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張悅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中國遊客不愛去韓國了?近日,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發佈報告稱,今年以來中國遊客月均訪韓數量爲14.4萬人次,“數量之低,甚至遠不及因韓國本土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而導致中韓關係陷入低谷的2017年至2019年。”

今年8月10日,中國文旅部宣佈,恢復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經營中國公民赴韓團隊遊業務,引發了韓國本土對中國遊客的極高期待。韓國《中央日報》曾在報道中稱,中國赴韓國團體遊時隔6年零5個月後迴歸。曾佔據訪韓遊客近半壁江山(45%)的中國遊客令低迷的韓國旅遊業格外期待。然而臨近年終,韓國方面卻未能看到期待中的增長。

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的報告認爲,在吸引中國遊客方面,日本、泰國與韓國是競爭關係,但韓國的競爭力在減弱。韓元在匯率方面的相對優勢較低,疊加急劇上升的韓國物價,制約着海外遊客的訪韓需求。報告還認爲,親和性旅遊基礎設施不足、中國國內“嫌韓情緒”等因素,也導致中國人赴韓積極性降低。

《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位朋友曾在疫情前經常往返中韓,她告訴記者,現在韓國的物價上漲令她感到“喫驚”。以酒店爲例,疫情之前,在首爾地區能用1000元人民幣訂到五星級酒店、500元人民幣訂到四星級酒店。今年再到韓國,四星級酒店已經漲到1000元,五星級酒店大多在2000元以上。比漲價更大的問題是很難預訂到房間。策劃一場“說走就走”的韓國遊越來越難。首爾觀光財團相關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首爾市存在經濟型酒店不足的現狀。因爲疫情衝擊,實力較弱的中低端酒店紛紛倒閉,只有四星、五星等實力雄厚的中高端酒店存活下來。供給減少推高了酒店價格。該人士表示,首爾市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首爾市政府設立了到2026年達成年吸引外國遊客3000萬人次的目標。中國遊客訪問首爾的數量決定了該目標是否能夠實現。”

曾幾何時,韓流文化帶動的“旅遊+追星”模式吸引了大批中國年輕人赴韓國旅遊。今年25歲的王歌曾是“韓流”迷,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的童年和青春期是由諸如《我的女孩》《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等韓劇串聯起來的。受韓劇影響,她對濟州島的雪、首爾的炸雞心生嚮往。加上後來“粉上”韓國男團,她更期待能去韓國看看。

然而近兩年,隨着國潮文化的興起,王歌開始對韓流文化“祛魅”。疫情之後,關於韓國對華遊客不友好的新聞更是讓她打消了去韓國旅遊的念頭。“中國遊客入境韓國被掛黃牌的事情,讓我對韓國的濾鏡徹底破碎。”

記者還了解到,很多曾經爲了購物和醫美專程前往韓國的中國女性遊客,因爲國內很多產品的性價比提升和醫美機構快速發展等原因,韓國彼時的價格優勢已經不再。上述因素同樣導致了赴韓購物遊和醫美遊的熱度降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