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秋和

前些天我写了《威虎山下吃炒面》(点击蓝字可看)的故事,文中提到的威虎山是剿灭土匪座山雕的故事发生地。因为《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是家喻户晓的英雄,有朋友私信给我,问我知道杨子荣牺牲前后的有关故事吗?其实我还真知道一些,并且我们那时住的房东就见过杨子荣,告诉我们不少关于这位侦察英雄的故事。

图片

一、房东见过杨子荣

我们第一次听人详细讲述杨子荣的故事是在1970年3月,我们到牡丹江海林县(现已改为市)境内威虎山下运输国防施工器材。当时兵团刚刚组建武装值班团26团,我们班九个人就是武装团直属特务连侦察排六班,杨子荣是我们仰慕的侦察英雄,认为我们排的兵团战士就应该像杨子荣一样敢于深入虎穴,并且成为武功高强,打枪百发百中的侦察兵……我们班在威虎山下的任务完成后,离开海林县的最后一天上午,冒着风雪急行军走了两个多小时,专门去瞻仰杨子荣牺牲的地方和墓地,汲取精神力量……

图片

我们怎么知道附近有杨子荣墓地?这是我们班到威虎山下的第三天听到的消息。这一天,26团后勤处的颜股长来了,他看见我们在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环境下竟然住在木板房里。白天战士们在室外干活,木板房里的火炉灭了,室温和外面差不多,大约零下二三十度。晚上虽然木板房里有个大油漆桶当炉子烧火取暖,但室温也不会超过零上5度,大家晚上睡觉都不敢脱衣服,而且还要戴着狗皮帽子,再把棉衣脱了将扣子全系上套在被子的脚部,这样无论如何也蹬不开被子,这是大家发明的睡觉保暖方法……

颜股长看到我们的吃住的情况竟然如此艰苦,马上联系牡丹江军分区,希望给安排到附近农村老乡家,吃住条件相对会好一些。我们班终于从住的工地木板房搬到了铁路南面村子中的一位老乡家里。这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堆放着整整齐齐劈好的木柴垛,在东北叫柈子。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堂屋摆放着一些日常用品和几口大水缸,有的装水,有的装粮食。堂屋的东西墙下是两处灶台,各安放着一口大铁锅,是用来做饭炒菜烧水用的。此刻锅下面的灶眼里燃烧着火苗,整个屋里暖呼呼的。

图片

我们的房东男主人在村里大队当会计,四十多岁年纪,算是当地村里的文化人。他长得高高大大,胖乎乎有点像电影《地道战》里的高老忠。他和我们握手时,我顺便问了一句:“您贵姓?”

老会计哈哈笑着幽默地说:“我是百家姓里的排头兵!”我们一时没搞明白,班长吴建国到底比我们读的书多一些,马上反应过来:“你是姓赵!”

赵会计答应着说:“还是班长聪明!”赵会计一家人都很热情,他和老伴及女儿一边帮我们收拾住宿的屋子,一边和我们聊天。看得出来,他一家人对解放军部队来人住家里已经司空见惯。赵会计的老伴对我们说:“上一拨儿来的解放军在我们家住了半年多呢,每天都替我们家挑水,我们的水缸老是满满的,他们春节前才走的……”

我们虽然没有戴领章帽徽,却都穿着接近国防绿颜色的棉衣和大衣,关键是我们都背着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而且是崭新的,锃光瓦亮。况且带我们来老乡家的颜股长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现役军人,赵会计一家人自然而然地把我们当成了穿着便装的解放军。

我们班被安排住堂屋的东面房子,屋里面南侧是火炕大通铺,手往炕席上一摸,热乎乎的。房东住在西屋,南北都有大炕。每间屋子大约五米多见方。赵会计说,这东屋只有南炕,住不下九个人,你们安排几个人住我们西屋吧?西屋的北炕还能睡两三个人。

我心想,到西屋住不太合适吧?大家都面面相觑,有点束手无策,谁也不好意思自报奋勇去老乡屋里睡觉。因为我们都看到了,赵会计纯朴漂亮的女儿和我们年龄差不多,那多尴尬呀……

赵会计看大家不说话,似乎琢磨出点意思,笑着说:“我们都习惯了,西屋的南北炕都有布帘,睡觉时拉上布帘就行了,我们和解放军同志以前就这么住过,只是北炕短一点,个子小的可以住过去。”他说完话还特地看了看我。我长得确实比较瘦小,但这也不是我就必须过去与老乡同住一屋的理由啊。

