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認爲,孩子喫好睡好身體健康就是一個健康的寶寶。家長在滿足孩子物質要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心理訴求,使孩子容易患上各類兒童情緒障礙。

近段時間,家住成都的劉女士發現自己2歲半的兒子舟舟,脾氣變得有些不正常。整天不想媽媽上班,哭鬧十分嚴重,週末在家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表現出特別暴力而且無理取鬧,稍有不順心就哭鬧、摔東西、躺在地上撒潑,而且特別難哄,這讓劉女士十分苦惱。

其實,在生活中像舟舟這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爲問題的困擾。相關數據同時表明,我國10%~15%的兒童存在焦慮抑鬱、行爲障礙等心理衛生問題,留守兒童羣體內甚至高達30%,而就診率卻不到三分之一。

成都天使兒童醫院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專家楊茂燕老師介紹說:“在兒童精神病學中,兒童情緒障礙是指發生於兒童期18歲以下的各種情緒問題,過去被稱爲兒童神經症。近年來,兒童情緒障礙的發生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至少有3%的兒童患有各種情緒障礙。”

孩子到了幼兒時期,就開始有了自己的脾氣,寶寶經常會出現一些小情緒,楊老師也着重爲大家介紹了以下三種兒童焦慮障礙:

(1)分離性焦慮

多見於學齡前兒童,主要依戀對象離別時產生的嚴重焦慮反應。表現爲恐懼不安、害怕、對親人的懷念、怕親人一去不返、怕親人離開後會出現什麼可怕的事情。

(2)過度焦慮反應

表現對未來過分擔心、憂慮、不切實際的煩惱影響情緒而惴惴不安、焦慮。

(3)社交焦慮障礙

當兒童與人接觸或談話時會緊張、害怕、侷促不安,尤其是當接觸陌生人或在新環境,表現爲持久而過分緊張、煩躁焦慮,並企圖迴避。

不同患兒三方面的表現程度不一樣,或以其中的一種爲主要的臨牀形式。年幼的患兒由於語言發育尚未完善而難以很好地表達他們的不安或恐慌,表現爲愛哭鬧、不安易煩躁、不愉快、不易安撫、生理反應,兒童焦慮的軀體症狀包括不安、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激惹、肌肉緊張、食慾下降、睡眠障礙和排泄習慣紊亂。

很多成人精神心理問題起始於在兒童青少年階段,如能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將會獲得較好效果。從醫學角度來看,葉蓓並不建議對6歲以前幼兒實施藥物治療,心理干預更爲理想。

兒童的健康成長及成才的主要因素中,兒童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隨着軀體健康和營養問題的解決,心理健康對兒童的成功和未來的影響將是健康的核心。

1、家長要增加對自己家孩子情緒變化的觀察,尋找問題根源,並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處理。

2、家長在和青少年的相處上不要用教育、質問的態度,要多觀察孩子們的身心變化,增加互動,用傾聽代替責罵,提供無條件的支持與陪伴。

3、不要諱疾忌醫,孩子出現情緒障礙問題時,可以帶到專業的兒童心理醫生做專業的評估和處理,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