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騰訊的產業互聯網已經形成了非常明顯的體系風格,那就是上層連接器(小程序,微信,QQ等)+行業解決方案(零售、教育、出行、醫療、政務等)+騰訊中臺(AI、安全、通訊等技術中臺+用戶、應用、內容等數據中臺)+基礎產品(計算、網絡、存儲等)立體化、全方位式的產業賦能策略。原因在於,騰訊正在把自己的雲服務能力,作爲自己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進行封裝打包,開放給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客戶。

去年11月份,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的高級副總裁湯道生在演講中說到,騰訊要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他說,未來二十年,騰訊要抓好兩張網。

就在湯道生演講的幾個月前,騰訊宣佈第三次架構調整,將原有七大事業羣(BG)變成六大事業羣,新設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羣(PCG)。

新設立的CSIG被視爲騰訊進軍產業互聯網的信號。

而在今年上半年,騰訊將之前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騰訊雲+未來峯會、互聯網+數字經濟峯會合併爲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這也是騰訊目前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大會,科技唆麻(ID:techsuoma)猜測,騰訊數字生態大會應該會成爲騰訊對外輸出產業互聯網形象和能力的一個重要窗口。

果不其然,在剛剛過去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基本上是產業互聯網唱C位。

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能看出來。

一是早上高管的發言,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圍繞產業互聯網和數字化,我簡單總結一下:

劉熾平的發言比較高屋建瓴,他提到了三點:

一是從“開放生態”演化到“生態開放”;

二是從“互聯網產業”演化到“產業互聯網”;

三是從“數字全球化”演化到“全球數字化”。

隨後是湯道生,他表示騰訊將開放中臺能力,讓企業和開發者靈活地把這些技術整合到業務場景中,幫助企業進行產業升級。

總結一下,Martin重點提了生態,這個提法和過去騰訊主流的的開放表述有一點點不同,生態不僅僅是對內打造生態,對外也是一種生態的輸出,應該來說是更進一步了。而Dowson所說的開放中臺能力,則證明騰訊的技術整合力加強,對外輸出的能力更系統化。

如果說劉熾平和湯道生還是從戰略高度,那麼後面幾位騰訊副總裁,則是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比如騰訊雲、騰訊智慧零售、騰訊醫療、騰訊出行來闡述騰訊是如何具體賦能以及佈局產業互聯網的。

二是,活動場外的展臺區,密密麻麻幾十個展位,幾乎被各種垂直的技術公司”承包了“,比如東華軟件、北明軟件、安暢網絡、明略科技、高燈科技、丙晟科技等騰訊合作伙伴,除此之外也有騰訊旗下的項目,比如騰訊雲、王者榮耀機器人,以及騰訊的車聯網技術等等。

我覺得從這次大會上更多看到了騰訊作爲一家大公司是如何“系統化、體系化”去推進產業互聯網的。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騰訊的產業互聯網已經形成了非常明顯的體系風格,那就是上層連接器(小程序,微信,QQ等)+行業解決方案(零售、教育、出行、醫療、政務等)+騰訊中臺(AI、安全、通訊等技術中臺+用戶、應用、內容等數據中臺)+基礎產品(計算、網絡、存儲等)立體化、全方位式的產業賦能策略。

科技唆麻(ID:techsuoma)認爲這種立體式打造產業互聯網的方式,很有可能成爲騰訊未來最爲核心的競爭力,同時也是區別於友商,進化出來的獨特競爭力。下面我們會分析爲什麼騰訊的產業互聯網是立體式,且獨特的。

首先,騰訊具備從產品到底層技術的豐富儲備。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我覺得這張圖很好的概況了騰訊目前在產業互聯網的佈局。(原諒我拍的有點歪)

簡單來說,騰訊把產業互聯網布局分爲4層。在最上面,是騰訊現有的產品和產品能力。中間層是騰訊產業互聯網布局的領域,比如金融、零售、醫療、工業、交通、教育。下層對應了騰訊的技術能力,比如機器視覺、語音識別、安全防護、大數據、音視頻等等。

在廣度上,騰訊已經形成了8個先導領域,也就是智慧零售、智慧文旅、智慧出行、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政務、智慧工業。這八個領域是騰訊目前重點發力的目標。

其次,騰訊推動產業互聯網的方式是做數字化的解決方案,是一整套的打包服務。

可以理解成類似從IaaS從SaaS層面的全覆蓋。按照湯道生的說法“在產業互聯網大廈裏,騰訊提供從毛胚房到精裝房的各種行業解決方案,讓企業不管規模大小、不管需求多少都能拎包入住。”

簡單來說,前端這塊,就是利用現有的產品和背後的產品能力,比如公衆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大數據、安全能力等作爲連接器,去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和改造。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肯定遇到過逛街買東西遇到店員加微信的情況。這其實是企業利用微信進行客戶關係管理和營銷的一種手段。比如我微信裏就有“氣味圖書館”、“構得藝術”、“Evisu”等店的店員,他們平時會在朋友圈發商品信息,偶爾也會給我推送一些新品信息。

