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富軍

 

每個人的閱讀都有偏好。年齡、性別、文化層次、背景以及自身的處境不同,閱讀的內容也不同。在人文類閱讀方面,我們按照內容側重點不同,將其分爲故事閱讀、感情閱讀、人物閱讀、思想閱讀四種閱讀模式,各種閱讀模式互相交叉,因而準確地說,應當稱爲主事、主情、主人、主理四種閱讀模式。下文我們大致依照少兒成長的過程與閱讀模式的影響來介紹這四種閱讀模式,爲方便解釋,文中使用前一種命名方式。

 

故事閱讀

 

故事是一個人理解世界的窗口。故事閱讀是閱讀的起點,沒有故事,感情、人物、哲理無所依存。因此少兒閱讀大都是從故事開始的。

故事閱讀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記敘要素爲支點,故事線索、發展爲懸念,吸引人的是事件因果。

故事以形象思維爲主,喜歡聽故事就是喜歡動態的美,喜歡人際、人與自然之間的一件件碰撞的、糾葛的事。童話、神話、民間故事、寓言等故事閱讀有趣、動人。繪本閱讀用圖像輔佐理解,圖像是兒童閱讀的柺杖。漫畫、簡筆展示童心,重在視覺衝擊與動態趣味。連環畫指的是故事內容的連續性。“且聽下回分解”使故事具有迴環曲折的懸念效果。小說家莫言說自己是“講故事的人”,好像是謙虛,而讓我們理解爲他的小說吸引人。

故事閱讀速度快。少兒讀故事,有時一本書一天即看完了,成人可沒這麼快。少兒看重的就是故事情節,閱讀時,略去各種描寫,各種繁瑣的東西,循着線索奔向結局,線索變爲主體。如看《西遊記》,他們得跳讀,跳過大量的詩詞,看西方名著也一樣,大段大段的風景、心理描寫要麼跳過,要麼快速瀏覽。

少兒用故事閱讀的習慣模式快速讀大量名著,其實是好方法。要求少兒精讀大量名著是不切實際的。細節閱讀是精讀,深入分析,速度慢。少兒閱讀以開拓視野爲重,不要苛求他們如何分析、如何抓住細節,正如要求一個學生速記又要求他字跡工整、書法漂亮一樣不切實際。中學階段花大量時間精讀,忽略了速讀,忽略了量的擴展,是很可惜的。沒有大量閱讀基礎上的精讀是空中樓閣。

故事閱讀是離人的感覺器官“最近”的閱讀,偏向於“重口味”材料,因而,故事閱讀容易走向低俗、暴力閱讀。

暴力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力量表達。少兒是體力弱小者,或許因而更容易產生暴力崇拜。但把暴力進行合理引導,把慾望進行合理的調節,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力渲染暴力、恐怖等低俗內容誘惑少兒,會讓他們精神萎縮,走向閱讀目的的反面。不良的故事閱讀,暫時進行無妨,長期習慣了,就爲不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礎。

相反,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牛郎織女》《一千零一夜》等,卻處處閃耀着人情人性美,這些閱讀淨化心靈,讓人陽光健康。

 

感情閱讀

 

如果說故事還處在事件的層面,那麼感情則進入精神層面;故事閱讀停留於趣味階段,感情閱讀則進入了價值判斷階段;故事閱讀處於心理感受上,感情閱讀則明顯進入審美層次。感情閱讀,說到底是一種語言遊戲,一種仿真體驗。

據調查,故事類雜誌已經不是中學生的首選,《意林》《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最受中學生歡迎。它們親近年輕人生活實際,共鳴感強。父母情、朋友情、愛情,人情世態與糾結都能在這裏獲取指導。這些雜誌把故事閱讀、感情閱讀與問題閱讀融合在一起,創造美的境界。那些職場壓力過大的成人,也能夠在這種感情閱讀中平衡自己的內心。

目前在課堂上進行的爲主流價值所推崇的感情閱讀大概有兩種:悲劇的崇高感情閱讀與詩情閱讀。

悲劇產生崇高,從憐憫出發,穿越恐懼,淨化人的靈魂。崇高感是自己的情感突破恐懼後的自我擴張,把自己的情感擴大、升高到我們企求的對象那樣宏大、高尚的地步所產生的快感,通常伴隨着驚訝、崇敬。崇高感是讓人振奮的感情,是基於民族、國家高度,基於道義高度的閱讀感受。這種閱讀充滿了距離感,是基於高尚思想的閱讀,讓我們在真實的閱讀過程中產生認同感。

詩情在古典詩文中表現得最充分。由於從小開始感染,根植於傳統文化,古詩閱讀的意象固定,符號熟悉,用不着“移情”,因爲情已在其中。加上中國古詩短小,讀來親切、輕鬆,就好像在林蔭小道上散步,詩情畫意,就算是古典詩歌裏那種大膽飛躍,奇特想象,在我們的閱讀中卻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與古典詩歌消解自我,化自我爲國家民族的意境相對,現代詩歌追求自我,又迷失自我,即“打破自我個性的束縛”,閱讀角度多,讓人眼花繚亂。讀現代派詩歌,好像走迷宮一樣。情感閱讀本就是審美幻覺最多的,而在現代派詩歌中,沒有幻覺幾乎不懂詩情了,詩情也情緒化了。詩人的境界是不容否定的,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境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平常的邏輯在此崩潰,許多中學生反而因爲讀不懂而饒有興致,因推翻了現實邏輯而心情亢奮,多多少少把感情閱讀變成了智力測試或腦筋急轉彎。

