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常熟一汽車零部件企業產品市場佔有率達70%

全鏈條研發,把碳纖維“編出花”

□ 本報記者 韓 雷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常熟高新區的江蘇亨睿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產車間看到工人正在檢查“新鮮出爐”的汽車保險槓、車門、汽車尾翼等零部件。記者拿起一件後視鏡外殼,其表面仍有餘溫,輕敲了兩下,聲音像是敲在質地較硬的塑料上。“聽上去像塑料,但它的強度可不是塑料能比的,甚至比鋼還要強兩倍。”站在一旁的公司汽車技術總監劉敏笑着說。

碳纖維複合材料是一種由碳纖維和樹脂基體組成的高性能複合材料。正是因其能夠滿足極致輕量化要求,被廣泛應用於汽車行業。“市場上從20萬到2000萬之間的汽車都在嘗試應用碳纖維材料。”公司市場總監陳文瑾說,亨睿碳纖維去年完成30多萬件的產品銷售,在國內汽車碳纖維零部件細分市場佔有率爲70%,今年的產品交付量將翻倍。

行業高佔比,代表着市場對其技術的認可度高,背後除了強大的量產能力,還有更爲核心的複合材料結構設計能力。

最近,劉敏手頭同時推進五個項目包,每個項目包中都有六七件待開發的新產品,忙得不可開交。汽車零部件外形雖然大同小異,但合作方對材料性能要求不同,與汽車周圍零部件的匹配方式不同,因此每一個新產品都需要重構材料體系。

“現在還算‘輕鬆’的,汽車行業剛開始接納碳纖維材料時,纔是最難熬的日子。”劉敏對那段時光記憶猶新。前些年,汽車企業沒有碳纖維複合材料的結構設計能力,更多是在汽車設計完成後,用碳纖維的汽車零部件進行替換。

這種模式成本過高、開發週期太長,反而限制了碳纖維複合材料的發展。正是認識到碳纖維產品設計的現狀,亨睿轉變思維,決定“向前走一步”,介入到汽車廠商前期的研發設計,在設計之初就確定好碳纖維零部件的使用和具體性能,進而降低成本。這聽上去是簡單的一步,但對企業的複合材料結構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爲此,企業與德國頂尖科研機構攜手,成立亞洲最大、同時也是國內首個先進複合材料技術中心,主攻複合材料汽車輕量化應用。

如今,亨睿已經把碳纖維“編出花”,形成從材料選擇,到碳纖維材料排布,到織物和樹脂體系配方,再到總成產品結構對接,最後到仿真分析的全鏈條複合材料結構設計能力。這種設計能力,成爲亨睿“獨步”國內碳纖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以來,劉敏觀察發現,汽車企業對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也更多元,從以往注重車面裝飾到現在注重內部結構,材料的使用也從熱固性碳纖維過渡到熱固性、熱塑性碳纖維兼而有之。

“‘在合適的地方用合適的材料’成爲汽車企業的共識,我們擁有複合材料的設計能力,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工藝選擇。”劉敏說,經他手開發的碳纖維汽車零部件產品類型就已經超400種。

這些新產品的研發和測試都是在先進複合材料技術中心完成。記者來到這裏,看到展廳裏擺放着由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的汽車輪轂、行李箱蓋、引擎蓋、座椅框架、後底盤、座艙等,涵蓋了車身件、底盤件、內外飾件。值得一提的是,亨睿碳纖維目前正向“飛行汽車”領域探索,並且在風電、氫能、綠色建築等領域提前佈局。

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隨之而來的便是回收問題。“所有碳纖維產品,我們都能反覆回收再利用。”先進複合材料技術中心研發工程部副部長余文俊介紹,回收的碳纖維會被打碎重塑,做成碳纖維建築模具、注塑件等產品,雖是降級使用,但相比較同領域的其他材質產品依然深具競爭力。目前,亨睿構建了完整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綠色自循環體系,覆蓋從材料改性和開發,到產品試製及量產,再到回收再利用的各個環節,成爲國內首個形成碳纖維複合材料利用閉環的企業。

近3年,亨睿的發展健步如飛,企業銷售額每年保持倍數增長,去年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我們有近60億元的訂單在手,生產計劃已經排到2027年,仍有源源不斷的新訂單加入。”陳文瑾說,亨睿已啓動建設新生產基地,佔地7萬平方米,預計於2025年投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