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真讀道德經,就無法領略其真諦。《道德經》所闡述的觀點,是先賢留於後人寶貴的思想財富。它教化人們循道而行,應當不抱私心,大公無私;它倡導有教無類,應當行不言之教,愛養萬物。我們生活在人情冷暖的社會,煩惱無處不在,與其整日無所事事,沉迷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如按照這幾點,做一做試試。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

【譯文】:聖人沒有一般人的私心,而以百姓之心爲心。對善良的人善待之,對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之,於是天下歸於善良。對守信的人信任,對不守信的人也信任,這樣天下歸於誠信。

老子倡導的無爲,也許是難以實現的理想狀態,但至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無論是君主治理天下,還是一個人辦成事情,都不能太自私,也不能目的性太強,而應該順從規律,認清大勢所趨,不勉強從事,也不必問結果,這樣就能做到無爲而治,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

一、順從大勢,不盲目做事

這個社會里,一切都是現實的,要分清什麼是理想與現實。很多人分不清兩者之間的差距,殊不知在美好的理想,脫離了現實,就只剩美好了。做事情要跟隨現實中的大勢所趨,纔會有所成就,逆天道而行的結果,只能落下個身敗名裂,甚至不得好終的下場。而老子的天道,其實是虛無的,可以理解爲黎民百姓、人們大衆的意願。無論是官宦大夫,還是權利資本,都不可違背社會大衆。

一個人做事情也是如此,只有認清大勢所趨,不勉強行事,在社會發展的大潮中,抓住機遇,人生何嘗不是風生水起,取得應有的成績。

二、順其自然,整理好心態

有人說,順其自然,會讓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對於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是也不認可。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會讓人難以接受,或者無法完成。只有抱着一個良好的心態,在努力中,尋找自己的需求,量力而行,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更好的走向成功。至於成功與否,應當順其自然,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把結果看得太重,往往忽視了珍貴的過程。而成與敗的原因,就在你努力的過程中。

其實人生的每一個時間段,都是彌足珍貴的。順其自然,不是教人不思進取,而是有一雙智慧的眼睛,珍惜自己的生活,不可爲了一己之慾,忽視身邊所有的美好。正所謂苦海無涯,倒不如且行且珍惜,珍視身邊的親人、友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一路的風景,與幸福爲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