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成基础的作战训练后,秦国军士便要接受指挥号令的训练。在编制训练上,秦国是按兵种,以5人、10人、50人 、100人、1000人 、1000人为单位进行训练的。

在苍茫的关中平原之上,清风所拂之处尽是昔日霸业的痕迹。一如高亢嘹亮的秦腔,这里所承载的历史,是如此的激动人心。八百里秦川,一个名家辈出之地,一个帝王长眠之地。

在这里,见证了西周兴起,这里也见证了汉唐盛世。今日,我们就来聊一聊诞生在这里的另一个传奇:横扫六国让四海合一的秦军。

一、 耕战合一,以战为首

自开国便与西戎、义渠等游牧民族交往甚密,秦人自然也是弓马娴熟、骁勇善战。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发展,依托善战的民众,秦国最终成为了一方霸主。但此时,秦国还尚不足以一统六国,直至商鞅的到来。

秦军之所以能以一国军力横扫东方六国,与商鞅定下的"耕战"战略有着莫大的关系。按照商鞅自己对时局的认知,当时一个国家若要强盛,只能走"农战"这一条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兵源,秦国规定17-60岁的男丁均要服役。这在战国时期而言是一个普遍的制度。

但是,秦国与东方六国不同,即便是在任的低级官吏也要上战场。

在云梦秦简当中,就记载了一名叫"喜"的典狱官员的故事。在秦庄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38年),他还负责处理案件,到了次年就被征召从军。

而且当有战事时,秦国的男性从军,女性则要负责后勤运输。

▲影视剧中的商鞅

此外,秦国还有各式各样补充兵源的手段。

其一,是以戍边为条件赎回被贬为奴隶的亲友。

根据睡虎地秦简,秦国允许一个人以自愿戍边五年为条件,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亲友。并且,这五年期限不计入正常的服役年限中。

其二,是征发治安官吏、入赘女婿以及商人为士兵。

同时为了刺激百姓的战斗力,商鞅还设立了与之配套的奖励耕织、军功爵等制度。还有诸如户籍制度、开阡陌等制度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拥有广大兵源的同时,秦国还大量积贮储备粮。按照史料的记载,秦国一般的县"入禾仓,万石一积"。在战略要地粮食存储量更大,如栎阳(治所在今陕西省今西安市辖下)以二万石一积、咸阳以十万一积。

按照陕西出土的"一石秦权"为单位,秦国一石重量约为120斤。

若以一万石为计,那么战国时秦国一个一般的县储粮就可达120万斤。

在收储粮食的同时,秦国要求配套收纳军备、牲畜口粮一同作为各地粮仓的战略储备资源。各地储量之丰裕,以至于在战后消耗不了。当刘邦在秦末进军霸上的时候,还能以该地的粮仓储备犒劳军士。

▲一石(dàn)秦权实物

要达到如此规模的粮食储量,自然也离不开对农事生产的重视。在农业方面,秦国也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尤其是在秦国对牛、马的管理上,简直令人发指。每年年末,每个地方的官员都要对农户的牛进行考核。

如果耕田用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

此外,每个地方都有专司放牧的官员。他需要实时掌握当地牛、马的健康状况。若有残废的,应立急向所在县呈报。若有死亡的,则由所在县加以核验后将其上缴。

如因没有及时上报,导致核验时尸体出现腐败,那么主事者要以牛马健康时的价值赔偿国库或者赔偿甲胄纳入地方武库。

▲秦军甲胄复原物

在制定好种种政策之后,商鞅可谓发掘出了农耕时代一个国家最大的战备潜力。正因为这些制度上的优势,秦国才得以在贯穿战国长时间的作战中,保持充足的兵源和后勤物资。

二、 训练严苛,阵法锐利

有了足够的兵源和物资,还不足以使秦军有能力横扫六国。在史书上,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军将士被冠之以"锐士"之名。能有这些头衔,仅仅靠彪悍的民风还不够。要将善于战斗的个体,组合成为一支严整的军队,离不开系统而又严格的训练。

在战国时期,秦国以东方六国的练兵之法为基础,编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训练大纲"。对于基本的体质训练,常见的方法有三种。

这第一种是"角抵",即为摔跤。

这一训练是为了锻炼士兵的近战搏击技能。第二种是为"投石",即空手投掷投石机所用的飞石。

这种石头一般重十二斤,该方法用以锻炼士兵的体能和力量。

与之相衔接的即为"超距",这一方法像我们熟知的立定跳远和蛙跳。通过这一训练,以锻炼士兵的腿部力量。

以上三种基础训练,贯穿秦国男性服役生涯。在农闲时刻、在战时都不会落下。

即便是王翦率军灭楚时,士兵们在作战间隙依旧会保持这些体质训练。

在体质训练之后,还有进阶的基本战术训练。当秦人满二十三岁后,回到郡县当中服役一个月,是为更卒。之后,有一到两年时间被征召到指定的地方接受严格的作战训练,是为戍卒。

