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6月12日下午,此时布拉格的战场上,普鲁士军队已经与奥地利军队的战斗陷入白热化阶段。然而此次幸运女神并没有再度眷顾腓特烈大帝。此时的普军已经倾尽全力与奥军激战,而奥军却利用地形优势和针对普军弱点的阵型与普军游刃有余地应付普军的冲击。

此时普军精锐骑兵仍在与奥军第一列士兵苦苦纠缠,而奥军第三列骑兵却已经迂回普军后方,少数普军士兵艰难抵抗,普军不少将领都已经战死。而奥军第二列军队几乎未曾参与过战斗,实力保存完好。

腓特烈大帝知道,他逼迫奥地利一年内投降投降的意图已成了幻想,从此,普鲁士的土地将会遭受他国的凌虐。这绝望的一幕,正是发生在七年战争的转折点——科林战役。

一、迎击科林援军

17世纪中叶的欧陆上,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才刚刚结束,但由于战后分配利益不均,欧洲诸国间矛盾重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英国不顾盟友奥地利和俄国的反对,诚邀普鲁士结盟,共同对付法国。而普鲁士为了能够稳固坐拥从奥地利夺取的西里西亚,同时防止俄国西扩,很愉快地背叛了盟友法国,和英国狼狈为奸。

于是,普鲁士与英国的结盟得罪了它周围主要的几个国家,但欧洲诸国不能拿强大的英国奈何,便决定对新崛起的普鲁士王国下手,进而引发了影响世界深远的七年战争。而普鲁士知道奥地利已经打算与周围各国协商,准备攻打自己,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将敌军各个击破,以避免它们走到一起,毕竟这样普鲁士将不是它们的对手。

因此,普鲁士率先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罗布西茨战役和布拉格战役,希望尽快逼迫奥地利投降,再与法国作战。然而,布拉格战役以后,普鲁士虽然以巨大的伤亡代价惨胜奥军,围困布拉格,却未能攻入该城。祸不单行,腓特烈大帝收到道恩伯爵赶来支援布拉格的消息,不得不带领普鲁士军队去阻击支援布拉格的奥军。

由于道恩伯爵所率领的四万四千名奥军,大部分都是临时强征而来的乡兵和贵族的军队,军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腓特烈看来,道恩伯爵的军队不过是乌合之众,不能与布拉格城中奥军的精锐部队相比拟。于是,腓特烈决定留下五万军队继续围困布拉格,自己则率领由三万五千精锐部队以及轻型火炮前往击破这支奥地利援军。

二、腓特烈大帝一生的劲敌

道恩伯爵的全名为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生于奥地利的贵族骑士家庭,世代从军,到他这一代也不例外。在七年战争前,道恩已经历经了波兰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用兵谨慎老练,思维缜密,擅长防御战和重组败军。

同时,他熟知奥地利军队的缺陷,在奥地利国内提过改革,现今奥地利陆军最高学府泰莎军事学院就是他一首创办,其在军事管理和军事教育上的能力都倍受肯定,享有极高人望。

此时,虽然普军收到道恩拥有四万四千人军队的情报,却不知道道恩在后来又陆续征集了两万杂兵,实际上已道恩元帅拥有了六万五千人的兵力。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然而当一个主帅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时,他良莠不齐但人数甚多的兵员也将会成为其优势。实际上,道恩将军便具有如此才能,不然他也不至于让腓特烈大帝在后来如此忌惮。

相对于年过五旬的道恩元帅,此时不惑之年的腓特烈大帝正值壮年,他的作战风格也与道恩将军有极大的不同,他喜欢利用惊心动魄的军事冒险来创造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他在战场上的天才指挥和个人魅力也让他的手下愿意肝脑涂地,舍身往死地进行作战。相比腓特烈的天资而言,道恩元帅更像是拥有良好资质且勤能补拙的后进选手,他们之间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对手。

