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在“移動支付”這一司空見慣的場景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不止1個不安全習慣,而且年輕人和老人同樣會犯錯。

最近,中國銀聯發佈了《2022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是中國銀聯連續第16年跟蹤消費者移動支付使用情況。從報告看,受訪用戶的移動支付安全意識有所增強。可是,受訪用戶仍舊存在1.2個不安全的移動支付習慣,只是比2021年的人均約2個不安全習慣有所下降。特別是25歲以下的年輕羣體在使用手機時的個人防範意識相對較低,不良行爲高於平均水平。

上海闢謠平臺發現,報告中的結論頗有針對性,部分提醒能直接回答網友的留言詢問,如某些鏈接能否點擊、有些“兼職信息”是否可靠等。其中提到的一些陷阱也是公安部行政局、公安部網安局等反覆強調要注意的。

爲此,上海闢謠平臺整理了相關調查結論和提醒,發佈最新版的移動支付“防騙寶典”。

從各方提示看,目前風險較高的移動支付不良習慣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常見的三種壞習慣,包括:所有支付密碼都相同;有優惠促銷的二維碼都會嘗試掃;換新手機時不解除銀行卡及不刪除存留的敏感信息。

二是電信詐騙的發生率和風險仍舊較高

在中國銀聯的調查中,有三分之二的被訪者表示遇到過電信詐騙,其中約三分之一的羣體財產遭受損失,平均損失金額爲2759元。在各類電信詐騙中,收益回報類詐騙的發生率最高,爲17.7%。其中,“兼職刷單受騙”表現最爲突出。

公安部刑偵局、公安部網安局也不止一次提醒公衆提防電信:任何墊付資金做任務的刷單兼職都是詐騙;所有網絡貸款之前要求交納各種費用或是驗資刷流水的都是詐騙;凡是宣稱“內幕消息、專家指導、穩賺不賠、高額回報”的網絡投資理財,都是詐騙

三是虛擬幣詐騙陷阱不得不防,一旦跌入,損失較大,而且不受法律保 。目前,主要支付平臺都嚴禁虛擬幣交易。若相關平臺出現虛擬幣交易,基本可判定爲高風險

據中國銀聯調查,約有2.5%的受訪用戶表示曾投資虛擬貨幣,其中近半數遭受財產損失。約五分之一的受害者損失金額在2萬元以上,平均損失金額達到了7474元。

對於犯罪分子利用虛擬幣詐騙的情況 ,微信、支付寶第三方平臺都已明確說“不”。

根據最新的“微信公衆賬號行爲規範”,微信明確,通過該平臺進行“虛擬貨幣及數字藏品交易行爲”屬於嚴重違規,任何微信公衆賬號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實施相關行爲,如涉及虛擬貨幣相關發行、交易與融資等內容。

與之相類似,支付寶也明令禁止虛擬幣交易,虛擬幣交易屬違規操作。而且,若因虛擬幣交易造成金額損失,不受保護。

公衆如果在微信公衆號、支付寶生活號或相關社羣中看到有關虛擬幣的交易、投資等內容,一定要提高警惕,它們很可能是陷阱,建議向微信、支付寶方面舉報。

四是情感愛心類詐騙較爲普遍,謹慎對待不能見面的“熟人”“朋友”“領導”。

對25歲以下的學生羣體而言,“冒充QQ、微信好友詐騙”較爲普遍。而包括上海反詐中心在內,近期全國多地警方發佈提醒,要注意不法分子通過iMessage等即時通訊服務發送“假冒熟人”“假冒領導”“熟人拜託”“領導要求”等類型的消息。

總而言之,但凡涉及資金往來,公衆務必聯繫對方本人覈實,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矇騙

五是部分公衆不知道租借、買賣銀行卡、電話卡是違法的,從而被詐騙分子利用。

去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實施,明確規定任何人都不能非法買賣、出租、出借電話卡、銀行賬戶、支付賬戶和互聯網賬號 ,違法行爲將被記入信用記錄,同時限制相關卡、賬戶、賬號功能,停止非櫃面業務、暫停新業務、限制入網等。

由於電信詐騙大多要用到銀行卡和電話卡,所以普通人出租銀行卡、電話卡,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把這些卡用在詐騙中,導致出借者涉嫌犯罪。遺憾的是,在中國銀聯的調查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不知道買賣銀行卡會面臨懲罰。

對於以上問題,中國銀聯專家提出防範建議:

·提升自我防範意識,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不隨意掃二維碼或留下自己的個人敏感信息。

·時刻提高警惕,不因貪圖小利而讓網絡詐騙尋到可乘之機造成巨大財產損失。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不要爲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輕信所謂的投資專家。

·如果不幸遭遇詐騙或其他類型的個人侵權行爲,應及時向公安及官方求助,將損失降到最低。

·主動了解學習各類防範措施與防騙技巧,提升防詐拒賭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