他们或到咸阳,或到边关,但训练科目大体相同。一般上,秦人基本都需要接受"材官骑士"的训练,

材官即为弩兵,骑士即为骑兵。

大体上,他们都会接触与战斗有关的各类射、御、骑、驰、战阵等作战技能。

在靠河的地方,军士则练习水上作战之法。每年八月,地方的太守、都尉都会组织本地的驻军进行军事考核。其他男丁,则在农闲时间进行操练。每隔三年,便有一次大型军事演习。

在编制训练上,秦国是按兵种,以5人、10人、50人 、100人、1000人 、1000人为单位进行训练的。完成基础的作战训练后,秦国军士便要接受指挥号令的训练。在古代战场上,军队以各种号令为指示进行作战。

秦军号令系统分金、鼓、铃、旗四种。"铃"代表将帅会下达口头命令。"金"则表示退,轻敲为止战,重敲则退兵。"鼓"为攻,一声一步,若连续不决则表示冲锋交战。"旗"为方向,右则右趋,左则左趋。

以上是对应正军的号令,"奇兵"则相反。而且敲鼓时奇兵也有相对应的行动,如一次鼓声可能暗示他们需要向右移动。

在这些号令之外,秦军还给不同的部曲设计了徽章,以作识别。

这也是军士们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可惜具体的图案今以难以考证。

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士兵都达到可以实战的标准。秦国制定了严苛的惩罚制度。学习弓弩的士兵如果在接受训练后不能射中目标,则需要罚甲胄一件。负责训练的伍长也需要接受惩罚。

学习驾车、御马的士兵,如果四年之后不能娴熟的驾驭,则戍边四年,处罚甲胄一件。

训练这些士兵的教官,也要撤职戍边。

在训练号令时,标准更为严苛。

击鼓的人,没掌握好节奏,诛。有喧哗者,诛。不听号令而动者,诛。

在这种接近实战的标准下,秦国打造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部队。

▲兵马俑平面图,各坑作用如同所示

有了以上种种基础,秦军才谈得上组合部队,打造阵法。关于秦军的阵法,我们拥有最好的样本:兵马俑。

从兵马俑的配置可知,秦军列阵时,以弓弩为先,带矛、戈的重步兵为后。另外,车、骑、步混成部队另组一阵。

根据兵马俑的样式,秦军半数以上的步兵以弓弩为首选武器,同时配备铜剑以防短兵相接。同时,从这种强调先发制人的排兵布阵可看出,当时的秦军锋芒何其锐利。

三、 长平之役,战法典范

通过以上叙述,或许大家可体会到秦军的战斗素养何其之高。但是这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来看看秦国打得最为艰难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此役,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赵括纸上谈兵和白起坑杀降军。

▲长平之战示意图,蓝色为秦军

若单就战术来看,这是秦军一次完美的大规模兵团作战。指挥此役的白起,几乎手握当时秦国的所有兵力。在最后阶段,秦军数十万人打出了一次完美的配合。长平之战的决战时期,秦军的战术很明确:

以少量轻装步兵引诱赵国主力出战,以装备劲弩的步兵主力在正面与之交锋。

与此同时,以数万轻步兵、骑兵在两翼展开对赵军分割包围,并阻断其后方粮道。

从结果上看,每一部的秦军都完美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抢夺韩王山的奇兵和横亘在故关前的轻骑兵,完美地阻断了赵军主力与后方的联络。在后方阵地的赵军后勤部队面对秦军的封锁,亦不敢轻易出战。最终,弹尽粮绝的赵军剩余主力选择了投降。

▲影视剧中的白起

虽然在事后,白起的所作所为令人不耻。

但是在此役中,秦军在临时组建如此大规模兵团的情况下,依旧表现出这般执行力与战斗力不得不叹令人赞叹。

这支部队,这样的训练,放之历朝历代都难以有人与之匹敌。只不过,强梁者不得善终。

在以统一为大业的情况下,秦国奉行这种体制还能行得通。不过,在统一之后,繁重的兵役和高压的训练便会拖垮渴望和平依旧的百姓。商鞅在变法之时便说过,"国强而不战 , 毒输于内 "。当四海归一后,秦始皇依旧大规模用兵,这让本就疲敝的天下难以承受。是故,在他过世后,各地烽火四起。一个开创统一大业的王朝,在短短十余年内便归于尘土。

所谓刚柔并济,今日热爱和平的中华儿女,没有忘却秦川汉地上的勇猛习气,也没有丢失和善中庸的处世之道。战国烽火百年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与精神,早已熔铸进华人的血脉之中。在风云激荡当中,我们有信心亦有信念,策马扬帆,直挂沧海。

参考资料:

《商君书·农战第三》

《尉缭子·勒卒令》

《尉缭子·兵教令》

《尉缭子·经卒令》

蔡锋·《秦军强于六国之师原因探析》

王学理·《秦俑是兵还是郎:一个貌似学术性的常识问题》

黄兆宏·《从云梦秦简看秦军制》

郭淑珍·《秦军事训练刍议》

郭淑珍·《秦俑的武器装备与秦军的作战方式》

蒋亚星·《秦国战时体制略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