 

人物閱讀

 

人物形象讓一個人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對少兒來說是較困難的,需要一個強大的參照系。人物閱讀就是找到這個參照系的最佳途徑。西哲說:認識你自己吧。那麼,在認識自己之前呢?要先認識別人。

人物閱讀,是從動物開始,再到神。兒童喜歡小鴨、小白兔、美人魚,喜歡森林裏各種有趣的動物,把動物人格化,後來喜歡神靈鬼怪,追求完美強大,再回歸到人物形象。到人物這兒,先關注英雄、名家這些強者,再回歸到對普通人的欣賞。此時,閱讀才進入最有價值的層次,欣賞衆多人物形象,給自己思維空間,延伸自己的生活空間。一個個人物,縱向的、立體的人生圖像,給自己一個現實的、未來的座標。用英雄、名人引領自己找到方向,用對普通人的欣賞給自己美的定位。

諸葛亮、魯智深等英雄是孩子給自己未來的定位。弱者是自己喜歡的對象。中學生、青少年往往偏愛黛玉,不愛寶釵,喜歡黛玉弱勢又真誠的形象,喜歡她富有才華又善良的形象。長大後、結婚後往往認同薛寶釵,喜歡其穩重、嫺淑的形象。簡·愛是中學生很喜歡的人物,低層次,有追求,表達了許多女生的處境與嚮往。《茶花女》《羊脂球》喚起人性的深度。一部《西遊記》,少兒時欣賞孫悟空,長大後喜歡八戒,隨着年齡增長,漸漸理解了和諧社會需要沙僧這樣的忠厚長者,也理解了不可理喻的唐僧,佩服他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人生態度。

與書中的人物“交朋友”,與歷史人物握手,獲取的指導意義往往比現實中的人物更多。一路閱讀,一路跟蹤相伴。少年時認識的李鴻章、曾國藩,現在已經換了一個角度看。

如果說明星閱讀讓少年豐富自己,近十幾年大商家傳記吸引人的眼球也許代表成功學的泛濫。此時,無商不奸的觀念悄悄褪去,代之以實用主義,與前30年的理想主義形成反比。屠呦呦一得諾貝爾獎,網上就有了她的介紹。科學家閱讀自始至終不冷不熱,不疾不徐,這好像科學研究工作需要慢慢來的節奏一樣。而且,裏面的道德顧慮成分最少,不像接受企業家傳記那樣,要先解釋合理自私、利益最大化等概念。

 

思想閱讀

 

思想哲理讓一個人爲自己的生命尋找意義,思想閱讀也是哲理閱讀,在人物閱讀、感情閱讀的同時就已經開始了思想閱讀。其實用問題閱讀這個概念能更輕鬆地描述。問題包括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國際問題等,任何宏大知識結構上的某一點,都可以在我們的思維中形成問題點。問題相連成羣,形成主題閱讀。在問題探索後尋找規律,必然歸之於主題思想,因此還稱思想閱讀。

南京大學周憲教授在《文學理論研究導引》一書中說:“如何更好地培育出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這是當前教材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所謂研究型教材的主旨所在。”

閱讀就是給問題以導引,培養緊扣問題不放的態度。

思想閱讀是成熟閱讀,是故事閱讀、感情閱讀和人物閱讀的歸結點。可以說,思想閱讀是實現自由意志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給閱讀的功能歸結爲:閱讀立心。

思想閱讀也是最主動的閱讀。故事閱讀容易讓人有惰性、感性,思想閱讀讓自己充分運用理性,用意志力來閱讀。當然,長期浸潤在問題之中,意志力會習慣化,會變爲境界,進入這個境界,思想閱讀也可以是輕鬆的享受。

值得討論、產生碰撞是思想閱讀另一個特點,討論可以是同伴,可以是師生,也可以是自己對自己,自己的昨天對今天。閱讀的過程也是自己的思想與作家的思想碰撞、擦出火花的過程。

然而大部頭的思想名著,又有多少人啃得動?於是唸經、背語錄這種最被動的思想閱讀盛行起來。在誦經、國學的閱讀理念下,趁着孩子記憶力旺盛,先背下來,不用理解。這種思想閱讀的方法能夠培養出知識豐富的人,但要防止給以後開啓創造力佈下障礙。

對於經典強記法,筆者這樣認爲:背這些語錄可以,也不用全部解釋。解釋不清楚的家長還是不解釋爲好,讓學生明白自己還不懂,比假懂要好。但該學生必須同時掌握一個相當的解釋力,在別的地方進行解釋,或對其中一些語句作解釋。解釋力的作用在於讓學生在不時的頓悟中產生智慧的快樂、語言的快樂,有這種快樂相伴,不理解而先儲存可能是多多益善的。否則,就像那些唸了一輩子經的老人,卻到老也不明白教義。42298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