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這個名稱,原來並無“保定”二字,它是後來人們爲了區別於南方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而加上去的。

在近代史上,保定曾是中國陸軍最大的訓練中心。從先後在這裏建立的幾所軍事學校來看,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辦學時間最長,畢業人數最多,影響最大。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一、歷史沿革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袁世凱接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直隸爲畿輔重地”,袁世凱上任後,爲了擴大北洋新軍,“以練兵爲當務之急”。於是,於同年十月,將保定將弁學堂改建爲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又稱北洋陸軍速成學堂);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設立練兵處,又將北洋武備速成學堂更名爲保定北洋協和學堂;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8月又改稱通國陸軍速成學堂。

1906一1907年間,蔣介石(當時名蔣志清)曾在該校學習一年。該校初以馮國璋爲督辦,後由段祺瑞繼任。學堂設步兵、騎兵、炮兵、經理、測繪五科。學員主要是從新軍各鎮軍官中選拔,也有從社會上招考的。學制定爲兩年,前一年半在校學習,最後半年在部隊實習。畢業後授予軍銜,分配到新軍各鎮任職。先後共辦三期,畢業學員達二千餘人,其中王承斌、楊文愷、王爲蔚、齊燮元、劉汝賢、齊振林、孫嶽、李如璋等人,後來都躋身於北洋軍閥之列。蔣介石也是在這裏學習之後,被選送到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

1906年6月,袁世凱又以北洋武備速成學堂的堂舍,創辦軍官學堂(又稱軍諮府軍官學堂)。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改由清政府陸軍部接辦。1909年(宣統元年)北洋武備速成學堂併入軍官學堂。軍官學堂設速成、深造兩科。速成科學制爲一年半,深造科學制爲三年。速成科學員主要從各武備學堂畢業生中選考;深造科學員從具有武備學堂畢業學歷,又當過兩年軍官的各鎮軍官中選考。深造科第二期招生時,廣東送考十人,考取八人。其中有李濟琛、張文、張國元、伍觀淇、劉光、胡承祐等。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1910年(宣統二年)軍官學堂改爲陸軍大學堂,並決定遷往北京。同年,又以軍官學堂的堂舍,創辦陸軍軍官學堂,以曲同豐爲校長,學制爲兩年,招收全國四所陸軍中學堂的畢業生。1911年(宣統三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陸軍大學堂和陸軍軍官學堂同時停課。當時,革命黨人曾在這裏祕密活動,有些學員離校去南方參加革命軍,與清軍作戰;有些學員與教官曾祕密集會,醞釀炸燬保定附近的鐵橋,以阻止清軍南下鎮壓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後,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任總統、段祺瑞爲陸軍部長時,將原陸軍軍官學堂改名爲陸軍軍官學校。1913年(民國二年)將原陸軍大學堂改名爲陸軍大學,並遷至北京。以上兩校均隸屬陸軍部管轄。

辛亥革命前,袁世凱先後派馮國璋、段祺瑞常駐保定,督理學堂事宜。北洋武備速成學堂、軍官學堂雖然後來由清政府接辦,但實際上仍由北洋集團所控制。1902年至1911年的十年間,培養出一大批北洋派系觀念很深的軍官,這些人對北洋集團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袁世凱就是以北洋集團爲後盾篡奪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的。

二、組織機構與歷屆主要行政人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組織機構主要是: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教育長、軍需官長和副官長是校長的左右手。各科科長代表校長對本科學員負全面責任。科長下設連長,連長下設排長。排長由學員輪流充任,以培養其指揮能力。

校長、教育長是學校的核心人物。第一任校長趙理泰,字康侯,安徽合肥人,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當過清朝混成協協統(相當於混成旅長);第二任校長蔣方震,浙江海寧人,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德國陸軍大學留學生;第三任校長曲同豐,字偉卿,山東人,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畢業,當過清朝陸軍第十九鎮協統;第四任校長王汝賢,北京密雲人,原系袁世凱的馬弁,後升爲第八師師長,即以第八師師長兼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第五任校長楊祖德,山東臨清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第六任校長賈德耀,安徽合肥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以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兼任軍官學校校長;第七任張鴻緒,天津人,北洋武備速成學堂畢業生;第八任孫樹林,河北大城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歷任教育長:第一任張承禮,第二任賈德耀,第三任程長髮(安徽合肥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第四任劉汝賢(北洋武備速成學堂畢業生),第五任孫樹林,第六任趙協彰(安徽宿縣人,綽號臼炮,因矮胖而得名,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生)。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1912年,蔣方震以陸軍少將銜,由袁世凱委爲校長,但未徵得陸軍部長段祺瑞的同意。蔣方震在建校方案問題上,與陸軍部軍學司長魏宗瀚發生矛盾,雙方鬥爭十分尖銳。魏宗瀚以段祺瑞爲後臺,勢力很大,結果蔣方震失敗。1913年,(民國二年)蔣方震在一次全校大會上,當談到建校方案被否決時,極爲悲憤,遂拔出手槍自擊,傷及肺部,經搶救脫險。之後便辭去校長職務。