公元1757年6月12日,道恩下令部队在距离布拉格不到五十公里的科林停顿布阵,迎接普军的到来。两日后,腓特烈的三万五千人从布拉格市郊出发,赶往东南方向阻击奥军,这支浩浩荡荡的部队浓缩了普军一万多人的骑兵精锐,几乎囊括了普鲁士陆军所有精华。

6月18日,普军的斥候在前往科林的道路上探寻到了奥军踪迹,战斗一触即发。

三、克制普军的阵型

科林位于布拉格东南偏东的方向,易北河南岸谷地,从此地通往布拉格的道路布满了高地不一的山岳和丘陵。此时腓特烈大帝根据情报,获悉了在其前路哈耶克丘陵东方发现奥军踪迹,而在普军主力行进道路南方不远处是奥军主力所在,于是腓特烈大帝根据奥军兵力分布,将普军自东北向西南展开成斜队队形,也就是所谓的“斜行战列”。

▲布拉格(左红圈)与科林(右绿圈)

根据腓特烈的计划,普军的骑兵主力由齐藤将军统率,负责主攻奥军东方的右翼部队,并最终将奥军右翼和左翼的主力间的联系切断;随后普军炮兵位居中央,步兵负责掩护和进攻,对奥军左翼进行施压,一旦普军左翼部队成功切断奥军右翼,同普军右翼一同向奥军右翼施压,那这支乌合之众组成的部队势必会不战自溃。

此时在腓特烈大帝眼中,胜利只在眼前,只要经过此战,彻底击溃布拉格的援军,布拉格将被普军占领,自此以后普军将会进可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退可守普鲁士首都柏林,很快将逼迫奥地利投降。

战前,腓特烈大帝还对教导骑兵团的指挥塞德利兹进行少将的授勋仪式,以鼓励军队踊跃作战,夺得军功。不久后,腓特烈将会看到他授勋仪式的价值,因为塞德利兹将会力挽狂澜,拯救普军于倾倒之间。

然而,腓特烈大帝的设想虽并无缺漏,但是这次他面对的道恩伯爵是他一生的劲敌。道恩将军通过在丘陵上视察,洞悉了普军的布阵意图,他当即改变防御方式,将波西米亚猎兵和神射手调往右翼的山林中蛰伏,以克制普军骑兵精锐。

同时,他将其余部队分为三列,其中第一列是战力低下的杂军,有两万五千人;第二列是战力强大的正规军和掷弹兵,约两万人;而一万预备队和骑兵则紧随第二列,方便调遣,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说,他这一防御布局令普军人数的优势放大,完全克制普军弱点。此时的道恩像知道答卷的学生,而腓特烈却并不知奥军的详细布局。

四、奥军游刃有余,普军艰难对抗

6月18日清晨八点,普军率先开炮,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按照腓特烈的计划,普军左翼骑兵在炮火掩护下率先出击,试图切断奥军右翼与左翼联系。然而很快丛林中奥军火力强大的线膛枪无情地收割普军骑兵的生命,可普军骑兵对这些藏在掩体后的奥军束手无策。于是普军后来的步兵紧随其上,驱散了奥军的猎兵,骑兵一番血战终于在奥军之间打开缺口。

然而此时道恩将军也利用人数优势,加紧了对右翼普军步兵的压迫。压力倍增的腓特烈犯下了一个大错,他竟然让好不容易打开缺口的骑兵抓紧迂回支援。因此,普军骑兵遭遇了奥军第一列部队,并与之缠斗在一起。普军骑兵终于努力打乱了第一列奥军,然而这支奥军在第二支奥军逼迫下重返一线重新整顿。

此时,看到一线奥军溃散的腓特烈大帝认为奥军已经难以抵挡,当即让主力部队发动对奥军的攻势。可是且不说一线奥军后面还有未加入战斗的二线奥军,光是前路崎岖的地形以及奥军猎兵精准狙击,都让普军难以前行,普军各部队渐渐缺乏协调。而此时还在与一线奥军缠斗的普军骑兵发现奥军后侧并未受到真正威胁,始终可以应付自如的重整军队,战争一时间陷入胶着状态。

