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某日晚,在北京中南海禮堂,大型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與周恩來一起看戲的美國客人大衛說,戲中的楊子榮很像他們西方的英雄佐羅,仰慕英雄的大衛向周恩來提出要到楊子榮家中看看的請求。

看完戲之後的第二天中午,一向沉穩的周恩來氣憤地把祕書給他的一份電報摔在桌上。解放軍總參、總政聯合發來的近千字調查報告複述了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的回電內容:楊子榮的原籍在山東膠東一帶,至於詳細地址無人知道。僅憑這些,無疑難以找到烈士的家人,也就是說烈士的身世成了未解之謎。

周恩來心裏清楚,對美國客人來說,這絕不只是在尋找一個烈士的原籍,更重要的是關係到我們國家的聲譽和我們這個執政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一個在全國家喻戶曉的特級偵察英雄,犧牲得那麼輝煌壯烈,對黨那麼赤膽忠心,爲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我們竟不知他從何處來。這怎能對得起烈士的在天之靈?別說無法回答美國客人,就是中國一名普通老百姓問起來,我們也難以交代。

周恩來轉向祕書,嚴肅地說:“你通知總參、總政兩部,和國家民政部一起,務必在一個月之內尋找到楊子榮的家鄉地址和家中的親人,美國客人在等着我的回話,全中國人民都在看着我們。”

尋找英雄一波三折

楊子榮於1945年9月參加膠東軍區海軍支隊,10月隨軍挺進東北。部隊到東北後進行了整編,楊子榮被編到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牡丹江地區匪患猖獗,楊子榮所在部隊擔負剿匪、保衛土改的任務。1947年2月23日,楊子榮在黑龍江海林縣追剿悍匪鄭三炮、劉維章等人的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海林縣上萬軍民爲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1957年9月,楊子榮的戰友——牡丹江軍區二團副政委曲波同志飽含深情,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的《林海雪原》一書問世,立即引起巨大反響。1964年6月,毛主席在觀看了京劇《智取威虎山》後不斷拍手叫好。英雄的事蹟越傳越廣。尋找英雄家鄉,讓英雄魂歸故里的任務越來越緊迫。

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由於戰事的需要,加之化裝剿匪工作的特殊性和隱蔽性,致使楊子榮沒有給家人寫過信,再加上當時部隊的人事檔案也不甚健全,所以,東北烈士紀念館和海林縣烈士展覽館在介紹楊子榮情況時,不得不籠統地說他是“膠東人”。

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和犧牲所在地人民政府在肯定楊子榮是膠東人的情況下,也曾多次組織有關人員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廣泛調查,但膠東這麼大,如同大海撈針,一次次空手而返。

1964年春,原濟南軍區、山東省軍區、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和海林縣民政部門組成調查組赴膠東調查一個多月,也毫無收穫。

周總理的指示堅定了調查組解開楊子榮身世之謎的決心。調查組根據所掌握的情況,確定以榮成、牟平、海陽、文登爲重點,走訪了兩個多月,仍然沒有找到一點有價值的線索。後來調查組集中到牟平縣研究對策,決定在上述四縣進行廣播和張貼尋人啓事,廣泛發動羣衆,提供知情線索。

一個星期後,四縣共發現了127條線索。調查組把楊子榮的家庭情況、入伍時間、參軍背景及外貌特徵等打印成文,發往上述四縣的50多個公社,請當地民政部門協助查找。兩個多月過去了,仍無進展。沒能按時完成任務,同志們個個心急如焚。正當大家感到山窮水盡、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發現了牟平縣城關公社楊宗貴的身世與楊子榮相似,這頓使查訪工作出現了柳暗花明的轉機。