这时班长吴建国说话了:“老乡谢谢您,我们吃完晚饭开个班务会,再确定今晚谁到你们屋里睡……”赵会计说:“你们开完会,我还想给你们讲讲杨子荣的故事呢!我给好几拨解放军同志讲过,当年我还见过杨子荣和他们剿匪小分队的同志呢!”大家一听,眼睛里顿时冒出兴奋地光芒。

因为当时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风靡全国,“穿林海跨雪原”的英雄杨子荣更是家喻户晓……我们吃饭时狼吞虎咽,对是谁去住老乡屋里睡觉的事情似乎也不那么抵触了。开班务会时,吴建国刚说完,卜士国接着说:“西屋的北炕比较短,我带着个子最矮的小辉和秋和过去住吧……”

二、杨子荣长得挺精神

我们把行李搬到西屋,看到炕沿上面的顶棚下拉着一根铁丝,赵会计帮我们把铁丝上的布帘拉过来,笑着说:“这么一拉就挡住了,我们南炕也有一个布帘。拉上布帘什么都看不清楚,睡觉踏实啊!”赵会计帮我们收拾完,便跟着我们来到东屋。大家让出一段炕沿,请赵会计坐,他摆摆手,就靠着门框和我们聊起来:

“其实杨子荣长的样子和我们老百姓差不多,个子也和我现在差不多高。我当时十六七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杨子荣比我大十多岁,他长的挺高挺瘦,胡子拉碴的,说话粗声粗气,豪爽痛快,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他就是个土匪。但他长得挺精神,眼睛贼亮贼亮的,土匪听到他的名字都挺怕他,因为他曾经消灭了好多股土匪,也收编了一些土匪团伙,他可是立过大功的人……”

此后几天的晚上,我们吃完饭,开完班务会,赵会计都会到东屋和我们聊一聊他知道的杨子荣及剿匪小分队的故事。有时他没过来,我们还过去请他。赵会计是个会讲故事的高手,他说得绘声绘色,有时还连说带比划,很生动。我们觉得他一定上过学,他笑着摆摆手说:“根本没有正经上过学,书倒是看过几本。我8岁跟着父母从河北保定逃荒过来,一起逃荒的有我们村的一位教书先生和他们一家人,我的文化都是他教的。我们差不多走了一年才到了这里,就把家安在这里了。一路上教书先生教我学了一些文化,到这里以后我们两家住的不远。日本投降那年冬天,土匪下山来抢东西,他不让土匪抢走家里存的唯一一点粮食,被土匪打死了……”

我们在赵会计家住了11天,听他讲了11天杨子荣侦察小分队剿匪的故事。若干年后,我根据当时的日记内容,整理了一下,现在又翻出来。

“十多年前(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杨子荣剿匪小分队的领导、也就是写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作家曲波老师来过这里,他是为了写这部小说专门来了解情况的,我们还一起唠过嗑呢!他还到杨子荣的墓地去献过花。”

付小辉忍不住打断了赵会计的话,问道:“杨子荣的墓地在哪儿?离这里远吗?”

“离这里十多公里吧,在海林县城旁边的山上,如果走着过去的话,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赵会计并没有因为有人打断他的话而生气,一字一句地回答。

赵会计继续说:杨子荣的老家在山东,家里的日子过得挺苦,因生活所迫,他父亲带着全家人闯关东到了东北,可谓是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体会了生活的艰难辛劳。但也使十几岁的杨子荣熟悉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山形地貌,结交了一大帮穷苦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杨子荣二十多岁时看到八路军是解放老百姓的队伍,就瞒着家人悄悄地报名参加了八路军,他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便开始用杨子荣这个名字,很多战友都不知道杨子荣原来叫什么名字。他人非常机灵,打仗有勇有谋,枪法很准,不怕死,参加了很多次消灭小日本鬼子的战斗,也多次立功授奖,还担任了侦察排长。抗战胜利后,又随部队赴东北牡丹江地区剿匪,常常在海林县一带活动。他当年在闯关东时做苦工的那段经历,在后来参加的剿匪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牡丹江地区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匪患一直很严重。当时我们这里把土匪叫“胡子”,他们常常躲在密林山洞里,偶尔出来打家劫舍,抢了东西后又逃回深山里藏起来,用完吃完再下山抢劫。他们都是蓬头垢面,胡子又乱又长又脏,非常埋汰,所以人们叫他们“胡子”。

