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大多数人对于战国后期的赵国及其军队都停留在长平之战惨败的印象里那个只会纸上谈兵、满嘴跑火车的赵括,让人觉得赵国在那次惨败之后几乎坐以待毙。周赧(nǎn)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

或许,大多数人对于战国后期的赵国及其军队都停留在长平之战惨败的印象里那个只会纸上谈兵、满嘴跑火车的赵括,让人觉得赵国在那次惨败之后几乎坐以待毙。

但回望历史,我们惊讶地发现秦军即便在长平取得大胜,征伐六国之路却非坦途。

如此,便是与那赵国军队的顽强及其战力有着莫大的关联。

▲《大秦帝国》中的赵括

一、三家分晋,开国疲敝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立赵烈候、韩景候、魏文侯为诸侯。春秋五霸的晋国,就这样被三家士大夫所分割。其中,赵国便脱胎于此时。开国之初,赵一地西有秦,南魏、韩,东有齐,东北为燕。北部则与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接壤。其外部环境可谓纷繁复杂,不利发展。

比之继承了晋国核心地带的魏国,赵国的国力可谓稍显不足。若与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国和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相比,赵国的国土简直捉襟见肘。单纯的描述或许没什么概念,那就且看以下所给出的数据(长平之战前):

从上述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对比秦、楚两国,赵国的可谓"地薄人众"。而起,赵国占有的是曾经晋国北部领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内蒙南部、河北、山东部分。从农业耕作的角度来说,赵国的开发潜力自然比不上南部的诸侯国。

即便如此,自伊阙之战(前293年)起到秦剪灭六国(前221)为止的几十年中,唯有赵国一直同秦国正面抗争。

秦国坐拥4倍于赵国的国土面积

,自然有更为坚实的后勤补给。但是在长平之战后,

却仍要花将近40年的时间才将赵国击败

,而且这期间赵国甚至还有反扑的机会。凭这一点便可知赵国军队有多么顽强。那么,赵国的军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且看下文慢慢道来。

二、胡服骑射,军威渐震

虽然开国时国力疲弱,且忙于应付周边情况。但是不代表赵国的子民柔弱不堪。作为一处与草原接壤的地域,这里民风彪悍。直至李唐、五代时期以及赵宋,这里可谓辈出精锐之师。

也正是有了这个民众基础,才使得赵国有可能组建骁勇之师。此外,其自身出产马匹,又与草原民族多有往来,故有资源组建精良的骑兵。以上种种条件相加,才让赵武灵王能够挥手改革。公元前306年,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以提振军力。

▲胡服骑射还原图,图中是没有绘入马镫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胡服骑射所带来的最大改变不在于骑兵,而在于军队的服饰。赵武灵王已改曾经的宽袍大袖,命军士们作战时上袄下裤,腰系裤带。如此一来,赵国的士兵们在战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而彼时可能还未出现马镫,故当时的骑兵虽为精锐,但也只是负责辅助战斗。远远没有达到单独作战的标准。故当时的赵国军队引以为傲的,依旧是步兵。关于赵国军队的编制,分为两种:一是郡县征兵,二是常备军。

前者,属于义务兵系统。在战国时期,"兵民合一"是各大诸侯国常见的兵制。赵国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缺乏相关的记载,参照当时各诸侯国的普遍做法,赵国的服役标准应该也是十五至六十岁的男性。

在特殊时期,也不排除激进的做法。如长平之战,赵国就"悉其士民"。从战后白起释放的战俘来看,其中甚至还有不满十五岁的幼童。由此可见,当时征兵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男性。

后者,便是招募而来的战士。史书载,赵国拥有"带甲数十万",这当中的"带甲"便是常备军。虽无关于这些常备军遴选和战绩的直接记载,但是从一些史料中我们还是能一窥究竟的。自胡服骑射后,赵国军力陡然增强,击破了林胡、东胡和楼烦,使他们称臣。在李牧镇守边关的时候,匈奴"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在边关之地,自然不大可能启用临时征召的义务兵,多半可能就是这些常备军了。

