構,把業務拓展到海外去,香港特別行政區、新加坡、柬埔寨以及歐洲市場。比如,進入歐洲市場,是先讓麥德龍集團的波蘭門店起用多點的系統。

麥德龍中國是多點的第二大客戶,2022年前九個月帶來將近2億元收入,營收佔比將近兩成。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多點的客戶數量從69家漲到了458家,可客戶的收入大盤變化不大,反倒是獨立客戶的收入貢獻從32.1%下降到26.7%。多點的關聯實體包括麥德龍中國實體、重慶百貨集團、銀川新華集團,獨立客戶是指關聯實體以外的客戶。

“物美系”帶給多點數不清的便利,但從收入格局和市場進展來看,業務獨立和客戶突破,挑戰非常大。

“起”也商超,“落”也商超

除了業務能否獨立,多點最受外界關注的問題是何時盈利。

過去三年,多點的經調整淨虧損累計是27.46億元,平均一年虧9億元。每一年,研發、營銷、行政這三項經營費用加起來的總和,都要遠超總收入。前兩年尤甚,2019年三項費用共計6.83億元,是當年總收入的2.6倍;2020年三項費用共計9.18億元,是當年總收入的1.9倍。

拆開來看,多點主要把錢花在了研發和營銷上。

研發開支可以理解,做數字零售SaaS平臺,前期需要大力投入研發。多點的營銷開支,則是重點用於“推廣及營銷活動”,給消費者發折扣及優惠券,目的是刺激O2O業務的平臺流量。

進入2022年,多點開始全面省錢:把研發和營銷兩項開支加起來的營收佔比,控制在六成左右,縮減行政開支。前9個月的收入爲11.02億元,三項經營費用花了將近9億元,經營層面的虧損達2.4億。扣掉公允價值變動、股權激勵等“賬面費用”,調整後的淨虧損爲3.47億元。

雖然最終難逃虧損,不過,如果第四季度沒有太大變化,相比2021年的年入10億、虧9億,2022年的虧損情況有望收窄。

業務持續虧損、盈利狀況不清晰的多點,如今到二級市場拿新的融資,在一些零售從業者的預料之內。

有物美“撐腰”的多點,雖已累計獲得5輪融資,可最近一筆公開融資還停留在兩年前,IPO有望緩解現金流壓力。截至2022年9月,多點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是5億元,落後於達達的52億元。2021年,多點現金淨流出7億多元。

“‘起’也商超,可能‘落’也商超。”黃季這樣形容多點的處境。

受疫情初期的利好影響,線下零售商開始重視線上渠道和數字化改造,多點的客戶量在2020年、2021年大幅增長。

不過,多點的客戶多集中在傳統商超。雖然其在招股書中給自己的定位是,服務於本地零售業的數字零售SaaS平臺,零售業態從連鎖超市、倉儲式超市、百貨商店到便利店、專賣零售商及新業態零售商。不止一位零售業從業者認爲,多點能賺到的,還是傳統的商場和超市的錢。“受疫情持續影響,以及其它線上模式的衝擊,這類業態的生意正在持續下滑,多點的業績自然也受影響。”黃季補充道。

從時間節點來看,多點和物美兩家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動作,總是或交叉或並行。

多點Dmall正式上線的2015年,物美宣佈私有化,從港股退市。

去年3月,物美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上市範圍包括物美超市業務和2019年收購的麥德龍中德合資公司股權。因上市申請6個月後未更新,IPO暫停。同一時間,多點傳出了上市消息。

兩家公司的掌舵人張文中,在物美科技持股74.5%。在多點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張文中通過數家實體間接持股合計約58.36%;此外,IDG合計持股7.67%,興業銀行通過上海興霧持股3.32%,騰訊通過意像架構投資持股3.26%。

現在,張文中對於港股上市的執念和壓力,都來到了多點這邊。

只是,在當前的環境下,業務難獨立、客戶難突破、盈利難實現的多點,恐怕未必能得到資本的進一步信賴。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冬、黃季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