原來,城關公社民政助理員馬春英在得到尋人信息後,首先到檔案室查閱瞭解放戰爭時期牟平縣入伍軍人登記表,又翻閱了牟平縣軍屬、烈屬撫卹登記表,她自然找不到楊子榮的名字。可細心的馬春英在翻閱檔案時,沒有放過蛛絲馬跡,她將兩表對照,發現楊宗貴與聯合調查組提供的情況相似,於是便向調查組反映:“你們查找的人身世,很像崳岬河村的楊宗貴。很多年裏,楊宗貴家鄉的人也不知道他的下落,直到1957年1月,民政部才按照《關於處理軍屬尋找軍人問題的規定》,作爲失蹤軍人處理。1958年11月,民政部認定楊宗貴爲革命犧牲軍人。楊宗貴1945年9月參軍,入伍時29歲,參軍後一直未給家裏通信,家中有老母和妻子。1947年,一個從東北迴來的人說,楊宗貴開了小差,當了土匪,村裏便取消了他家的軍屬待遇,不再給代耕代種。楊宗貴的母親不服,多次到文登專署和牟平縣人委會上訪,經多方調查,認爲楊宗貴開小差沒有根據。牟平縣人委會便又恢復了其家屬的軍屬待遇。

聽完馬春英的情況彙報,調查組馬上派人奔赴牟平城南10裏的崳岬河村找熟悉楊宗貴的老人瞭解情況,結果蒐集到的材料與楊子榮有很多相似之處。於是調查組又就近在牟平境內找到當年與楊子榮同時參軍,現已復員回鄉的六位老戰士劉延爽、劉世昌、王雲明、姜乃明等同志座談、覈對。

調查工作初有頭緒。電報請示北京後,又向當年和楊子榮一起戰鬥的姜國政、孫大德、魏成友、劉崇禮瞭解情況,把楊子榮的老戰友和家鄉提供的情況兩相對照,發現了兩者之間有驚人的相似

英雄身世層層揭開

劉延爽等老戰友提供:楊子榮於1945年農曆八月在牟平縣雷神廟參軍,身穿黑夾襖。家鄉提供:楊宗貴於1945年農曆八月十三日經王從村到城南2裏的雷神廟參軍,身穿黑夾襖。

劉延爽等老戰友提供:楊子榮在雷神廟出發前,妻子曾去看他。家鄉提供:楊宗貴參軍後,妻子曾到王從村去看他,未見到,第二天又和婆婆一塊到雷神廟去看他。

老戰友王雲明提供:聽楊子榮說過,家有老母、妻子,婆媳不和,有一頭小毛驢難以養活。家鄉提供:楊宗貴家婆媳不和睦,養過一頭小毛驢。

老戰友提供:楊子榮可能是參軍後改的名字。和楊宗貴同時報名參軍、但體檢不合格的韓克利提供:曾經聽楊宗貴說他參軍報的是假名。家鄉提供:哥哥楊宗富1940年隨楊宗貴去過黑龍江孫吳煤礦,親見宗貴領工資時簽名就是楊子榮。從小和楊宗貴要好的鄰居老秦說:我見過宗貴有一枚印章,刻的就是“楊子榮”三個字,他說,這個名字只在東北才用。

老戰友提供:楊子榮參軍前到過東北,會說東北話。家鄉提供:楊宗貴12歲到26歲在安東做工,說東北話很流利。

關於相貌特徵,曲波說:楊子榮中等身材,長臉,上寬下窄,蒜頭鼻子,濃眉大眼,略有絡腮鬍子,鼻毛很長。孫大德說:楊子榮看人時白眼睛很大。楊宗貴的妹妹及鄉親提供的楊宗貴與楊子榮的相貌特徵簡直一模一樣。當時,楊子榮的胞兄楊宗富還健在,兄弟二人,面貌相似。

至此調查組初步認定,楊子榮就是失蹤烈士楊宗貴。

1973年,曲波同志在楊子榮所在原部隊獲得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張楊子榮在1946年被評爲團的戰鬥模範時一百多人的合影照片,百十號的人擠在幾寸大的照片上,人的頭部只有火柴頭那麼大,曲波便請一位日本朋友將照片帶回日本,將合影中的楊子榮單獨翻拍放大。

當牟平縣民政局局長帶着楊子榮及戰友的四張照片到崳岬河村,請村裏幹部、鄉親辨認時,他們指着同一張照片異口同聲地叫起來:“這不就是俺們村的楊宗貴嗎?準是他,沒錯!”然後又把四張照片送到此時已是70歲高齡的其兄楊宗富面前,讓他辨認,他立刻抽出了楊子榮的照片,百感交集,淚流滿面。這一切,進一步證實了楊宗貴就是楊子榮。英雄的身世之謎終於就此揭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