1916年(民國五年)6月,袁世凱死後,直、皖兩係爭奪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鬥爭越演越烈。1920年(民國九年),直皖戰爭結束後,直系逐步控制了大權,派張鴻緒爲校長。張鴻緒系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出身,有意排擠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1922年(民國十一年)上半年,張鴻緒藉故開除教官戴聯璽、楊正治,從而激起了一場風波,結果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教官、隊長二十餘人相繼辭職離去。

騎兵隊長何柱國於1922年7月辭職,經日本士官學校同學鄒作華的介紹去東北參加奉軍,受到張學良的接見。張學良對他說:“你們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來多少我們要多少。”何柱國於1916年(民國五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學習,1917年被選派到日本士官學校留學,1919年(民國八年)返國後,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騎兵隊長。繼何柱國之後,梁濟、趙巽、毛福成等人,也先後辭職去東北參加奉軍。錢大鈞、黃琪翔辭職去南方參加粵軍。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學員待遇爲公費。除負擔學員的伙食、服裝、被褥外、每人每月還發給兩元的零用錢。此外,南方几個省籍的學員還可得到一些地方津貼。1922年(民國十一年)春,因辦伙食人員貪污,致使學員的伙食很差,爲此第八、九期學員曾絕食、罷課一天。有些學員買來紙炮,點燃後投擲到校長、教育長辦公室門前,炸碎了門上的玻璃。後來陸軍部來人,撤了副官長的職務,學校秩序才恢復正常。

學校每連爲一個伙食單位,開飯前整隊進入飯堂,六人一桌入座,連長吹哨後開始喫飯,連長再吹哨,不管喫飽與否,立即起立走出飯堂整隊離去。由於喫飯時間受限制,學員喫飯時往往狼吞虎嚥,因而有不少人患了胃病。

學員違犯校紀,要受紀律處分,輕者給予警告、關禁閉室,重者開除學籍。例如外出不按時返校,關禁閉三天,在被關期間不給喫飽,每天兩餐,每餐一碗飯、一碗鹽水,睡光板牀。

學員在校學習期間爲中士班長級別,每人發一套軍禮服,佩戴領章、肩章,外出時必須穿軍禮服,以示軍威。學員畢業後,由陸軍部統一分配到全國各地陸軍中當見習上士排長,時間爲半年。期滿後任少尉或中尉排長。

學校放寒假或暑假。寒假二十一天,暑假三十天。因路遠不回家的學員可以留校,學校仍供給伙食。

課程設置分三大類:一,一般軍事課,主要有四門,即戰術教程、兵器教程、築城教程、交通教程;二、專業軍事課,按兵種科別劃分,如步兵科除重點學戰術教程外、還學《步兵操典》等;三、野外軍事演習,分單兵科演習和多兵科聯合演習;此外還設軍事體育課,內容有拳術、器械體操、天橋、雙槓等。一般軍事課由教官教授,教官分戰術教官、兵器教官、築城教官和交通教官。專業軍事課由教官和連(隊)長教授。體育課由助教教授。軍事演習由教官指導,由科長、連(隊)長指揮,演習結束後,對每個學員作出評語,作爲考覈學習成績的一項內容。連(隊)爲最基本的教學單位,每連(隊)一個教室。教學儀器、武器等項設備都是從日本、德國購買來的,都是比較先進的。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學校不專門設“修身課”,但對學員的政治思想灌輸並不放鬆。校長、教育長和各科科長經常召開訓話會,宣傳“軍人以服從爲本色”、“以愛國爲天職”,規定學員不準議論時政,不準傳閱閒雜書報,以此模糊學員的階級意識,培養其馴服工具。清末以來,逐步形成的北洋軍閥集團,從袁世凱起到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等人都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的代表。他們辦校的目的不是爲了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也不是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而是爲了集團的私利,爲了維護地主買辦階級的政權不致於被人民革命鬥爭所推翻。