▲影视剧中的李牧

最令人惊叹的,是阏与(yù yǔ)之战时赵国军队的表现。周赧(nǎn)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得知消息后命赵奢领兵前去解围。领命后,赵奢率军在邯郸城外30里地驻军停留不前。28日过后,赵奢领兵奔袭阏与城外50里处。茫然不知所措的秦军仓促应战,赵军大败之。

在地图上,两地直线距离相距100多公里;据史书载,这次奔袭仅用"二日一夜至"。

而且,从邯郸到阏与城,是平地进入山区。对于带着甲胄的士兵来说,其难度更大。由此次奔袭,也看出赵国募兵的耐力和战斗力不比魏武卒逊色。

▲地图上今邯郸至今和顺的距离

三、长平惨败,仍有战力

关于长平之战,为人所熟知的描述是赵括指挥无方,导致赵军大败。战后,赵国士卒被坑杀40余万。不过实际上是赵军战死20余万,将领死后投降者被处决者达20余万。而对面的秦军,自身伤亡也达20余万。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这一场战役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连秦国都"国内空"了,赵国的境况只会比这个更惨。当时的赵括冒然率军出战,也是迫于无奈。

如果说,当时的赵国军队有什么缺憾的话,那便是后勤。

在长平之战后期,赵国国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齐国祈求粮食援助,只可惜齐国不允。无奈之下,已经是几近断粮的前线军队只得被迫出门迎战。

若是赵国军队能在持续地正面交锋中打赢秦军,廉颇为何还要背负骂名坚壁清野而不出?不是赵国军队没有这个战斗力,而是赵国没有如此国力支撑军队长期的正面作战。

只能说,赵国一开始就输了,而且输在了国力与后勤上。

但是赵国的将士却用自己的意志顽强地扛了下来。当然了,这不是要为赵括翻案。毕竟他当时背负的,可是赵国两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家底。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赵国也并非空无一物。

公关前258年,也就是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国前后共计派出55万大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在廉颇、平原君等人的指挥下,赵、魏、楚三国联军共计28万余人大败秦军于城下。此役,联军杀、伤40余万秦军,一举抹平了长平之战的伤亡比。

若不是秦国严苛的行政体系和商鞅定下的"耕战"国策,接连两场大战,没有个几十年怕是难以恢复元气。

在几年之后,赵国迎来了一次反扑的机会。

在公元前241年,以赵国为首的五国联军共计百万余人西征秦国,是为蕞之战。

若此役联军配合紧凑,那么历史将被改写。

但是历史不容许假设,此战过后,东方六国真的无力抗秦。

即便打光了最后的家底,赵国也没有被秦军轻易击垮。

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军仅剩下的不过20万人相继于公元前233、232年赢下了肥之战和番吾之战,斩杀秦军21万余人,自身伤亡不过数万人。

当然,若不是李牧的存在,赵国也不可能仅凭20余万众抗击秦军。

纵观战国末期整个秦赵战争,从公元前236至前228年为止,秦军共计投入80余万人参与到灭赵的战争中,伤亡高达28万人。最终秦国通过离间计,让昏庸的赵幽缪王赐死李牧,这才顺利攻下赵国国都。

公元前221年,随着的齐国不战而降,战国这一烽火不尽的时代落下了帷幕。翻看秦军横扫诸侯的历程,可以看到,赵国的将士们宛若铮铮铁刺插在秦军推进的道路上,成为了秦国最难越过去的那道山门。

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岁月,除了有诸子百家、璀璨将星,还有属于平凡人物的故事。虽然无法被一一写进史书,但是,赵国军队的将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史书中留下了寥寥数语。历史大势终究无法阻挡,不过他们敢于亮剑的精神足以令后人所敬仰。

参考资料:

《盐铁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战国策·赵策三》

《战国策·赵策四》

《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

白国红·《试论赵国的兵役制度》

缪文远·《七国考门补·赵兵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