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金融雜誌

作者|李志剛‘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與投資管理部總經理’

文章|《中國金融》2023年第5期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爲做好經濟金融工作明確了根本方向。商業銀行必須構建更加適配新發展格局的發展模式,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信貸資產質量的好壞關係着商業銀行的發展與安全。面對新挑戰、新要求,商業銀行需要着力加強現代化的信貸管理體系建設,爲投融資業務穩健發展保駕護航。

信貸管理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2019年以來,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銀行信貸經營環境日趨複雜。做好銀行信貸管理工作,必須深刻認識、深入研判新時代新徵程上的新形勢、新挑戰,在短期波動中把握長期趨勢,在風險挑戰中抓住新的機遇。

從外部來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震盪調整。俄烏衝突持續,大國博弈演進加劇;全球供需循環受到嚴重干擾,通脹壓力持續加大;主要發達經濟體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明顯減弱,資本市場震盪加劇。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短期壓力,以及人口老齡化、區域經濟分化、潛在增長率下降等中長期挑戰。同時經濟金融運行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環境,外部衝擊風險明顯增多,國內經濟金融的一些風險隱患可能“水落石出”。從內部來看,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能力面臨更大挑戰。同業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信貸投放的資產選擇、監管合規問題和風險演變態勢需高度重視;存量資產質量管控面臨較大壓力,大戶風險、突發風險多發,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仍較爲突出,新型風險傳染更加複雜,境外風控難度進一步上升。資產規模大幅擴張與人員隊伍的匹配性不足,以數字化轉型提升業務辦理效率和風險管理效能亟待破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了新的部署,也對加快構建更加適配新發展格局的金融發展模式,打造更具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金融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是建設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複雜嚴峻的風險形勢,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商業銀行要堅持從政治和全局高度認識風險、治理風險,踐行“未雨綢繆、見微知著、亡羊補牢、舉一反三”的風險管理方針,不斷迭代升級集團信貸管理體系。

現代化信貸管理體系的內涵

爲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滿足當前及未來內外部形勢對信貸管理的更高要求,必須深刻把握“適應時代、競爭領先、普惠大衆”的現代銀行內涵,着力統籌推動現代化的信貸管理體系建設,通過有效發揮“規劃+系統+機制+隊伍”矩陣合力,實施內涵型發展策略,提高信貸業務全要素產出效率,真正實現“全面、主動、精準”的信貸經營與風險管控效果。

“全面”是指深化落實全面風險管理要求,強化集團“一盤棋”統籌,覆蓋境內境外、表內表外以及總行和子公司,提升條塊聯合作戰能力,從機構端、客戶端、監測端和系統端貫通統一風險偏好,強化風險穿透管理、實現風險的有效監測和實質把控,真正落實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嚴防管理真空。“主動”是指着力推動集團發展戰略規劃和投融資規劃落地,增強行業信貸政策的預判能力,提高頂層設計的前瞻性和落地執行的約束力,增強資產選擇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實現信貸結構由被動形成向主動配置的轉變。“精準”是指持續升級全流程的智能信貸風控體系,不斷完善分池分區分塊的實施方案,強化宏觀經濟週期、行業週期和客戶週期規律在監控中的應用,實現風險的分層精準管理。

建設現代化的信貸管理體系,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融資結構,形成質量與效益平衡的資產組合;建立高效敏捷的智能化系統,搭建數字化管理的科技支撐;完善科學有效的信貸管理機制,強化激勵與約束相容的制度保障;打造專業化的信貸人才隊伍,夯實可持續發展的人力基礎。

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融資結構

投融資結構決定着長期資產質量和收益。商業銀行要着眼於現代化的經濟和產業佈局,強化規劃頂層設計,不斷提高信貸資產結構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適應性和匹配度。要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着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總量領先、質量穩定、結構平衡、資本節約”的投融資結構,不斷推進投融資業務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及安全的協調統一發展。

