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宋欽章   編輯 馬子卿    

近日,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航財務公司”)獲批解散。包括海航財務公司在內,今年至少已有8家集團財務公司因各種原因而“出清”。

海航集團財務公司獲批解散

8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公告,同意解散海航財務公司。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要求,接此批覆文件後,公司應立即停止一切經營活動,將金融許可證繳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並按照法律法規要求辦理相關手續。

海航財務公司是海航集團的子公司。根據海航控股歷史公告,海航財務公司2020年經營正常,但在2021年初出現重大轉變。2021年2月10日,海航財務公司的控股股東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被法院裁定重整。隨後,因受海航集團總體債務風險影響,海航財務公司於2021年3月被法院裁定重整。

海航集團自2017年夏開始出現流動性危機,在經歷了爲期兩年半的失敗自救後,2020年年初,海南省政府牽頭成立工作組推進海航集團的風險處置工作。由於資不抵債,海航最終走向破產重整的命運。

海航財務公司目前前三大股東爲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天津航空有限責任公司、海航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33.25%、25%、22.06%。海航控股近期發佈的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6.3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49.5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6.09億元,虧損減少87.46%。

年內多家集團財務公司“出清”

集團財務公司是我國金融體系中較特殊的一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它由企業集團發起設立、主要用於服務企業集團內部成員單位、集團上下游企業的金融需求。通過集團財務公司,企業集團能夠統籌規劃集團負債、降低財務成本,進而加強集團資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因此,集團財務公司常被稱作企業集團的“內部銀行”。

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11月13日《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落地後,集團財務公司相關風險正在加速“出清”。據每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海航財務公司在內,年內至少已有8家集團財務公司因各種原因獲批解散。

今年1月16日,中冶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獲批解散;2月17日,北大方正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獲批進入破產程序;4月25日,監管部門同意寶武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吸收合併馬鋼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並設立馬鞍山分公司,吸收合併完成後,馬鋼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解散;6月7日,渤海鋼鐵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獲批解散;6月10日,天津物產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獲批解散;7月7日,監管部門同意山東能源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吸收合併兗礦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吸收合併完成後,兗礦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解散;7月19日,新鳳祥財務有限公司獲批進入破產程序。

爲加強集團財務公司監管,《辦法》調整了集團財務公司的准入標準和擴大對外開放,規定一家企業集團只能設立一家財務公司,並強調財務公司專注服務集團內部、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近年來,企業集團的經營風險向財務公司傳導,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個別財務公司被集團利用、淪爲對外融資的工具,這不僅加速了產業風險與金融風險的轉化,也造成了較大的社會負面影響。”原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曾表示。

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的舒荃等人近期在《財政監督》期刊上撰文稱,近年來票據業務風險事件頻發不斷給人警醒,個別企業集團操縱財務公司在沒有真實交易的情況下違規開具大額票據,大額承兌匯票逾期未清償最終導致集團或財務公司破產重整。由於財務公司承兌票據業務具有類信貸屬性,一旦票據承兌規模過大,可能造成集團經營風險向財務公司積聚,並通過票據承兌業務向金融風險轉化。

此外,財務公司在新監管環境下經營發展仍將面臨諸多風險。比如在財務公司面臨着服務集團、滿足監管、獨立運營等多重壓力,存在權責不明、職能不清等多重問題,經營活動開展不順利,治理水平有待提升;近年來市場利率大幅下降,存款規模增長難以爲繼,財務公司以存貸差爲盈利點的傳統商業模式受到了衝擊,財務公司規模和收入增長速度放緩,若未來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面臨瓶頸時,在堅持服務集團和相關成員單位發展的基本原則同時,財務公司如何管理市場風險並進行更新迭代是未來的發展命題。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7468515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