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乘坐纜車前往花臺景區時,隨着纜車徐徐上升,通過透明的玻璃轎廂就可以盡攬九華山壯美風景,而且每上升一米都會有不同的景觀。天台景區是九華山高山遊覽區,南至“道僧洞”,西至閔園景區,北與花臺景區相連,峯巒疊嶂,怪石嶙峋,面積約8平方公里。

自古名山多與名士緊密相連。“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昔日登頂九華山時,曾感嘆此地景色秀美、巍峨聳立的九座山峯好似盛開的蓮花,便賦詩一首 ,讚譽其“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至此九華山之名得以傳唱九州。

唯有美景不可辜負也。此後,李白又多次來到九華山遊覽,留下“ 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名句。

這些名句,在寫出九華的靈秀與俊美的同時,也勾勒出了我對九華真切的嚮往。

靈山秀水 花臺覽盛景

峯高獨秀、山花繁盛、羣峯林立、雲海霧凇……提及九華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花臺景區的奇峯怪石,壯美風光。

花臺景區由大花臺、小花臺組成,位於九華山中部,面積10平方公里,是九華山高山景區之一,更是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的核心地段。景區內風光壯美,景色綺麗,素有“靈山九華,美在花臺”的美譽。

乘坐纜車前往花臺景區時,隨着纜車徐徐上升,通過透明的玻璃轎廂就可以盡攬九華山壯美風景,而且每上升一米都會有不同的景觀。正如同乘的一位遊客所言,九華山美景可謂美不勝收,用多少誇讚之詞都不爲過。

在前往花臺景區的路上,不遠處,一隻野猴在岩石上靜坐。遊客人來人往,但它似乎並不害怕,面對遊客拍照也未覺驚擾。我想,這可能就是花臺景區生態和諧發展的一個真實寫照。

九華山生態環境佳美,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季節分明,四時之景不同,也奠定了其生物多樣性。據瞭解,這裏有1460多種植物和216種珍稀野生動物,其中被列爲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梅花鹿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等。此外,九華山還是我國東南地區植物薈萃之地,蘊藏着大量的植被資源,可以說是自然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移步景異 觀天台曉日

翌日上午,前往天台景區。天台景區是九華山高山遊覽區,南至“道僧洞”,西至閔園景區,北與花臺景區相連,峯巒疊嶂,怪石嶙峋,面積約8平方公里。

此時正值雨前,山下的悶熱讓人心煩意亂,但到了半山腰,迎着一個個風口,便覺一絲涼意。行至最高處名雲峽,此處是觀九華全景、看雲海日出的最佳位置,著名的“天台曉日”就是九華十景之一。

天台景區主要景點還有吊橋、小獅子峯、觀音石、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地藏禪寺、蠟燭峯、天台峯、十王峯、捧日亭、金仙洞等百餘處。可謂是,乘索道觀景,車移景動;蹬石級遊覽,步步皆景。

前人有“石梯雲折斷,松洞水飛還”的詩句繪其險,還有“從此置身於仞上,不須別處覓蓬萊”的詩句述其境。“九華山透露着靈秀之氣,名副其實是東南第一山!”一名遊客不禁感嘆,實地遊覽,真切地感受到了九華山深深的文化底蘊。

提及九華山文化的積澱與人文歷史知識,少不了與數字9有關。首先是名字,因有九座峯形似蓮花,開始稱之爲九子山,後因唐朝李白作有“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而更名“九華山”。

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壇大儒也紛紛遊歷於此,吟誦出一首首千古絕唱,黃賓虹、張大千等丹青巨匠也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幅傳世佳作。

曲折幽深 醉美百歲宮

行程的最後一站,來到了期盼已久的百歲宮。

百歲宮坐落海拔871米高的插霄峯上,五層高樓融山門等爲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並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城堡。

在九華山百歲宮景區,花崗岩臺地是花崗岩侵入體圍巖被剝蝕後出露後的侵蝕剝蝕類平坦地形。插霄峯臺地爲代表,南北1000餘米, 東西寬約19m,兩側爲九華斷段峽谷。在這裏,可遠眺九華山天台、花臺花崗岩奇峯異石、雲霧景觀。

“百歲宮景區的石階很陡峭,每走一段就能發現不同的美景。”這是來自江西的歐陽晶對於九華山的第一印象。談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歐陽晶說,雖然天氣炎熱,但當風吹過來的時候,感覺很愜意涼爽怡人。乘坐長達三分鐘的纜車,也驚喜地發現車移景動!

同行的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翁飛介紹,九華山百歲宮景區也是多種文化融合的典範之地,這裏仍然有不少好的故事等待着被挖掘。在傳播的過程中,九華山文化需要藉助多種平臺的力量推向世界,講好九華山故事,講好池州故事。

2019年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6次會議通過決議,批准九華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九華山從此有了自己第一張世界級的名片。

九華山地質公園,既是一處花崗岩地質地貌科研、教學及科普的理想基地,也是觀光遊覽、探祕和攝影的嚮往之所,更是感受文化底蘊、領略風土人情的交融之處。

這裏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還有云海、日出、霧淞、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