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父称呼里蕴含着道、德、情的传承。

民间传说,从上古歧伯天师,祝由、雷公、俞跗’开始,师徒传承延续至今。人们称老师为“师跗”,师跗这词来源于二个人名:一是天师歧伯,另一则是俞跗。为了对此二人的怀念与崇敬,则取天师的“师”字为首,取俞跗的“跗”字为尾,合起来则叫,师跗。

在这以后,由于中华礼教,视师徒(情感)如父子。这样在习俗上,就成了“师父”了。对师父的尊称不仅是在医门,它涉足了整个社会各阶层。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启蒙人,均称“师父” 。

后来,孔子仲尼周游列国,收门徒三千后,文字的记载对于“师父”一词又有了新写,则为“师夫” 。“夫” ,系指孔老夫子。对于“夫子”而言,亦系指有知识有学问的长者。

师长被称谓“师跗,师父,师夫”,这都是随之社会的习俗而来。其中蕴含的对医术,医道的传承,医德品行的传承,而这两者传承的基于情同父子所以有了“一世为师,终身为父”的延俗。沿袭到现在,对播扬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知识的人,统称为“老师” 。老师的含义,包括尊贤崇圣

二、历代对医师的称谓---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的概括

1、天师: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天师原是道家始祖--轩辕黄帝对老师岐伯的尊称。

2、医中圣手:《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3、正统神医: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4、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5、大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6、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至宋代,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以郎中为对医生的敬称。

三、医道传承形式和师道敬奉

旧时代,对于医道的传承,很少有广庭大众式传播,在民众间是以师带徒形式出现。这很象现代“导师”带研究生一样,除启蒙、授教外,另有师生(徒)共同进取的这一层含义。随着社会发展,师带徒的形式渐而博布,便形成以开馆进行有系统的讲授传习,学习内容不外是医经诸本。但大半时间则侧重教授徒弟如何做人。医道传承是道和德的传播。

医道源流不一,学生承师不同,各地相序不一。民间医术,大凡从民族的传承中来,从文字记载,其祖师亦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 奉师则主要为歧伯与俞跗二人,除此二人外,就是我们随着历史的沿续,师承不同,尊奉的分支创立人亦不尽相同。其中供奉葛宏(葛真人)重外科丹药仙术。有供奉扁鹊(秦越人)以方药灸刺见长,供奉华佗(华真人)以导引领先。

四、隔代传承——师徒相遇的不易

在门系的传承中,中医的师带徒是十分注重医德,医者以济物利人为目的,处于孤僻且耐清贫(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无形中由于得不到经济支柱的支持,甘于清贫淡泊,德艺双磬的弟子也难,所以在延续上更感到孤独寡鲜。因此发生了传辈所得延续,一代人对下代的接续甚至是近百年。这也是在物欲横流下,道德衰败,伦理失常,我们的悲哀,没有善的德行和福报,一些济世救民之术,之道将会隐灭,这也是当今怪病横生,遇不到良医的原因。

五、医不叩门医者地位提高,游医坐堂

古民间行医,手持骨环为凭,走乡串户。至宋代,名医李次口用此具为虎拔簪刺。随后才改制成金属打制的铃环(名为虎刺,又名串铃。以后由此而延伸为兵器。据说,持此兵器则发虎威能助争战。),医生用此工具,一是做为宣传,老百姓听到这串铃声,便知是医生来了,有病患者,有求治的便可给予治疗。同时,这工具还可作为是自卫防身的武器。

民间传续直至汉代张仲景之后,医生(先生)才改称为“大夫”(仲景官居大夫,公务之闲则在大堂为百姓诊治疾病)。在此之前,医生便是走乡串户送医、送药上门服务。自仲景之后,除登门服务之外,同时也坐诊待患。现今诊疗机构的“堂号”,便是由此而延续了下来。随之堂医的地位提高,医不叩门,则又形成为一种自恃性。

旧时医生专业分工并不详细,大多是从实际出发,多数是全科而全才。

六、三教尊医,中医人的自信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儒释道把内功和医融入到自己的体系里,道教中,有素的专业人员,无一不注重“内养功法”的锻练。佛教,也把“内养”锻练视为是必修课。为了招揽信徒,甚至以“医” 来传教。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佛道二家,已成其融合体(天台禅宗就是典型的实例)。中国佛教弟子,唐玄奘法师,己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生风论”融汇于原始的“四谛”之中。当他西渡佛教首国,凭借本人渊博的学识与高深“内养功”的造诣,讲经释义无不使印度僧众惊叹不已……。值此足可证明,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充填了东方佛教文化……构筑了东方的文化宝库。这在《玄奘本纪》以及《大唐禅林妙语》均有所载。

尤其是中华本土的‘儒、道’二教,更将医学知识为必修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兼容。从理论上又互为印证,这从民族的发展史诸多的精英,也不乏其救死扶伤的巨匠(苏轼、沈括等)。国医是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道以为用的具体应用。

传统中医药文化从业者,应该自信,自力,自强。

周雅君

2018.9.10于天水普济养生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