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新態勢。在“大農業”“大文化”“大旅遊”等政策背景下,創造性地將農業產業、文化產業、旅遊產業三者進行有機融合發展,既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也是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和趨勢。

在肥西,可以去銘傳故里訪圩堡羣落,可以在官亭林海擁綠海氧吧,可以在三河古鎮探皖水文化……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在百強肥西的新徵程中綻放絢麗奪目的火花。今天,肥西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家文帶領我們,一起去探尋肥西旅遊產業發展探尋出的新路子。

肥西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李家文融合·連接

——文化爲體,共創肥西旅遊產業發展新優勢

青石、古巷、石板路,雕花門窗、青磚瓦牆、古樸老宅彷彿在訴說久遠的故事,特色民宿、八方美食、特色商品、徽州非遺等繽紛薈萃,地道的家鄉味兒、濃濃的鄉愁肆意蔓延……提起肥西,這或許是大部分人腦海中的印象。境內有官亭林海、潭衝河溼地公園、麗景湖公園、等自然景區;有新石器晚期人類居住遺址4處,商、周時期人類遺址100多處;有大小圩堡羣上百處;“三河羽扇”“劉銘傳故事”……走進肥西,多彩的歷史與自然風光交融,無不向人們展示着肥西厚重的底蘊。

作爲“合肥後花園”的“大管家”,李家文對這片土地的旅遊發展具有獨到的見解:“如今的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到景區‘打卡遊’,更願意選擇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質旅遊。”

在此基礎上,肥西以三河古鎮爲重點,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如祥源花世界、官亭林海等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的旅遊項目,各類農家樂、精品民宿等構成了肥西較爲完善的旅遊體系。與此同時,肥西縣開展了多屆肥西旅遊年貨節、中國·小井莊農根文化節、肥西縣蠶桑文化節、中國·肥西荷花節、官亭張祠油桃採摘節等大型節慶活動。節慶活動此起彼伏,再掀旅遊熱潮。

“每場活動都辦得很出彩,當地的農特產基本售罄,僅一個國慶節點活動,三河古鎮客流量達到四五萬之多,各類農家樂實現爆滿。”李家文介紹,數據顯示,2018年,全縣全年接待遊客約490萬人次,同比增長14%,實現綜合收入34億元,同比增長14.7%。融合·共生

——圩堡羣建設讓淮軍文化大放異彩

除了厚重的文化底蘊,肥西還有一張跨越百年的文化名片——淮軍文化。

晚清時期,從地處江淮之間的肥西縣走出一支由合肥人李鴻章創辦,以劉銘傳、張樹聲、劉秉璋、潘鼎新、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唐定奎等一大批將領爲骨幹的淮軍武裝。這些淮軍將領功成名就之後,榮歸故里,在家鄉興土木、建莊園、購田地、置產業。圩堡羣是從民居到城市建築的過渡形式建築,由於圩堡主人大多爲軍事將領,突出建築防禦功能。由此,肥西各地建成了衆多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莊園、圩堡,從而形成肥西獨特的、在中國建築上具有唯一性的淮軍圩堡羣。

“以劉老圩爲代表,目前肥西大小圩堡有百餘處。”李家文介紹,劉銘傳故居是肥西縣打造淮軍文化品牌的重要載體,更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截至目前,劉銘傳故居每年接待2000多臺灣人次來此遊玩、學習交流。劉銘傳變法革新、敢爲人先精神激勵着後人走向世界。

目前,圍繞弘揚劉銘傳故居,肥西縣讓圩堡文化元素融入旅遊建設,並精心打造淮軍文化旅遊線、山南紅色旅遊線、三河古鎮文化旅遊線路,着力讓肥西成爲淮軍文化精神“教科書”。目前,劉銘傳紀念館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據介紹,紀念館竣工後,將爲安徽省內第一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淮軍文化是肥西文化歷史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厚積薄發”,李家文說,肥西要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挖掘圩堡羣豐富的時代內涵,不斷增強其感染力,全力以赴把“淮軍文化”這張名片擦得更亮。融合·跨越

——農文旅融合,打響肥西鄉村旅遊品牌

打響文化牌,唱活旅遊戲,自然還需要有堅實的載體。

依託肥西優質的旅遊資源和文化內涵,近年來,肥西縣積極探索市場開發模式,打造了一批鄉村精品民宿、鄉村文創旅遊基地、精品採摘園、研學旅遊項目等,“農業+文化+旅遊”產品不斷豐富。

目前,肥西縣在推進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打造農文旅融合精品上取得了較大成效。“文化助力旅遊發展,下一步,肥西縣將深入佈局‘旅遊六要素’,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和新模式,打響肥西鄉村旅遊品牌”,李家文信心滿滿地說:“目前,肥西周邊人口約1000萬,我們力求爭取這些人羣到肥西休閒、觀光、旅遊”。

這一張張精心打造的生態旅遊名片,架構起屬於肥西的專屬文化精神。作爲完美度假的踐行者,魅力無窮、活力無限的肥西,揚已所長,讓你在最美的地方留下最美的記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