三、學制與招收學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共辦九期。學制爲兩年,前半年爲入伍期,後一年半爲在校學習期。入伍期的主要任務是過士兵生活,進行隊列訓練、站崗、放哨、學習一般軍事常識等。入伍期滿,經過檢查身體,合格者“升隊入校”,成爲正式學員,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五科分連(隊)學習。不合格者由陸軍部分配到陸軍測繪學校、陸軍軍醫學校、陸軍獸醫學校或陸軍軍需學校學習。

第八、九期學員的入伍期由半年改爲一年,因爲這兩期學員不是所謂從陸軍小學到陸軍中學然後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正牌學生。第八期學員1918年(民國七年)8月入伍訓練,1919年8月入校學習,1920年7月,因直皖戰爭爆發休學,1921年8月復學。1922年(民國十一年)7月畢業。第九期學員1919年8月入伍訓練,直奉戰爭爆發後被遣散。1921年8月回校學習,1923年8月畢業。因此,第八、九兩期學員在校時間長達四年之久。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1914年(民國三年)10月27日,第一期學員舉行畢業典禮,袁世凱特派陸軍上將、公府侍從武官長蔭昌作爲代表到校參加典禮,頒發畢業文憑,每人贈軍刀一把。之後,蔭昌從畢業學員中選了河北、河南、吉林、遼寧等省籍的學員二百八十人派到“模範團”(袁世凱辦的,具有軍官學校性質)第一期任連、排長或教官。

黎元洪繼袁世凱任總統後,於1916年9月,乘專列從北京到保定參加第三期學員的畢業典禮。當時,全校教官、學員在校長的帶領下,列隊夾道歡迎,鳴禮炮二十一響。在典禮大會上,黎元洪親自給考試優秀的前十名畢業學員頒發畢業證書。會後視察了各科學員的聯合軍事演習。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學員來源,起初由各陸軍中學堂(陸軍預備學校)保送,後來由於形勢的發展變化,學員來源也逐步發生了一些變化。

1916年秋,設在江西省的電雷學校和設在北京的“模範團”第二期,因袁世凱帝制失敗而先後解散,其學員無法安排者約四、五百人,分別插入第五、六期學習。由於這些人不是所謂正牌學生——不是陸軍中學堂保送的,特別由於“模範團”是袁世凱的“禁衛軍”、帝制爪牙,因此激起了在校的第五、六期學員的反對。起初互相口角,後來釀成武鬥,以拳頭、木棒、磚瓦對打,雙方都有人受傷。校方對此極力震懾,但無濟於事,武鬥愈演愈烈,“模範團”學員被趕出學校,在小營坊附近的一個小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子弟小學)裏食住,時間長達一兩個星期。雙方設崗佈哨,以防襲擊。

在這期間,“模範團”學員一方面聯名上書學校當局提出申訴,一方面派代表任長春(天津人)等到北京陸軍部告狀。後來陸軍部軍學司長齊振林到保定召開全校大會。開會時讓武鬥雙方各站一邊,中間由教官等人組成的隊伍隔開。齊振林在大會上訓話,當他講到因武鬥造成的種種惡果時,心情沉重,掉下了眼淚。他要求學校立即復課,並警告學員誰再武鬥就以軍法處置。後來學校將他訓話的主要內容抄貼出來,其中有這樣兩句:“諸葛治蜀李嚴感泣終身,子產明刑百姓卒歌舞嗣”。大會後開除了帶頭肇事者三、四人,平息了這場風波。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間,全國辦起十九所陸軍小學堂(當時十八省每省一所,另外京師一所),四所陸軍中學堂(第一陸軍中學堂在北京清河鎮,第二陸軍中學堂在西安,第三陸軍中學堂在武昌,第四陸軍中學堂在南京)。四所陸軍中學堂分片招收十九所陸軍小學堂畢業生。辛亥革命以後到1917年(民國六年)以前,各省陸軍小學,武昌、西安、南京三所陸軍中學先後停辦。

1919年(民國八年)北京陸軍中學也停辦。由於上述情況,第八期招生時,全國沒有陸軍中學畢業生,因此所招的都是普通中學畢業生。第九期招收的雖然都是北京陸軍中學第四期(最後一期)畢業生,但他們不是從陸軍小學升入陸軍中學的,他們進入北京陸軍中學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從普通小學考入的;二是馮國璋設在南京的學兵營解散後轉入的;三是復學的陸軍中學生,他們是因1916年參加護國戰爭而失學的,這部分學員復學後仍帶軍銜、帶薪餉,他們年齡大,社會經驗多。上面提到的八、九期學員絕食、罷課風波就是他們帶頭獄起的。