但這中間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員工一旦離職,沉澱下來的用戶就不復存在了,但現在利用企業微信的功能,商家不但可以沉澱客戶關係,還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和特性進行管理和個性化薦,不但提高了銷售的效率,並且也做到用戶關係的管理和沉澱。

而在中臺這邊,則是把騰訊開放的技術中臺和數據中臺作爲支撐,包括了通信中臺、AI中臺、安全中臺,用戶中臺、內容中臺、應用中臺等子項目,主要是爲用戶各個不同場景提供技術支持。

湯道生也在演講中提到,以汽車行業爲例,利用用戶中臺,騰訊爲車企打造了智慧車銷方案,覆蓋售前、售中、售後全週期,提升車企獲客、待客、留客的效能。

在底層這塊,則是騰訊的技術實力作爲加持。事實上,騰訊已經有很強的技術儲備和能力,騰訊已經構建了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和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爲基礎ABC核心技術佈局。

騰訊副總裁姚星在大會上披露,騰訊已經建立了兩大實驗室矩陣——人工智能實驗室矩陣(騰訊AI Lab、騰訊優圖、WeChat AI);以及基於前沿科技的實驗室矩陣,主要研究高精尖技術,比如機器人、量子計算、5G、邊緣計算、IoT和音視頻等。

我們以騰訊現在大力推進的智慧醫療爲例。

騰訊智慧醫療的佈局主要包括了醫院的管理、藥企、保險、慢病管理、健康管理。比如說在醫院的管理上,騰訊有人工智能醫學影像開放平臺——騰訊覓影,不但能夠輔助醫生進行導診,比如一些影像的篩查,還可以進行病歷管理和診療的風險監控。騰訊副總裁丁珂在會上披露,目前AI影像已輔助醫生閱片2.7億張,服務近160萬名患者,提示高風險21萬次;AI輔診累計分析門診病歷 800多萬份,提示高風險16萬次。

除了這些技術賦能之外,還有一些輕量化的案例,比如之前騰訊推出的“醫療健康”的小程序服務,患者可以非常方便、直觀的在線問醫生、線下找醫生和學習醫學科普知識等服務。除此之外,還有在線醫保支付等功能。

最後一點是,騰訊雲正在成爲產業互聯網的核心載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雲服務,而產業互聯網的遍地開花,也讓騰訊雲能夠快速紮根,服務各行各業的客戶。

邱躍鵬在今天的演講中提到了雲的三個發展階段,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一是規模效應,二是產品價值,三是產業升級。

解釋一下,首先,雲計算公司要具備大規模基礎產品運營經驗,有了規模,才能持續提供高速、穩定、安全的雲服務。其次,要把技術轉化爲對客戶的價值,否則做了不能落地也沒用,最後要幫助行業進行產業升級。

騰訊對於雲業務也越來越重視了,2018年全年,騰訊雲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人民幣。在今天的大會上,騰訊雲總裁邱躍鵬表示,目前騰訊全網服務器總量已經超過100萬臺,是中國第一家服務器總量超過百萬的公司,也是全球五家服務器數量過百萬的公司之一。

目前騰訊雲在國內排名第二,增速超過100%,排名第一,就發展速度來看,騰訊雲已經不容小視。而騰訊雲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離不開騰訊產業互聯網生態的賦能,兩者的關係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榮。

騰訊雲的護城河主要集中在三大板塊,也就是遊戲,視頻和電商。從去年開始,騰訊開始佈局海外市場,和其他廠商不同的是,騰訊雲還是選擇遊戲、視頻、教育、電商等比較熟悉的領域,在海外拿下如快手、VIPKID、Shopee等客戶。騰訊雲目前在全球已經有53個可用節點,而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增加中。

而產業互聯網正在成爲騰訊雲發展的加速器。

原因在於,騰訊正在把自己的雲服務能力,作爲自己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進行封裝打包,開放給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客戶。通過幾大先導領域的佈局,騰訊雲已經在工業、醫療、教育、出行等方面嶄露頭角,可以說,藉助騰訊擁抱產業互聯網,騰訊雲已經實現了各個領域遍地開花。

對這對於騰訊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和利好。一方面,通過產業互聯網的賦能,騰訊雲能夠跨領域跨行業和不同客戶進行合作,比如銀行、工業基地、醫院、教育行業。

其次,通過和不同客戶的合作,能夠快速積累和沉澱服務ToB的能力,因爲每一個客戶對於雲的要求都不一樣,比如有的客戶對於數據安全非常重視,那麼可能要提供混合雲的解決方案,比如有的客戶對於全球響應速度很重視,那麼要提供全球多節點服務。

我覺得湯道生之前的回答很好的概況了騰訊對於雲業務的理解:“將雲業務放在CSIG,其實是一個更進步的組織形式,是以行業客戶的需求爲中心做的調整,雲基礎設施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雲也分成很多層,比如IaaS、 PaaS和SaaS,再往上則涉及到多個產品融合到一起。”

從這次的大會來看,騰訊的產業互聯網路線圖已經開始嶄露頭角,未來,“雲”會成爲產業互聯網的標配,人工智能、各種企業級服務、消費級服務都會通過“雲”交付。可以預見的是,騰訊將會沿着既定的方向繼續前進,而騰訊雲可能是騰訊在產業互聯網浪潮中的“船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