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因为大股匪徒歼灭后,小股残匪流窜于深山老林中,经常骚扰政府和老百姓。解放军首长决定组建剿匪小分队,消灭残匪。这时的杨子荣作为侦察排长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他带队剿灭了孙姓土匪的100多号人的反动武装。在杏树沟追击李姓土匪带领的反动武装,最终以少胜多,获得胜利。

1947年2月,杨子荣冒名顶替已经被解放军活捉的土匪小头目,单枪匹马打入土匪老巢威虎山,就是铁路北面你们干活的旁边那座山上,机智勇敢地与土匪周旋。最终与剿匪小分队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赫赫有名的匪首“座山雕”。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大功,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

三、杨子荣天不怕地不怕

1947年2月底,杨子荣他们得到了土匪小头目郑三炮等几个惯匪隐藏在海林县附近某个山洞里的消息,立即前去抓捕。当天晚上,杨子荣等人赶到离土匪隐藏的山洞不太远处,住在一位支持解放军剿匪的村民家里,想休整一下,第二天再直接去抓那几个土匪。晚上大家擦枪时,发现没有带擦枪油,正在犯难之际,这家村民说家里有猪油,问战士们能不能凑活一下用来擦枪?杨子荣等人都是九死一生、久经沙场、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便说可以。他们用白乎乎的猪大油擦完枪便把子弹装好,将手枪放在枕头下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杨子荣等人起床便赶路,直扑土匪隐藏的山洞口。杨子荣身先士卒,挡在山洞口,让战士们分散在两边埋伏好。大家准备好后,杨子荣举起手枪,一脚踹开山洞口的门板,向里面的土匪大喊一声:“缴枪不杀!你们被包围了!”说这话时他已经顶天立地的堵住了山洞口。

这几个土匪都是无恶不作、杀人不眨眼的惯匪,听见杨子荣大喊,又见他已经堵在了山洞口,觉得很难逃出去了,被抓住肯定也是死路一条,索性就拼了。郑三炮等几个土匪稍一愣神,急忙掏枪负隅顽抗。杨子荣一看土匪要举枪,抢先举枪向土匪射击。哪里想到,他连扣了几下扳机也没有射出子弹来。原来是因为东北的屋外太冷了,滴水成冰。头天晚上涂抹了猪油的手枪当时没问题,但早上急行军这一路,猪油已经在枪膛里冷却并凝固了,而真正的擦枪油是不凝固的。

此时,土匪已经举起了枪,对准了挡在山洞口的杨子荣,杨子荣知道大事不好,连忙大喊一声:“快躲开!”他自己赶紧一闪身躲在了门板后面。这时土匪的枪响了,木头门板怎么可能挡得住土匪的一串子弹,门板被打穿了几十个弹孔,杨子荣当场壮烈牺牲,那时他刚刚30岁。

埋伏在山洞口的小分队战士们急了,手榴弹往山洞里一阵猛扔,手枪冲锋枪一通射击。后来打扫战场时发现,跑了两个土匪,其他的土匪都当场被打死了,血肉横飞。据说,打死杨子荣的土匪逃跑了以后,一直隐姓埋名,提心吊胆,文革开始后不久,他怕被揪出来死的更惨,主动向政府坦白自首了,据说判刑了,但没有枪毙他。

杨子荣牺牲的时候是1947年2月,当时正是全国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全国都弥漫在内战的氛围之中,根本没有办法为英雄举行隆重的葬礼,但解放军剿匪部队仍然为杨子荣开了追悼会,曲波作为团副政委率领战士们和海林县委领导抬着杨子荣棺椁,将其安葬在海林县旁边的山上,堆了一个坟头。山下的海林县城近在迟尺,英雄永远守卫着他热爱的人民。他的墓碑上只刻了杨子荣的名字和出生、牺牲的时间,除此之外,再无多余的话。至于他的功绩、出身等,墓碑上一概没有写。

据说,侦察排长杨子荣牺牲后,当时的《东北日报》刊登了战斗英雄杨子荣剿匪并牺牲的事迹,这份《东北日报》至今仍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赵会计讲述的杨子荣剿匪的故事,令我们感慨颇多。我们决定这次既然到了海林县,一定挤出时间去杨子荣墓地凭吊一次。1970年3月20日,我们班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海林县城,又踏着积雪爬到县城旁边的山上,终于看见了杨子荣墓地,确实很普通,这是一座用水泥做的坟头,坟前立着一块不大的石碑,石碑上的字不多,还挺清晰的,此时距杨子荣牺牲已经过去了23年。我们全班对着墓地三鞠躬,表示对英雄的悼念。