1923年(民國十二年)8月,第九期學員畢業後,由於當時陸軍中學和陸軍小學都停辦,學員來源中斷,特別由於軍閥之間的矛盾,辦學經費難以解決,因此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便宣告停辦。

四、歷屆畢業生中主要人物簡況

一至九期畢業學員共計6523人。其中有第一期唐生智、李品仙、王應榆;第二期秦德純、陶峙嶽、劉文輝、熊式輝;第三期張治中、白崇禧、黃紹竑、何健;第五期傅作義、張蔭梧、楚溪春、汪鍾勳;第六期上官雲相、顧祝同、趙博生(193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郝夢齡、黃琪翔、葉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七期陳長捷;第八期陳誠、董振堂(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劉珍年、趙鳳藻(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九期劉萬春、孟紹周、張克俠(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劉多荃,魏芝庭等。

從歷屆學員畢業後的出路看,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情況:一,站在地主買辦階級一邊,長期與人民爲敵;二,先走了一段彎路,後來隨着政治形勢的發展,終於轉入革命陣營;三,比較早地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作出了貢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處在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上述三種情況正是這一客觀形勢的必然反映。

五、原校址、校舍考記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位於保定東郊,距大東門五里。當時從學校大門經劉莊到大東門有一條三合土石子大馬路,路兩旁垂柳成行。現在劉莊東北還保留一段路基。

學校由本部、分校、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組成。本部佔地約190畝,分校佔地約100畝,大操場佔地約850畝,靶場佔地約350畝,合計1500畝左右。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分校又稱東院,房舍比較簡陋。一至五期學員的入伍期訓練都在這裏進行。六至九期學員的入伍期訓練由於改在部隊,這裏便成了馬廄和庫房。大操場中間靠北建有演武廳,包括閱兵臺、室內運動場、休息室。本部是學校的主體,建築比較講究,佈局比較合理,規模可容納學員一兩幹人。整個院落分爲幾個區域。伙房、飯堂、庫房在北院。南院分中、東、西三院。學校辦公室在中院。教室、學員宿舍在東西兩院。北門爲後門,南門爲正門。正門左右各有一側門。

正門上的黑漆橫匾,題“陸軍軍官學校”六個金色大字。正門前有石獅一對,威武雄壯。東西兩院的建築互相對稱,各有二十排帶前廊的青磚瓦房。各排之間,又有走廊相通。每兩排有一月門稱“一連道子”,裏面住一連人。前排爲教室、辦公室,後排爲學員宿舍。中院有一個個小庭院。尚武廳(大會議室)位居中院中央,面朝正門,爲全校最高建築,雄偉壯麗。尚武廳門前有造型別致的銅獅一對,古柏兩株。古柏上掛銅鐘一口,學員作息皆以敲鐘爲號。廳前有廣場,爲全校開大會之場所。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校址與校舍都是原北洋武備速成學堂時期的校址與校舍。1902年,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創建時,在齋舍、操場以及儀器、自修各室等方面都參照了當時“各國新制。它是在一座關帝廟的廢址上建立起來的。原來這座關帝廟有廟房近百間,有廟田近千畝,有道士四、五十人。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同年秋“英、法、德、意聯軍至保,分城據守”,侵略者在保定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關帝廟也慘遭破壞,變成一片廢墟。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創建時,除佔原來廟址、廟田外,還圈佔了一部分民田。

停辦後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器材設備由曹錕運往河北徐水漕河鎮,用以創辦他的軍官教導團。學校的房舍由原學校的警衛小頭目高殿元(河南人,渾名高弁目)看護,他靠收各派軍閥在學校的駐兵費爲生。直、皖、奉、晉各派軍閥都在這裏駐過兵,每駐一次兵,學校便遭到一次破壞。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後,這裏爲日本侵略軍所佔,成爲日本在保定東郊的一個重要據點。日本佔領保定前夕,高殿元由學校遷到附近的金莊居住,並帶去學校的文件資料兩大木箱,其中有不少照片。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日本侵略者闖進高殿元家,將高殿元捆綁在院內一棵槐樹上亂刀刺死,搶走了全部文件資料。同年9月,日本將學校尚武廳前面的一對銅獅裝箱運往日本。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校舍全部被拆除,變成一片瓦礫。位於學校正門兩側的一對石獅,也被推倒在地,半截子埋在土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