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秦始皇,歷史上各家評論向來褒貶不一。因爲秦始皇既統一了六國,讓中原大地迎來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又實行三公九卿制,廢分封,立郡縣,修馳道,統一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在當時堪稱先進的制度和措施。當然始皇帝的功績遠不止此,在驚歎他的豐功偉績的同時,他的過錯也讓人歎爲觀止。

秦始皇

始皇帝同樣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在統一六國後,強徵暴斂,使六國的賦稅極重,爲了滿足私慾,大興土木,勞役衆多,以致民不聊生,民怨日沸。焚書坑儒,嚴刑峻法,更讓文化受到摧殘,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因此,當時的世人不僅敬仰始皇帝的豐功偉績,也對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的人也不在少數。而今天文中的三人和一個團體,都刺殺過始皇帝,可刺殺後四方結果卻相差甚遠,其中,刺殺團體和前兩人慘死刀下,而他卻飛黃騰達。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一下三位刺客。

三人中行刺最早的也最爲我們熟知的是刺客荊軻,荊軻刺秦王更是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刺客荊軻因此也成爲人盡皆知的歷史“第一”刺客。

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秦國統一六國步伐穩步推進,燕國危在旦夕,燕國太子丹見狀,自知燕國不敵強秦,於是,找來刺客荊軻和壯士秦舞陽,並得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與燕國督亢地圖,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

臨別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爲荊軻送行,場面悲壯萬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也成爲了千古名句,好友高漸離擊築送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秦王政見有叛將樊於期首級和燕國督亢圖,心中大喜。就在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首見,欲殺秦王,結果被躲過,之後,荊軻被秦王殺死,而秦舞陽也被秦王處以極刑。

這場能夠改變歷史車輪走向的巨幕落下,而燕國也像太子丹一樣,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燕國滅亡前不久,燕王爲討好秦國,下令殺了太子丹,但燕王沒想到自己卻依舊沒逃過亡國的命運。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兵敗被俘,燕國滅亡。

不久,又一位勇士繼續了荊軻的壯舉,他就是荊軻的好友—高漸離。

荊軻和高漸離

高漸離,燕國人,著名琴師,擅長擊築。得知荊軻要去刺殺秦王時,易水送別更是擊築送別好友,得知荊軻刺殺失敗後,高漸離決心爲好友報仇,刺殺秦王。

秦滅六國後,高漸離爲行刺秦王,更名改姓躲避追殺,隱藏在宋子這個地方做工。後來,被人發覺,高漸離便不再隱藏身份,漸漸地,當地人多請他去做客,消息最終被秦始皇得知。秦始皇下令召見他並赦免了他的死罪,卻燻瞎了他的眼睛。秦始皇每每讓他擊築,沒有一次不說好。漸漸地,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機會。高漸離新仇舊恨時刻記在心中,等待着機會的到來,讓他完成千古偉業的機會,讓他報仇雪恥的機會。

一次,秦始皇再次召見他,高漸離在築中灌入了鉛,靠近始皇帝時,舉築砸向秦始皇,無奈,眼睛看不到,砸錯了人。後來,高漸離也成爲了秦王刀下的英魂。高漸離的計劃失敗了,可還有更多的人準備着,下面的人雖然刺殺失敗了,卻爲滅亡秦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致被後人尊稱爲“謀聖”。

高漸離失敗後,秦始皇更加小心謹慎,而在這種情形下,還敢於刺殺始皇帝的他,不僅勇氣過人,日後更以智謀聞名遐邇,最終親手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他就是第三位刺殺秦始皇失敗的漢初三傑之一的刺客—張良。

張良(劇照)

張良,韓國貴族世家出身,恰逢秦統一六國時期,張良親眼目睹了韓國的滅亡,也看到了自己世家的衰落,親人的死亡,因此與秦埋下了國破家亡的深仇大恨。

張良散盡家財,爲求反秦大計,親弟弟去世後,也不去製作精緻的冠冢。

之後張良在東方找到了倉海君,尋到了一個大力士,一同商量刺殺始皇帝的計策,張良爲大力士打製了一支重達120斤的大鐵椎,等待着時機出現。

公元前218年,始皇帝東巡,張良隨即差人打探始皇帝東巡行蹤。在始皇帝到達陽武縣時,張良和大力士便埋伏在古博浪沙,當始皇帝的車隊行至古博浪沙時,張良卻呆住了,同樣的車乘,同樣的裝扮,同樣的規格。不久,張良認準了一架馬車,指揮者大力士扔了出去,隨即車毀人亡。張良見狀趁亂逃跑,可始皇帝卻並不在那架馬車裏。因此張良的刺殺行動也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張良卻得以逃脫,這也爲日劉邦成就帝業留下了一位良才。

後來,張良得知始皇帝沒有被刺殺而死,便在圯上受書後認真研讀,力求亡秦。在秦末農民起義時,張良投奔劉邦,多出奇計,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最終幫漢王奪取天下,也實現了自己的亡秦大計。西漢建立後,張良被封爲留侯,更被稱爲“漢初三傑”之一,也讓自己的家族再一次的強盛了起來。

對比荊軻和高漸離,雖然張良的刺殺是失敗的,但張良卻是幸運的,他用自己的智謀加速了秦的滅亡,報仇雪恨,同時也讓自己青史留名,飛黃騰達,更讓後世看到了一個“謀聖”張良,而非刺客張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