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還要從我的曾祖父講起。他是一位老支前,曾經推着小車跟隨解放軍踏遍了大半個中國。”每每講起爺孫四代人接續守島的“初心”,呂壽慶都要從這裏說起。

地處煙臺東北部海域的崆峒島,被喻爲港城煙臺的“門閂”、山東省的“東大門”,戰略位置顯要。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一位叫呂其喜的老人發動島上的年輕人報名參加守島民兵連,其中就有他的兒子呂志玉和孫子呂永順。

那時候,民兵連條件很差,整個連只有國家配發的一支槍。遭遇自然災害那幾年,民兵們飯都很難喫飽,卻要承受高強度的訓練。惡劣的冬天一到,海島上的風像刀子一樣割着人的臉。“聽爺爺講,那時候他們那些小兵蛋子也偷偷地抱怨過,甚至打過退堂鼓。可每次看到迎風站在排頭、持槍肅立的曾祖父,他們就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再苦再累也沒放下訓練。”呂壽慶說。

1964年呂家三代人蔘加山東省民兵比武大會紀念右三爲呂其喜,左二爲呂志玉,左三爲呂永順資料圖片

沒過幾年,呂家三代就有了一次大放光彩的機會。1964年6月15日,來自全軍各部隊的軍事技術尖子齊聚北京西郊射擊場“大比武”。參加這次比武的民兵代表只有7人,呂家就佔了3席,當時呂其喜61歲、呂志玉33歲、呂永順14歲。

呂永順(左)一家三代給先輩掃墓 朱崢攝

由於比武成績出色,時任總參謀長的羅瑞卿大將獎勵給他們一支半自動步槍,槍托上鐫刻有祖孫三人的名字。坐在檢閱臺上的毛主席還關切地問羅瑞卿:“給他們照相了沒有?”

當年獎勵的自動步槍,現由當地武裝部門統一保管 方毅攝

“這次比武打出了民兵的風采,也堅定了俺老呂家矢志守島的決心。”時至今日,說起這段家族輝煌史,呂壽慶十分驕傲。

呂永順(左一)和邊防派出所民警一起在崆峒島巡邏 方毅攝

如今,38歲的呂壽慶正在做着50多年來長輩們同樣做過的事情。是什麼讓他再一次選擇這個小島?

是期許,也是承諾!

1987年建軍節,時任總參謀長楊得志來到煙臺,專門接見了呂家三代民兵。當他得知呂家有了第四代時,楊得志高興地說:“10年後我們又增加一個兵員!”

可是回想當初,這個“兵員”差點溜了號。1998年,呂壽慶高中畢業便被一家外資企業相中。此時,徵兵工作開始了。爺爺呂志玉和父親呂永順二話沒說就給他報了名,可是電話催了好幾次,呂壽慶就是不願回家。

祖父下了最後通牒:“我們是‘民兵世家’,不能到你這一代斷了線。”一句話,猶如萬鈞雷霆,在呂壽慶心中炸響。從小的耳聞目睹讓他漸漸改變了心意。愛才心切的企業老闆登門遊說,但聽了呂家的家史後,他知難而退了。老闆對呂壽慶說:“有這份傳承了幾代的責任感,你幹什麼都能成!”

呂壽慶收到入伍通知書的那天,全家像過年般熱鬧紅火。爺爺呂志玉分外激動,高聲說:“咱家三代民兵,到你這一輩終於轉正了。”聽了這句話,呂壽慶莫名地充滿了力量!

從基層考入軍校,又從軍校畢業,呂壽慶被分配到武警煙臺市邊防支隊船艇大隊,一干就是14年。在旁人看來,當一名船艇維修工程師,軍人的成色稍遜幾分,但在呂壽慶看來,這是家族的“鴻雁情結”在冥冥之中的安排。

呂壽慶是一名船艇維修工程師,這是他在機艙內檢修 方毅攝

想當年,交通不便,進出海島十分困難,爺爺呂志玉曾手搖舢板,爲島上的羣衆送醫、送藥、送郵,風雨無阻。幾十年來,島上近千人口、三代居民,沒有哪一戶人家沒坐過他的船、沒收過他送來的信。民政部和原解放軍總政治部還特此授予他“海上鴻雁”的榮譽稱號。現在,除了日常的任務,呂壽慶還利用自己的船艇專業知識,義務爲漁民當起了船舶保養員。漁民們的船有什麼小毛病,他隨叫隨到,“手”到“病”除。

“祖輩的事業我來守,我的事業娃來守。”現在,呂壽慶也有了下一代。小傢伙的爺爺呂永順給他起名“萬軍”,希望他能將呂家從軍守島的故事繼續講下去。“這是祖輩對孫輩的厚望,更是老兵對‘新兵’的期許。”呂壽慶說。

呂永順(左)和兒子呂壽慶、孫子呂萬軍在家中,全家希望他長大後也參軍報國,延續家族的光榮傳統 朱崢攝

呂壽慶爲老呂家的“第五代”講述光榮家史 王雲龍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