一是加大投融資規劃制定與執行力度。在投融資規劃全覆蓋基礎上,重點推進構建結構優化長效機制和規劃落地管理閉環,高質量保障規劃穿透實施。夯實投融資業務客戶基礎,優化信貸行業、客戶、期限、擔保和品種結構,平衡好價值、風險和資本的關係。二是不斷強化相關政策的配套保障。精準制定行業政策和准入標準,選好賽道,高質量支持製造業、戰略新興、綠色、普惠、鄉村振興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做好跨週期信貸佈局。同時,合理配套績效考覈、授權、FTP(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經濟資本佔用等多維度差異化管理措施,全方位做好對分支機構的投向引導與政策支持。三是樹立投融資流量管理理念。加大存量移位管理力度,做好與投融資規劃的有效銜接,移入端明確結構投向整體佈局,移出端強化前瞻風險識別和管理。動態優化信貸結構,控制風險加權資產過快增長,不斷挖掘存量資產週轉空間,統籌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建立高效敏捷的智能化系統

大力推動以“數據+模型+自動化管理”爲核心的科技賦能,不斷提高金融科技的智能化水平,依託IT技術新生態、數字銀行、客戶體系,形成前中後臺風控有機統一的生態系統,實現信用風險管理由人控、機控向數控、智控升級。

一是夯實數據應用基礎。拓寬外部數據來源,大力挖掘行內數據,規範信息採集標準,建立強大的數據中臺,強化數據動態實時獲取和深度整合共享,更加突出聚焦客戶及其行爲,健全信貸數據管理長效機制。二是着力推進模型創新與效力提升。加大模型創新合作與引進力度,暢通模型嵌入業務流程的“最後一公里”。通過模型產品化部署的方式,將風控模型向前中臺延伸,提高從客戶營銷拓展、金融產品配置到信貸業務全週期全流程的模型輔助決策效能。三是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建立強大的風險監控中心,加大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實時監控每個客戶每筆交易,確保合規和風險可控,同時努力實現科技輔助決策水平的大幅提升。四是加大金融科技賦能基層力度。以數字化轉型爲抓手,在夯實風控基礎的前提下,推動流程優化和系統智慧化,統籌兼顧獲客、盡調、審批、貸後、處置等環節,實現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切實爲基層減負賦能。

完善科學有效的信貸管理體制

堅持以塑造合理的前後臺關係和總分行關係爲重點,真正形成同步聚合、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的協同局面,實現商業銀行統一風險偏好下的戰略執行與責任落實。

一是深入落實全面風險管理要求。強化信用風險一體化管理,從機構端、客戶端、監測端和系統端統一風險偏好。全面梳理總行分行和子公司、境內境外、表內表外、商行投行、線上線下等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完善管理機制和措施、壓實各方責任,防止管理真空。二是持續升級智能信貸風控體系。不斷完善分池分區分塊的實施方案,強化宏觀經濟週期、行業週期和客戶週期規律的分析和預判,統籌新增逾期防控、存量風險化解與不良貸款處置,做好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大戶風險精準化解,不斷提升信用風險管理的前瞻性、預見性。三是不斷強化三道防線相互制衡與協同配合。進一步發揮信貸委員會等決策機構集體審議和聯防聯控作用,持續優化調整信貸政策、機構授權、客戶准入、考覈評價等管理工具,向各級機構前中後臺部門有效傳導銀行統一風險偏好。

打造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高素質的信貸管理人才隊伍是商業銀行投融資業務長遠健康發展的根本依靠。爲此,應加強信貸條線隊伍建設,堅持以專家治貸和專業治貸能力提升爲核心,深入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斷提升專業性。

一是深入推進專家治貸。進一步加大信貸風險官派駐力度、擴大派駐機構範圍,全面覆蓋境內分行、境外機構、綜合化子公司、總行部門。強化專家治貸、專業治貸,提高一道防線部門風險管理負責人獨立性,實行雙線彙報和考覈,不斷完善信貸風險官履職管理與支持保障機制;加強優秀管理經驗分享,深入傳導審慎穩健的信貸文化。二是持續強化關鍵崗位人員管理。規範關鍵崗位任前審覈、任中監督和履職評價,加強關鍵少數的任期管理和異地任職要求,加大用權監督力度。層層壓實各級機構領導班子風險管理主體責任和一把手第一責任,對出現重大區域性信用風險的,要追究機構領導班子責任。三是大力提升信貸隊伍專業能力。做好隊伍建設規劃,圍繞總量與結構優化,聚焦行業研究、數據分析、風險監控、經營處置等條線重點人員隊伍,建立健全信貸核心人才庫;構建線上線下、多層次的培訓體系,持之以恆推動信貸從業人員全面持證上崗。通過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信貸隊伍,爲商業銀行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