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张作霖已经派人与第一舰队商量好,在作战期间帮助奉军。但是直奉两军交战之后,海军觉得张作霖开出来的条件过于苛刻,遂放弃支援奉军。

在北洋政府执政时期,纵观整个华夏大地,能称之为"军"的莫过于只有奉军了。在当时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从战略眼光看待军队近代化发展的莫过于张作霖了。尤其是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经过"整军经武"后的奉军俨然一支拥有海陆空武装的近代化军队。

关于张大帅如何用人整理武备的故事,已是流传甚广。其本人的一些性情中的事迹,业已妇孺皆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支引得后人无限唏嘘的奉军是如何的。

▲奉军装备的FT-17型坦克

一、 改善兵源,设立学堂

早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张作霖就开始着手改善部队的整体素质。毕竟与他一同起家的兵将,多半是绿林。在主政东北后,其中一些军官自然深得张作霖倚重。但是,他们难改绿林习气,交战时若占居下风,多有弃械奔逃的情况。野心不局限于东别一地的张作霖,自然不愿见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于是他先从兵源和将官素质两方面着手。

在兵源上,他决定不再招募盗匪地痞。按照1920年颁布的新训令,当时的奉天督军署要求新应募的士兵必须品行端正、体格健壮。

应征者必须是东三省本地人,而且必须提供三代之内的居住证明。

▲张作霖旧照

到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这个要求又再次提高。当时,东三省保安司令部下大了一系列的文件。根据这些文件,新的士兵要拥有初小文化,即四年制小学文化。在新兵入伍的同时,裁汰一些没有文化的士兵。

新入伍的士兵,需要每天接受两个小时的军事知识学习。此外,各部队会定时配发军事杂志和讲义。与此同时,对于军士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各部队在训练时不得缺额,军官不得吃空饷。

全军将士不得吸食鸦片,有犯者,立即免职清除出队伍。

▲操练中的东北军

当然,兵源的改善只是提高军队素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便是提高军官的素质。这一点,张作霖起手的时间更早。东北一地原有一处奉天讲武堂,1908年秋,在徐世昌主政时期改名为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后在1915年期间,该学堂停办。

1919年,时任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决定在原有学堂的旧址之上设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这一学堂,为日后奉军扩建提供了军官基础。起初,该讲武堂主要面向在职军官。1926年,张学良亲自兼任监督之后,该学堂在沈阳的本部和在北京的分校逐步招收青年学生为军官后补。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旧址,该校于1928年后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

在机构设置上,该学堂本部设有教育处、总队部、技术处、军需处、军医处和兽医处。其中,总队部负责基础兵种的教学,其中包含步、骑、炮、工、辎重五个兵科。教学科目分为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类别。

理论科目包含战术、兵器、军制、筑城、地形、交通等,均由专业教官担任。而实践应用则由所在兵种的队长、副队长以及助教负责。在这一类别的教学中,学员需学习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筑城教范、通信教范、体操教范等军中命令。这些负责授课的教官、队长均有正式的军官学校教育背景,如郭松龄、杨宇霆等。

▲东北讲武堂建制图

除了接受者两大类别的教学,学员在毕业前需要举行实战演习。

这一演习通常为期一个月左右,包括筑城、通信作业等科目。

这些接受教学的军官、士官一般会被编为教导队。在当时全国兵员受训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由一群接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士官组成的队伍技战术水平之高可想而知

。这也是为何无论是在实际情况中、还是在影视剧中,那个年代披挂着"某某教导队"、"教导总队"字样的部队总代表着出众的战力。

为了进一步培养中高级军官、参谋,张学良还于1928年在北京设立了"第三、 四方面联合军团陆军高等军学研究班"。在这个研究班中,所有学员均要有中等军校毕业生学历。在科目上,较之讲武堂更高一级。在学习期间,学员均要求学习基本的战术,如要塞、航空、大兵团战术等。同时,还有战史、参谋、谍报、辎重等科目。另外,他们还需要按兵种见学:如航空见学、 海军见学、 各特种部队见学。