我们当时觉得,这座墓地太简陋了,与杨子荣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形象与崇高威望极不相称,因为当时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风靡全国,没有人不知道戏里的侦察英雄杨子荣。

据说,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海林县重新选择附近地方修建了杨子荣新墓地并进行迁葬,还建起了烈士陵园,竖起了高高的墓碑,还建了一座杨子荣纪念馆。让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当地人民和南来北往瞻仰吊唁者的一处革命圣地,成为人们永远汲取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力量。

普通老百姓对杨子荣的认识是曲波同志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小人书《林海雪原》和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相继与观众和读者见面,几乎在全国的每一个城镇和乡村上演、放映。从此,杨子荣的名字妇孺皆知。这个名字成为智勇双全、孤胆英雄的化身。

解放军某部党委作出决定,将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察排正式命名为“杨子荣排”。杨子荣出生入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四、并非题外的几句话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我们到杨子荣墓地吊唁过后的第15个年头,我居然见到了杨子荣的战友曲波同志。那是1985年4月,我作为报社记者应邀去山东潍坊采访风筝节。在北京飞往潍坊的一架小飞机上,飞机的后面约五分之一的地方被拆掉了原来的椅子,放着一张大桌子,桌子周围的七八个小方凳上坐着乘客。

图片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我一看自己年龄最小,便主动给大家每人倒了一杯水。这期间桌子周围的人在相互打招呼聊天,飞机还没有起飞,大家就熟悉了。我这时才发现旁边坐着的竟然是《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和他的夫人刘波同志,这是两位非常和善的老同志。曲波听说我的身份后,便随口问道:“我的儿媳妇也是经济日报记者,叫葛小冬,长得挺高的,人也挺好的,你认识吗?”

“我当然认识啦!我们在同一层楼办公啊,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们都大笑起来。刘波指着旁边坐着的一位老干部说:“他是林业部的梁副部长,他儿子也是经济日报记者。我忙问姓名,梁副部长说出了“梁沂滨”三个字,我笑着说,他是我们报社科教部的记者,办公室的门挨着门,非常熟。刘波又指着旁边两位老同志说:“这位是公安部副部长于桑和她夫人,他们的女儿也是经济日报记者。”我忙站起来与他们握手并打听其女儿名字,听到名字才知道,是经济日报下属的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知道她,但不是很熟……后来想想确实很有意思,有时候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小了,一架能乘坐四十多人的小飞机上居然有这么多未曾相识的熟人,都是去参加风筝节的……

到了潍坊,我们都被安排住在一座宾馆里。没有社会活动的时候,我就去找曲波夫妇聊天,主要是聊他们在林海雪原剿匪及杨子荣的故事。这时我才知道,曲波在战争年代负过重伤,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他说道杨子荣牺牲时,最多的一句话是:“那次战斗我们太大意了……”后来,他讲到杨子荣的革命经历时,补充了一句:“杨子荣原来的名字叫杨宗贵,参军时才用了他的字——子荣,我们有些战友前些年才知道他原来的名字,他的家人也是前些年才知道杨子荣就是他们的亲人杨宗贵……杨子荣的胆子很大,是个不怕死的英雄!”

曲波作为杨子荣的战友,小说、电影及京剧中二零三首长的原型,他对杨子荣的感情很深,了解的也最多。但他对杨子荣牺牲经过的具体细节不愿意多说,个中缘由是人们所能理解的。因为曲波已经将杨子荣和他的战友们身上那种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赋予了《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光辉形象上。

图片

写到这里还需要再交待几句,2021年9月我到齐齐哈尔采访,特地参观了曲波曾经担任过党委书记的齐齐哈尔车辆厂(当年叫铁道工厂),那天是13日。厂史馆中有不少曲波同志当时在厂里担任领导及调离后又回厂看望干部职工的照片及一些奖章等实物……

图片

1978年12月,曲波回厂视察观看歌剧《江姐》后与工厂领导及剧组人员合影


我在厂史馆中看着这些记载着过去光辉岁月的展品,流连忘返,仿佛看到了一页一页辉煌的革命历史。我突然从这些展品中看到了一幅电影《林海雪原》海报,上面有一行字:“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的英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图片

经典老电影《林海雪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