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琴,你想到什么?我和很多人一样,第一个联想到的多是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这些“外来”的琴,而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些古琴却被遗忘在逝去的时间洪流中……这不仅仅是这些古琴的悲哀,也是很多同样被我们遗忘的古人遗留下来的物件、文化和精神的悲哀,但是,与其说是这些古物的悲哀,不如说是我们没有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无缘得见才最悲哀。

古人以琴涵养情性,导养神气,以明心见性,通身清明,所以,在品读古人一些诗词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洒脱与淡然,或许便是来自这些潜移默化让人修身养性的古琴、古物。《古琴之道》一书中提到:“众乐之中琴德最优,圣人制礼作乐以教万民。”正因如此,元代散曲家徐琰才会在其所作的《青楼十咏 言盟》中以“琴瑟和鸣”来形容夫妻情深义重、和睦美好。

在我浮浅的认知中,说到古琴的洒脱和淡然,或许与“抚”字有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钢琴和手风琴是手弹的,小提琴是拉奏的,而古琴的弹奏通常被称作:“抚琴”。抚,这个动作可以很轻柔,可以很豪迈,但一般情况下都是以轻柔为主的,就好比我们抚摸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古琴之道》中说到:“因为音量不大,故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藉琴养心,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人看来,那是娱人的乐器之音,而非养心的‘道器’之音,而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

相较于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这些可以在小众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下演奏的乐器,古琴真的就仿佛一个安静的美女子一般,我们说静心养性,太过嘈杂自然是无法体会古琴的“古音”与“静美”,而当在古琴取华采媚俗之声,古琴的雅也便成了俗,也便失中国古琴和中国琴人的品格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古琴被称之为文人琴,因为真正的文人不会为了俗而失了古琴的美,即使在抚琴的瞬间,也有着关心别人、关心生命的觉悟。

据谢孝苹先生考证,琴创制于虞舜时代的乐正夔,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之历史。在这四千多年里,古琴也经历着从雅到俗的转变,只因“时势降而礼乐丧,人心趋于浮躁而好声色之娱”。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浮躁的社会让人也变得浮躁,老祖宗留下来的好物件、好精神,如今想要学习想要传承,以慰藉先人,以流传后人,却变成了人人口中的装X之举,实在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对古琴的不重视。

说到传承,古琴在古时的传播多在文人之间,多在懂琴的人之间,在当下,想要知晓、通透先人的古琴之音实属不易。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传承,这些年在复兴的汉服便是其中之一,汉服复兴的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或许跟汉服本身有关,汉服是服饰,可以穿着,没有性别、年龄、身材之分,就和我们平日所穿着的服装一样,只是在汉服的配饰、材质、穿着方式等等方面有讲究,而古琴不同,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再,古琴亦无意义,这个典故可以很清楚的说明古琴的弹奏与理解的不易。

不知在我的有生之年,是否有幸成为古琴的听众,是否能成为古琴的理解者之一,是否能成为某位弹琴者的知音,但愿,古琴可以一直流传下去,古琴犹在,琴音不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