1930年,这一研究班也被吸纳进了讲武堂系统当中。此外,对于一些专业的技术,奉系当中还有专设的学校进行专门培养。

1922年6月,为适应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奉系成立东北无线电专门学校。四年之后,又创办了炮兵研究班,培养炮兵中、高级指挥官。

为了让这些军中翘楚能够安心学习军事技能,奉系都会给学员及教员待遇甚优。以讲武堂学员为例,他们的装备、饮食起居都由校方供应。每逢节假日,会提供大米、白面以及当时少有的肉食。学员每月发放3块银元作为津贴。在授课期间,除了节假日和周日外,一律呆在学校中。

如有违令擅自出校者,以军法论处。

在如此条件下,讲武堂一系自然培养了众多军事人才。

这当中有不少抗日名将,如:东北义勇军创始人之一的黄显声、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开国上将吕正操、开国少将沙克……

▲部分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的将军

二、 组建空军,鹰击长空

陆军作为张作霖的发家之本,其发展和改变步伐是较快的。但是,他的目光不局限于此,而是想要将奉军打造成全兵种的军队。于是,空军自然也成为了他着重发力的一个地方。

在陆军发展、提升的同一时期,奉系空军才刚刚起步。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大败。张作霖瞄准了南苑航空学校这处中国空军的初始点。战后,张大帅从这里网罗了一批航空人才。同时,他还与吴佩孚瓜分了段祺瑞的空军家底。从段祺瑞那里,他掳来一批维梅运输机、教练机。另外,他还采购了一批"爱佛楼"、"高得隆"式飞机。基于这些家底,张作霖于1921年正式设立了东北航空处和东北航空军。

▲东北空军装备过的容克斯K-35战机

不过,创建之初的奉系空军不尽人意。尤其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系空军表现的不甚理想。这可让张作霖倍受打击。于是,在张学良赴日参观归来后,他让少帅全权负责空军的事宜。

1923年9月,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后,张学良第一件事就是创办东北航空学校。同时,大帅还豪掷200万意元,从意大利那里购置了50架各式飞机。在航校那里,张学良也花费重金请来国内外教官十余位。

经过5年的办学,该航校培养了两期共50多名学员。

在国内授课的同时,他还资助部分人才出国游学。其中一部分学员和技术人员被派往日本,他们除了学习飞行技术,还要攻读航空发动机和飞机制造专业。1925年,张学良特地遴选了12位优秀青年军官,将他们送去法国留学。

这一批学成归来的驾驶员当中,就有未来的中国空军王牌——高志航。

▲高志航旧照

经过数年的发展,奉系的空军武装已经初具规模。除了坐拥300架各式飞机之外,张氏父子二人几乎东北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这包括:机场、维修工厂、航空院校、组装工厂。

待至1929年底的时候,东北军甚至已经有能力进口各国散件自行组装飞机。

这在当时的中国而言,已是出类拔萃的水平了。

三、 组建海军,守卫海疆

在张作霖麾下的奉系三军中,海军可谓是起步最晚的。就连空军都正在扩充力量的时候,海军才刚刚迈出脚步。其实,在整顿军队之初,张作霖完全没有想过要发展属于自己的海军。毕竟,当时海军的家底多半继承自前朝。仅以一方军阀而言,难以承受采购舰艇所花去的巨大开销

