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華東報道

作者 | 翟麗紅

時至今日,不知還有多少人認識、記得於剛?

對,就是那個1號店創始人、前戴爾全球採購副總裁、前亞馬遜全球供應鏈副總裁。他履歷光鮮,但因爲三年前把1號店出售沃爾瑪,而後又被倒手賣給京東,期間他被迫出局的命運,難免讓人唏噓。

當年B2C風起雲湧時,他曾和劉強東、李國慶比肩。然而,當沒有了聚光燈的照耀,在三年後的昨天,他帶着自己新的電商項目赴美上市了,也沒有幾家媒體報道。

9月12日,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此次IPO融資規模爲1億美元,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研發、營銷推廣,以及戰略投資和收購。

111集團由於剛和“老戰友”劉峻嶺在2010年共同創建,當時屬於1號店的一個內部項目,目前發展爲B2C醫藥平臺“1藥網”、互聯網醫院“1診”,B2B醫藥平臺“1藥城”三大業務板塊。

1號店給1藥網交過昂貴“學費”

這番上市的動作讓沉寂許久的於剛和劉峻嶺兩人再次走到了大衆的眼前。因爲,同樣是十年前的夏天,兩人聯手創立了1號店,卻最終因爲創始人股權被稀釋而無奈離場。

離開了1號店的兩人很有遠見地收購了當時不被沃爾瑪重視的“1藥網”作爲自己再次創業的方向。“貞剛自有質,事業無窮年”,五十歲創立1號店的於剛終於在自己六十歲的時候迎來了1藥網的成功上市。

爲了避免歷史重演,經歷過慘痛教訓的兩人牢牢將公司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招股書顯示,此次111集團上市前,於剛和劉峻嶺均持有公司24.5%的股權,分別擁有表決權的47.5%。

IPO後,於剛與劉峻嶺均持有21.7%的股權,分別擁有表決權的46%,兩人依然分別擁有21.7%的股權,並共同掌握着集團92%的控制權。

在掛牌儀式的致辭中,於剛說,“以前的兩次創業都渴望着能帶領大家把公司帶上市,但沒能如願,今天終於實現了這個心願。但這僅是一個新的起點。

劉峻嶺說,“我和於博士一起合作了11年,我們走過很多艱辛,走到今天很不容易,今天這個時刻讓我非常驕傲和自豪。”

兩人都將111集團視爲最重要的心血之作,從前在1號店上走過的許多彎路,如今都能在1藥網的發展中窺見對照。畢竟,在某種意義上,1號店也算給1藥網交過昂貴“學費”的。

創立於2008年的號店生長迅猛,曾創造了不少佳績。但彼時的電商平臺競爭打法普遍靠燒錢換市場,爲了競爭,客單價低、物流成本高等問題使1號店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到了2010年,中國B2C電商混戰升級,價格大戰開始上演。於剛、劉峻嶺兩人很無奈以8000萬元的價格將80%的股權出售給平安集團。戰役遠未結束,又經過兩次交易,1號店51%的股權落在了沃爾瑪手中,最終兩人的遺憾離場,1號店也走了下坡路。

大概是充分吸取了過去的教訓,於剛在掛牌儀式上表示,“對1藥網而言,物流和運營是企業成長關鍵因素。”

於剛曾在亞馬遜主管全球供應鏈,在物流和供應鏈頗有造詣,而劉峻嶺多年以來在運營上的成就也爲111集團構建起競爭的壁壘。

如今,1藥網擁有1500萬以上註冊用戶,商品 SKU超過27萬個,業務覆蓋全國23個主要省份,並能通過自身倉儲系統實現24小時送達;1診擁有2000名以上自聘和三方醫療專業人員;1藥城打通了線下超10萬家藥店,包括連鎖、單體藥店,以及民營醫院和私人診所藥房。

1藥網年虧損2.5億,醫藥電商路還長

近期,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很多,1藥網上市看上去意氣風發,但細看111集團的招股書就會發現,截至目前1藥網都未實現盈利。雖然虧損呈現出收窄態勢,但仍處於連年虧損的狀態。

招股書顯示,111集團2017年營收爲9.59億元(1.45美元),增長10%,運營虧損2.54億元(約3838萬美元),淨虧損爲2.49億元(約3768萬美元)2018上半年,111集團的營收同期提升至4億元(1.105億美元),運營虧損爲9608萬元(約1400萬美元),淨虧損爲8700萬元(1267萬美元)

2018年一季度,111集團的B2B業務的成交總額爲1.62億元,第二季度增長到2.33億元,增幅44.0%。這種增長主要歸功於藥店客戶數量的增加。

截至2018年6月30日,111集團已經爲超過10萬家藥店提供服務。相比上一季度,合作藥店數量增長超3.1萬家;再對比2017年9月30日的數據,合作藥店數量增長超過8.3萬家。

再看業內,除了健客對外宣佈實現盈利,加上平安好醫生於今年5月登陸港交所帶來一波看好的行情外,其他醫藥電商平臺如天貓醫藥館、阿里健康、京東醫藥館、360好藥、健客等都顯得有些風平浪靜。

但是,即便是互聯網醫藥業內最被看好的平安好醫生也連續三年虧損了共計2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醫生三大主營業務中,電商版塊最爲亮眼,2018年上半年,其健康商城營業收入達6.28億元,同比增長302.7%;GMV達到15.6億元,同比增長130.4%。

究其原因,互聯網醫藥前景可觀,但整個行業還處於發展階段,需要較多的投入,現階段想要實現盈利有難度。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藥品網購的滲透率僅爲7.4%,而美國爲33.3%。過去6年醫藥電商銷售規模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爲 55.5%,醫藥電商佔藥品終端市場的比例年均複合增長率爲 37.6%。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了醫藥電商行業仍處於快速起跑階段。

目前醫藥電商行業的模式有三種: B2B+B2C模式、B2B模式和O2O模式。前者是主流,1藥網、天貓醫藥館、阿里健康、京東醫藥館都屬於這類模式;九州通、藥藥好、益藥購則屬於典型的B2B模式。

其中,最不被看好的是O2O模式。缺乏流量渠道、無法掌握核心供應鏈又依賴物流讓的O2O平臺顯得脆弱不堪,就連服務模式也跟外賣餐飲平臺高度相似,太容易被取代。

醫藥+互聯網的路仍然長遠,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但互聯網醫藥宏觀政策的向好給了醫藥電商平臺和投資人一些積極的訊號。處方藥外流即將帶來的萬億級市場,1藥網此次上市也可以理解爲提前佈局。

儘管上市並不意味着絕對的成功,但至少1藥網走到這一步,已經圓了電商花甲老兵於剛當年創立1號店而爲實現的夢。比馬雲大,但他還不願意退休,拼搏精神可敬。

微信公衆號:高街高參(ID:gjgc168)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高街高參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2785.html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