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年級到高三這十二年的數學學習中,哪一年最關鍵?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其實哪一年都很關鍵。由於數學的特殊性,它就像蓋大廈,得一層一層地往上蓋,它是一個高度依賴前置知識的學科。

比如我們學乘法之前,你最好懂加法。學代數式運算之前,你要對數字足夠熟悉和敏感。學函數之前,你需要學過方程,它叫前置知識。

那麼從小學到高中,孩子12年數學學習如何規劃?每一年的重點又是什麼?應該怎麼抓呢?我們聽聽這位老師的分析。(以下素材源自網絡整理)

小學的一、二年級要打基本功計算,叫加減法的進借位練習,我們平常的計算都是在十進制下進行的,平常所說的百位上的1代表一個百,這樣的位值原理,其實是由十進制決定的,所以說十進制很重要。如果換成其他進制,那麼數位上的數值就發生了變化,具體代表多少就要看是多少進制了。

高年級有大量孩子,做乘法和除法的時候經常馬虎,你看它的草稿紙過程中的加減法的進位、借位出問題了,這第一關就沒有過。所以我們建議一、二年級的家長:一個學期你拿出來一個月,每天進行兩組計算練習。時間不用太長,一組三分鐘的時長,儘量讓孩子撐滿三分鐘,足夠的專注,追求正確率,能做幾道做幾道,加減法的進借位的口算練習。

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數學裏什麼東西比較關鍵?我們的孩子的思維,從形象的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此時有一個關鍵的過渡環節叫歸納能力,反映在數學中就是應用題做得好與差。

比如這種應用題,一個水池子,有一個水龍頭在往裏注水,還有一個水龍頭再往外放水,問幾個小時灌滿(放幹)?這種題考察的是孩子的什麼能力?首先第一個,能不能把注水歸納成一個數學符號“+”?能把放水歸納成一個數學符號“—”?

但更重要的是,它對孩子有一個難度,叫關鍵關係的歸納。放水和注水在同一個水池裏進行,它是同一個時間,你能不能歸納出來,這就是這個題的關鍵。所以這是歸納能力的鍛鍊。

一個孩子的歸納最先從哪開始鍛鍊呢?是審題,讓孩子去說,已知條件是什麼,需要求什麼?如果他又不願意說怎麼辦?我們家長和孩子倒過來,家長故意說錯幾個,讓孩子給你挑錯,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去鍛鍊他的歸納能力。

但真正是深刻的歸納能力,是在文學閱讀中賦予一個孩子的。因爲我們讀文字,尤其是在讀文學作品的過程裏,你每一次的閱讀都是把這些文字符號在腦海裏,把它歸納成形象的畫面。只要你的文字量,尤其是文學作品的文字量大,其實時時刻刻都在鍛鍊一個孩子的歸納能力。


到了五、六年級開始,接下來八年的學習,數學這個學科開始統領江湖,將會成爲拉分最大的一個學科。

爲什麼會拉分那麼大?它源於小學高年級開始的四個數學思維。從四年級的下開始出現,雞兔同籠問題引發出來的方程、函數的數學思想,一直會持續到高三,倒數第二道題圓錐曲線,還在考方程、函數。方程不僅是數學,整個理科都需要用得到。

第二個數學思維叫:數形結合。

從植樹問題開始引出,一直到整個高中階段的函數,包括解析幾何。其實小學階段的不少應用題,在還沒學方程之前,畫線段示意圖,就是數形結合的方式,可有效地降低題目的理解難度。

第三個數學思維是: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小學階段分類討論用得相對較少,不過一些數論題就需要有這種思想。到初中開始,這個就開始用得多了起來。比如說負a,你說它一定是負數嗎?這個真不一定吧?我們得分類討論,它在哪些範圍時是負數,哪些範圍是非負的?這也是爲什麼不少同學,到初中覺得數學難的一個原因。

小學的時候不需要考慮那麼多,因爲他還沒學到這方面的內容,所以大家會發現,到初中之後,數學題的描述越來越精準,更加嚴謹,很少出現一些模棱兩可的、容易讓人誤解的情況。有些情況沒有具體說明的,那就是需要大家去分類討論。因此不同的情況,你知道應該怎麼做了吧?

第四個數學思維,叫化歸轉化。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把一個複雜的問題轉化成一個簡單的問題。

之前網上有一個段子,在森林裏,甲乙兩個人碰見了一隻大老虎,跑着跑着跑不動了,乙說別跑了吧,放棄吧,咱們就躺平吧,聽天由命得了。甲說你把這個問題理解錯了,我不需要跑贏老虎,那個問題太複雜,我只要能跑得過你就行。

數學的難題哪一步最困難?第一步,尋找突破口最困難。不少孩子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去思考,可以把這個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

比如說一個方程問題,典型的工程問題,第一步是什麼?找恆等關係。牛喫草的問題,每天生長出來的草和原有的草等於牛喫掉的草。

很多孩子,他沒有辦法去思考第一步是什麼?他完成不了這樣的化歸轉化。這樣的思維,從小學的高年級,一直到高中都在持續應用。在高考的壓軸題中,我們構造函數的方法、包括放縮法,其實都是化歸轉化數學思想的應用。這些東西在五、六年級很重要。

到了初、高中以後,數學的學習光有思維還不夠。有一個東西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概念。

爲什麼初、高中的數學變難,主要是難在哪兒?難在抽象。抽象的東西,它的定義,它的定理、定律,它的推導過程就變得很重要。

什麼是概念?在初中的時候,什麼叫平方根,什麼叫算術平方根,你能不能區分得清楚?想到中點了以後,你能不能想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中線等於斜邊一半?倍長中線的構造,或者中位線定理?

到高中了函數的定義到底是啥?我們有大量的孩子概念都沒有弄清楚,就去大量的做題。大量的做題就像你去蓋大廈,你既沒有圖紙,也沒有磚頭,你蓋什麼大廈?概念成爲了初高中數學學習的地基。


那麼什麼東西決定了一個孩子的高度呢?在這些思維的指導下,你能不能歸納和總結的模型?像初中著名的阿氏圓、胡不歸這樣的一些模型;像高中各種各樣的一些二級結論。不同的一些題目類型,這些東西你要經常做做,定期歸納和總結。

那靠什麼去總結這些模型呢?一個是一定要集中的去做題,不要淺淺地一遍遍地做卷子,要在某一個題型中集中的突破。

第二個就是定期的要去重做錯題,而且重做錯題的時候,最好也要專題的重做。你經常在同樣的已知條件和同樣的求解目標集中地去進行思考,你的腦海中就能抽象出模型更多具體的方法。

其實小學高年級的同學,有條件的話最好去學一下基礎數論方面的東西。進制與位值原理是數論的基礎。包括我們平常學習的數的整除判斷公式,也是由位值原來推導出來。想要學好數學,必須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小學可能還會被虛假繁榮掩蓋,不過到了初中很容易現出原型,高中就更不用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