▲当时的第一舰队指挥官萨镇冰

但是,直奉战争中的遭遇让大帅动了这个念头。当时,张作霖已经派人与第一舰队商量好,在作战期间帮助奉军。

但是直奉两军交战之后,海军觉得张作霖开出来的条件过于苛刻,遂放弃支援奉军。非但如此,他们转而攻击奉军。

当张作霖往关外撤军,所有撤离的奉军都在舰队的火炮射程覆盖之下,可谓进退两难。

退到关外之后,张作霖下决心一定要组建一支像样的舰队。就这样,东北海军在还没有舰船的情况下率先成了指挥机关。1922年8月,东三省航警处成立,开始筹建海军。

▲当时吉黑江防舰队吨位最大的"江亨"号轻型浅水炮艇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的弄到几艘像样的舰艇。立即向工厂下订单,又不能即刻成军。此时,张作霖将目光放到了驻扎在东三省的吉黑江防舰队身上。这支舰队是北洋政府为了保证东三省内河航运主权,于1920在东北设立的一支内河舰队。因条件有限,当时仅配置了4艘浅水炮舰到该舰队。其中,最大的一艘不过550吨级。

不过聊胜于无,能将这4艘舰艇归入麾下,东北海军也还算有个模样。为此,张作霖不顾才与直系交战未久,就向当时主政的黎元洪政府请求接管吉黑江防舰队。

结果出人意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同意奉系接管该舰队。

▲黎元洪旧照

只能说,当时的中央政府太穷了。各地原本需要上缴的岁入,多半遭到军阀截留。在张作霖筹建海军的同月,北京方面仅结余不过50万元。而奉系,远比国库有钱。当时,这支成立不过三年的舰队已有10月的军饷没有发放到位了。

无力维持这支舰队的海军部,决定让张作霖接手。当归入奉系之后,这支舰队的官兵军饷立刻得到保障。次年,张作霖开始替换舰队指挥官,以保证自己对舰队的把控。

▲稍晚被东北海军接收的海圻号巡洋舰

有了底子之后,就是考虑如何扩充了。同空军、陆军的思路一样,张作霖明确地制定了要扩充就要有人才的方针。1923年1月,专门培养海军人才的东三省航警学校成立。同年4月,该校在沈阳招考第一期学员。

为了保证能培养出足够优秀的军官,该校开出的条件在当时来说不亚于开办一所大学。

按公告,所有报考生需要有中学毕业或同等学历,拥有数学、英语基础,体格健壮不近视,家庭条件良好。

当时所定的考试科目为:数学、英语、中国地理、历史。当年,报名者约500人,最终录取40人。同陆军讲武堂一样,海军学院待遇甚至更为丰厚,学员仅薪金每个月就可达30元。

▲镇海号水上飞机航母

由于一战后华盛顿会议上所签订的协议,各国均开始限制军舰出口。不得已,在订购受限的情况下,奉军不得不采购大吨位的民用船只加以改造。

如"镇海"号水上飞机航母,即为奉军用一艘2500吨级的民用商船改造而来。

1924年11月,击败吴佩孚的奉军又在大沽口接收了一艘1100吨级的破冰船。就这样,算上购置的舰艇,东北海军海防舰队也初具规模了。

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数年的发展,东北海军规模最终达3.2万余吨,官兵330人。这一规模,几乎为当时全国海军的总体规模的半数以上。可以说,当时的东北海军为全国之最。

▲"镇海"号搭载的FBA-19型水上飞机

虽然在九一八事变当中,东北军因统帅的命令未能展现全部实力。但是,数年的经营、发展并不是白费的,他们依旧在之后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东北抗联中,就有不少是讲武堂出身的旧将。在淞沪会战、长城抗战中,就有不少是经过改编的东北军旧部。

纵使在1931年的时候,东北军的选择令人遗憾。但是,这些经过完备训练的热血男儿没有放弃心中的家国情怀。他们之后的表现,后世可鉴。

参考资料:

毕万闻·《奉军的近代化与东北之命运》

石岩·《奉系军阀时期东北地区的军事教育》

高乐才·《奉系军阀与东北海军的创建》

李雪·《浅谈20世纪20年代的奉系航空发展》

康艳华·《张作霖统治时期的东北军事近代化》

李莹·《近代东北空军的建设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