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向大會提交了建議:農畜牧業廢棄物是資源不是污染源,建議打造生態循環模式,實現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在農畜牧業廢棄物處理方面,飛鶴乳業率先探索並應用種養一體(秸稈+糞肥)的生態循環模式,這不僅有效保護了環境,也爲更高品質的產品提供了保障,爲飛鶴近年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爲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雙提升的成功樣本。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向大會提交了建議:農畜牧業廢棄物是資源不是污染源,建議打造生態循環模式,實現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實現“變廢爲寶”

畜牧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近年來,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有力保障了民生供給,但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爲世界上有機廢棄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農畜牧業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使“資源”成爲“污染源”,威脅我國環境質量和安全。

冷友斌代表介紹,如果我國有機廢棄物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將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以飛鶴參與的黑龍江省生物天然氣項目爲例,項目達產後每年至少可減少400億立方米CO2的排放;從水環境的角度來說,每年至少減少向水環境排放2億噸COD、650萬噸氮素、250萬噸磷素;從土地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說,可減少約2萬公頃(堆高5米)土地的佔用,減少和避免有機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創新農畜牧業生態循環模式,是實現“變廢爲寶”,將農畜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根本途徑。

經濟生態雙贏發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當前農畜牧業生態發展模式的難點首先在於廢棄物處理成型技術及模式少,其次生態循環模式前期投入成本巨大。

冷友斌建議從六個方面推動農畜牧業生態循環模式建設,解決農業秸稈、畜牧業糞肥等難題:鼓勵企業積極實踐,實現種養一體(糞肥+秸稈)的生態循環模式;推動中央和地方出臺配套政策措施,推動養殖大縣實現蓄禽養殖污染治理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區域統籌;站在建設農業生態文明,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制定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的獎補政策;設立相關扶持資金,擴大生態循環模式的應用實踐;儘快出臺諸如生物天然氣行業標準,有機肥施用技術標準等相關政策措施;明確主管部門,積極爲條件具備的企業頒發生物天然氣特許經營權證及批准加氣站建設指標。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爲14條基本方略之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並把污染防治列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污染治理的任務和舉措。在業內人士看來,冷友斌提出的建議將推動農畜牧業和諧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助於構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更可稱之爲實現“中國夢”補齊農業發展短板的上乘之策。

乳業關係國計民生好奶粉的基礎是優質生態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關係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對於企業而言,好的生態環境也是好產品的基礎,對於乳企而言則是好奶粉的基礎。冷友斌代表的建議來自於其多年實踐的沉澱。作爲國產嬰幼兒奶粉第一品牌,飛鶴乳業用十餘年時間打造了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第一條完整的全產業鏈,實現了產品的世界級品質。

乳業是關係國計民生、在食品安全領域最牽動人心的行業,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名單,共有8名代表來自乳製品行業,足見社會各界對於乳業的重視。飛鶴起步於北緯47度黃金奶源帶,得益於優越的生態環境,冷友斌表示,“受益於自然則更應回饋自然,更有責任保護生態環境。”

在農畜牧業廢棄物處理方面,飛鶴乳業率先探索並應用種養一體(秸稈+糞肥)的生態循環模式,這不僅有效保護了環境,也爲更高品質的產品提供了保障,爲飛鶴近年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爲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雙提升的成功樣本。

推動生態循環模式,是乳業乃至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正如冷友斌所說:“環境污染改善了,創造了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和安全食品,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最終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