不久后,道恩元帅抓住时机调出第三列骑兵,让其迂回到普军右翼进行偷袭,进而打破战争的僵局,并切断普军退路。普军最右端的冯·曼施坦将军见到形势不妙,当即率领三千人在应对正面奥军部队情况下,主动迎击奥军迂回骑兵。冯·曼施坦将军舍生忘死地作战总算没有白费,他令奥军计谋没有得逞,但他却最终英勇战死于猎兵的冷枪之下。

五、普军骑兵创造奇迹

此时腓特烈已经投入全部兵力,再也没有足够兵力能够调动以应付奥军。此时接连失利的齐藤将军不得不收拢骑兵,并向腓特烈提出撤退的请求。就在同时,塞德利兹见到奥军已经将主力集中到了左翼,给右翼普军造成巨大压力。担心战况恶化的他看到了奥军左右两翼产生的间隙,当即不顾安危,率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冲向了奥军的阵地,打算与奥军决一死战。

在塞德利兹率领下,仅仅四千的骑兵做到了上万普军骑兵未能做到之事,竟然成功撕裂了第一列奥军的缺口,在战场中央造成令前线奥军崩溃。随后普军骑兵部队在这位少将英勇带领下,登上了双方争夺一天的控制南方制高点的高地。然而,这里一望无际的视野令塞德利兹清晰看到了实力保存完好的第二列和第三列奥军。这位有勇有谋的将领当即命令全线后退。

很快,冷静沉着的道恩元帅发挥他重组军队的才能,令一列奥军重返战线,恢复秩序。此时,曾经“但求一败”的腓特烈大帝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纵然他不想承认,但普军的失败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无法面对现实的他一度陷入自闭,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了莫里兹亲王。最终,由于道恩元帅过于谨慎,没有十足把握决不主动出击,普军得以安全退出战场。

科林战役虽然只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役,但它却在七年战争中具有极具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场战争的失败破灭了腓特烈一年逼迫奥地利投降,转而对付法国的幻想,并且令普鲁士军队不得不在本土迎击欧洲各国对其的战争;而且此战打破了腓特烈大帝不败的神话,将其原本计划一年结束的战争延长为七年。

经过科林战役以后,腓特烈大帝一度陷入消沉,他甚至在数个星期中一言不发。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后,他又收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令他彻底崩溃。最终他竟然求助姐姐让她帮忙给法国路易十五国王情妇示好,请求免战。然而,已经见到煮熟的鸭子的法国又怎会放弃掠夺普鲁士的算盘呢?

当然,如果腓特烈大帝因为这场致命的战争而一蹶不振,那他也不足以称得上一代伟人,更不会被拿破仑视作偶像。此战以后,这位天子骄子将会在随后几年的挫折中得以涅槃重生,强势归来。

而此战中道恩元帅也并未因击败腓特烈大帝而变得骄傲,相反,他在普军撤退后并未立刻上报女皇,而是在最终确定胜利后才轻描淡写地向女皇述说自己的战绩,而女皇自然也欣赏他的品格,对他更加重用。

“山无常势,水无常形”,世间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换发展的,所以当我们取得辉煌的成绩时,切莫如腓特烈大帝那般,太过轻视敌手而不懂改变策略;处在被动之际,也应该如道恩伯爵般谨小慎微,以图后进。这个道理放在国与国之间也不外如是。

现今中国的发展正如日中天,拿破仑眼中的“雄狮”已然觉醒。但犹如跃龙在渊的道理一般,如果我们不用谦卑的态度来传承先辈的功绩,那便是辜负。愿我们为现今取得的成就骄傲之时,避免骄狂浮躁,更要立足当下,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民族复兴而继续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