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在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中小金融機構面臨數據獲取、高效利用等多方面挑戰。“目前銀行業中小金融機構基於分佈式、雲架構的自主可控轉型尚未全面展開,IT架構仍以傳統集中式架構爲主,整體架構的靈活性、自主可控能力仍顯不足,整體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華潤銀行首席信息官張昕在近日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身處“數字原生和人工智能雙輪驅動”的技術環境下,金融機構要如何探索適宜自身的發展路徑,以科技之力助推行業發展?張昕表示,金融行業正結合自身數字化轉型發展要求逐步啓動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雲原生、平臺化成爲打造數字基礎設施的共識途徑。

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挑戰重重

金融業是數字化轉型的排頭兵,但因其特殊性,在現實推進中仍面臨多重挑戰。在近日召開的2023數字金融創新發展論壇上,多家金融機構表示,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面臨數據安全可信、如何廣泛獲取和匯聚數據、如何更高效的存儲與運算、如何更高質量管理和應用數據、組織和人才如何應對數字化轉型等多方面的挑戰。

華潤銀行首席信息官張昕對記者表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在實際推動過程中面臨多方面的挑戰:第一,戰略認知不足、組織機制及能力方面的挑戰。諸多銀行數字化轉型與業務戰略在運轉執行過程中呈現出明顯脫節的特徵,對數字化轉型的認知仍停留在單一技術側。實際上,數字化轉型並非單一技術命題,而是業務命題,更是戰略命題,大量的業務變革也蘊含在數字化轉型的變革中,不單需要技術構建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業務理解與推動能力,對人才梯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系統重建設、輕運營的挑戰。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化即業務、業務即數字化,然而業務側容易簡單把數字化等同於建系統,把數字化簡單工具化,這一認知會導致業務方更關注系統搭建,而忽視系統所承載的業務模式、流程、產品與服務,繼而缺乏基於數字化平臺對客戶全生命週期的持續運營。

第三,數字化評價及度量的挑戰。目前行業內尚未形成標準化的數字化轉型評價及度量體系,如何及時準確評判轉型成果,成爲難題。如資源利用率、開發效能、交易費用缺少評估度量方法,數字化產品創設、獲客、產品運營等活動缺少數字化評價、度量方法和機制等。

第四,數據治理與應用的挑戰。數字化轉型核心在於發揮數據的驅動力,讓數據成爲一種價值資產,首要推進數據的要素化,這方面依然面臨很大的瓶頸。一是很多重要的銀行系統一般都建設較早,數據標準化程度不夠,導致治理的難度較大;二是銀行數據的來源複雜且數據的時效性也不夠,數據質量有待提高;三是數據資產運營體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體系化的數據應用能力。

第五,架構靈活性及安全可控度的挑戰。目前銀行業中小金融機構基於分佈式、雲架構的自主可控轉型尚未全面展開,整體架構的靈活性、自主可控能力仍顯不足,帶來底層軟硬件供應鏈風險等問題。同時,由於傳統架構帶來的豎井化、靈活性不足等問題,會造成新時代數字金融背景下,底層架構層面制約對市場變化的敏捷反應,中小金融機構快速響應客戶服務的能力明顯滯後。同時,新技術快速發展,大多數中小銀行都缺少負責創新研發的團隊及相應工作機制,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中電金信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況文川表示,如何搭建滿足高可靠、高可用、滿足行業極致要求的數字基礎設施,還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面對多元化的計算架構和多樣化的底層軟硬件設施,僅僅依賴雲原生技術標準,很難直接形成一個穩定、高性能、大容量,高可用的平臺,這裏面存在單品技術不成熟、技術棧的發散、行業針對性弱以及行業特有性能挑戰等問題,還有分佈式架構本身所帶來的開發運維複雜性問題。

二是傳統的應用構建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高速迭代的業務需求,當前的應用呈現集羣化趨勢,應用數量越來越多,應用之間的互聯互通越來越頻繁。然而,當前的應用體系存在很多數據孤島,用戶體驗是斷裂的,生態也是割裂的。同時,應用向下面對着多樣化的基礎設施和發散的技術棧,這些都是應用構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雲原生、平臺化打造數字基礎設施

面對重重挑戰,打造雲原生、平臺化數字基礎設施成爲行業共識。雲原生是一種基於雲計算的軟件開發和部署方法論,它強調將應用程序和服務設計爲雲環境下的原生應用,以實現高可用性、可擴展性和靈活性。

據悉,華潤銀行與中國電子旗下中電金信正在共同打造金融基礎設施創新平臺,支撐華潤銀行特色數字化產業銀行的戰略定位,實現其高質量發展,同時強化金融信息安全戰略佈局,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助力金融行業行穩致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電子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周進軍表示,中國電子面向國之所需,依託完整自主計算產業鏈,加速打造金融級數字底座,與行業側、產業側積極協作、共同發力,加快技術與場景的對接、驗證,不斷更新升級關鍵核心軟硬件產品,不斷打磨更加智能、高效的金融級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平臺,築牢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數字金融的發展必須以安全、可靠、穩健爲前提,華潤集團智能與數字化部總經理安興表示,數字金融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自主可控的金融數字基礎設施是支撐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央企要勇於承擔打造自主可控金融數字基礎設施的責任和使命,築牢金融轉型與創新發展的“安全底座”。

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底層算力支撐,算力作爲數字時代的新型生產力,正在成爲千行百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懷民表示,打造算力網原生的開源創新平臺需要關注軟件基礎設施的縱向貫通、軟件架構的橫向聯接以及開源創新的生態位演化等多個方面,支持全技術棧的中國算力基礎體系的有效發展。

張昕表示,構建金融數字基礎設施,一要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網絡基礎設施,推廣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水平和能力;數據將成爲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金融機構將更加註重數據分析和挖掘,以數據驅動決策,提高決策效率和準確性。

二要更加註重智能化服務的發展,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客戶體驗。積極構建開放金融生態,通過數字化手段拓展業務領域和服務範圍,加強與各類產業的融合和創新。還要更加註重風險防控和合規管理,保障業務的安全和穩定。

數字底座作爲承載算力的基石,爲最大化算力價值提供支撐。數字底座的先進性與穩定性在推動數字化轉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況文川表示,隨着企業數字化轉型逐步進入“深水區”,傳統的應用構建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快速演進的業務需求,亟需一個數字基礎設施平臺,來滿足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等行業極致性能要求,雲原生、平臺化成爲多樣化計算架構時代打造數字基礎設施的共識途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