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短視頻有毒?

騰訊對於短視頻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但似乎一直沒有取得成功,當其他爆款短視頻APP在收割流量時,騰訊只能望而興嘆,騰訊的短視頻,難道真的有毒?

細細數來,過去一年間,騰訊上線了不下十幾個短視頻APP,單在短視頻領域,這足以稱得上是個龐大的矩陣了,但是現在看來,騰訊投下的這些石子都沒有濺起太大的浪花。

短視頻領域,今日頭條的抖音堅守陣地,騰訊還在不斷加碼,“頭騰大戰”還在激烈進行中。

2018年12月21日,週五的傍晚,就在大家紛紛下班的時候,微信在AppStore悄然發佈了新版本。

這次更新,最重要的功能是短視頻。

新功能介紹顯示,本次更新的新功能叫做“時刻視頻”。“時刻視頻”的拍攝入口在“我”的右上角。另外,個人頁通過“相冊”也可以看到“時刻視頻”的記錄。

“時刻視頻”採取了與Snapchat一樣的時限設置,只存在24小時。

而值得一提的是,視頻的最長時長不是此前朋友圈小視頻的10秒,而是採用了抖音的15秒。

如果把“時刻視頻”視爲一個單獨的app,這可以算作騰訊推出的第15款短視頻app。

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騰訊至少上線了微視、閃咖、QIM、DOV、MOKA 魔咔、貓餅、MO 聲、騰訊雲小視頻、下飯視頻、速看視頻、時光小視頻、yoo 視頻、音兔、哈皮共 14 款短視頻 App。

此前騰訊副總裁林松濤在騰訊全球夥伴大會上稱:“雖然目前視頻和直播應用很多,但這依然只是視頻應用的初級階段,當 5G 來臨,伴隨着網速的極大提升和帶寬成本降低,將迎來視頻行業的真正爆發,並誕生全新的數字內容形態。”他同時認爲,社交視頻化將是未來的趨勢。

騰訊其實是中國最早開始關注短視頻領域的互聯網科技巨頭,早在2013年,騰訊就推出了微視。

當時,微視主打8秒短視頻,資源足夠好,微信對它相當重視,甚至馬化騰親自站臺拍微視視頻,並邀請范冰冰以當年熱播劇《武媚娘》的扮相拍了微視的廣告。

在這種強大的營銷攻勢下,微視在2014年春節期間衝至App Store免費榜前五名,日活一度激增至4500萬。

羅休休、李夢雪、美女護士北小詩等達人便是微視最早造就的一批網紅。

可惜好景不長。

在覈心內容機制上,微視存在致命傷,8秒短視頻固然有利於微視視頻在社交軟件上傳播,但是過短的錄製時長,大大限制了內容質量和豐富性:8秒只能用於記錄,無法講清一個故事。這種產品形態非常不利於網紅達人們的創作表達,更對用戶粘性不利,結果微視用戶規模在5000萬左右時出現停滯。

微視的8秒硬傷成全了快手、秒拍和美拍——他們不限制視頻時長。

到2015年3月,微視仍僅有4500萬用戶,而美拍用戶已破億,秒拍用戶更是突破了兩億。

2017年3月13日,微視在官網發佈公告稱,自2017年4月10日起,微視將停止全部服務。

就在微視宣佈關閉服務10天后,快手以30億美元估值,獲得由騰訊領投的新一輪3.5億美元融資。

此後一年多,市場在飛速變化,阿里入股微博,微博入股秒拍,今日頭條旗下的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勢不可擋。

最終騰訊坐不住了,除了投資快手,它還想到了自己被廢掉的長子——微視。

2018年5月17日,微視復活。復活後的微視相較以往版本已全面更新,新增了不少功能,包括“10秒原創大片錄製”“音樂秀MV錄製”“對口型錄制”等。

騰訊在短視頻上的作爲,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遺憾的是,重被扶正的微視表現平平。

它不但沒能擊退抖音,甚至還引來不少麻煩,比如與一些MCN機構、網紅達人的“欠薪”爭端。

據瞭解,爭端源起於補貼:早前的說法是騰訊將根據數據對創作者進行補貼,不少MCN機構和網紅達人通過刷量的方式提高了前端數據,但微視最後的結算標準卻是後臺的真實數據。騰訊對此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爲理解的偏差,是雙方沒有溝通好。

業內人熟知,騰訊內部實行“賽馬機制”。

讓騰訊賺得盆滿鉢滿的遊戲業務能夠蓬勃發展,與這一機制密切相關。

《王者榮耀》、《全民超神》等無不是“賽馬”的產物,微信更不用說。

賽馬機制被視爲騰訊好產品頻出的一個重要因素。

馬化騰曾這樣形容賽馬機制:在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餘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

騰訊在過去陸續推出14款短視頻產品,這既是出於決戰頭條系的現實需要,又是騰訊一以貫之的賽馬方法論的再一次落地。

據騰訊內部員工介紹,即使你現在只是一位微不足道的短視頻團隊小職員,只要你有好的想法,都可以立即寫BP交上去,只要通過審批,能跑出亮眼成績,一夜之間成爲項目負責人不是神話。

但爲何經過賽馬機制洗禮的騰訊短視頻業務,迄今並未取得如遊戲一般的輝煌戰績呢?

有批評者認爲,頭條系和騰訊系在內容上的最大區別是,前者做的是用戶喜歡看的東西,後者做的則是他們覺得用戶應該看的東西,而這顯然是截然相反的兩個邏輯。

一個常被拿來佐證上述觀點的事實是,當下騰訊OMG高管大多是傳統媒體精英,如李倫、陳曉卿、陳曉楠等,這並非意味着他們不想把業務做好,而是說他們骨子裏就有一種精英視角,不夠接地氣,這對高度競爭格局下的短視頻突圍實爲減分項。

也許這些猜測不無道理,但是擺在騰訊眼前的客觀現實就是,怎樣才能在短視頻領域與以抖音爲首的“頭條系”一較高下。

這次微信親自下場,是騰訊在短視頻賽道上最後、也是最強的一擊。

伴隨着微信7.0版本的更新,騰訊推出第15款短視頻應用——時刻視頻,而這一次,短視頻迴歸了微信。

騰訊對此顯得勢在必得,就連功能推出的時間,週五的傍晚,顯然也是精打細算的結果:新功能的核心使用場景是生活拍攝分享,用戶在週末顯然有更多的機會來使用和體驗。

那麼這次騰訊能夠依靠微信龐大的流量來反敗爲勝嗎?

- End -

歷 史 文 章 回 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