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產業,強動力。近年來,合肥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爲重中之重,不斷轉變工作理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大力構建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三有”型穩定脫貧新模式。

地處肥西西南部的柿樹崗鄉,是合肥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大家對這裏的最深印象。多年來,柿樹崗鄉通過大膽實踐,如今取得了可喜成就,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貧困戶在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採蒿葉 柿樹崗鄉政府供圖)粑粑產業撬起致富路

驅車進入柿樹崗鄉境內,到處一片忙碌的景象。一條筆直的水泥路帶領我們走進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每年十一二月份,大家都在抓緊收割蒿子種苗,等到二月份種植,爲四月的蒿子粑粑節做準備”柿樹崗鄉新街社區扶貧幹部李濤告訴我們。

柿樹崗鄉位於江淮之間,村裏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爲主。“以前村裏沒有產業,也沒有像樣的路,下雨下雪天,進村都有點費勁。”回憶起剛到鄉里的情形,李濤一直嘆着氣,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50人、745戶,貧困人口發生率爲3.37%”,新街社區有48戶。

(扶貧幹部與貧困戶看蒿子種苗)

“農民想要增收,村裏沒有產業可不行。”柿樹崗鄉政府一直在思考怎樣的扶貧纔是“真扶貧”。在經過考察後,2018年,在柿樹崗鄉政府部署下,新街社區以當地非遺食品“蒿子粑粑”爲切口,申請扶貧專項資金90萬元,在社區周橋新村租用20畝土地進行人工栽種蒿子,並聯合辦起了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

目前,柿樹崗鄉蒿子粑粑節已連續舉辦了四屆,以蒿子粑粑節爲節點,柿樹崗鄉組織扶貧簽約儀式,通過粑粑小產業,帶動扶貧大格局,此外,有了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這個紐帶,企業不愁貨源,村民不愁銷路。

(第四屆蒿子粑粑節現場 柿樹崗鄉政府供圖)

李濤介紹,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每年生產蒿葉四五千斤,曬乾後可製成2萬斤粑粑約20萬個。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的建設爲社區41戶貧困戶年分紅收入不少於600元/戶,同時已爲9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年平均收入不少於2000元/人。

如今,粑粑已經成爲柿樹崗鄉的一個特色產業,帶動了鄉村旅遊和農副產品市場的旺盛,也讓更多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創收。“以前是沒有收入的,現在村裏有了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我們在這裏務工,一年也多了五六千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好了”今年75歲的張大爺告訴我們。蝦稻共育打好扶貧“組合拳”

爲打贏脫貧攻堅戰,柿樹崗鄉在產業扶貧方面下足功夫,蒿子粑粑扶貧產業園只是其中一個部分。據瞭解,2020年擬實施的柿樹崗鄉新街稻蝦共育扶貧產業園。

(稻蝦共育-插秧 柿樹崗鄉政府供圖)

“2019年全鄉從事稻蝦共作72戶、10000畝以上,預計優質小龍蝦產量達1200噸以上,無公害稻蝦米4000噸以上。”稻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忠有說。柿樹崗鄉東靠著名水鄉古鎮三河鎮,南與舒城縣隔河相望,西接六安市大別山區,北臨紫蓬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坐擁黃金水道豐樂河、龍潭河,這裏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是“蝦稻共育”的好地方。

然而,蝦稻共作生態模式的推廣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小龍蝦產業扶貧也不只是向貧困農戶提供低價蝦苗和補貼這麼簡單。扶貧不僅需要物質扶貧,更需要智力扶貧,不僅要“輸血”更要善於“造血”。

(稻蝦共育-龍蝦成熟 柿樹崗鄉政府供圖)

“我們會參加龍蝦養殖協會組織的培訓,聽取專家的建議,同時,會結合田野的實際情況,舉辦小龍蝦精準扶貧養殖技術培訓班,教授實用和先進的養殖技術等爲從事‘蝦稻共育’貧困對象均提供了免費培訓。”據徐忠有介紹,目前,合作社常年在當地用工20人,其中貧困戶8名、低保戶3名,年均每戶增收5000元以上。電商帶動,打開銷路奔小康

產業帶動,偏居一隅的柿樹崗鄉農產品何以走俏?這得益於柿樹崗鄉農村電商帶來的規模效應。

“往年農家土雞蛋、蒿子粑粑等農特產品都要背到集鎮擺攤賣,價格又低,有時候一兩個月都賣不完。現在,在政府的幫助下,開了這個電商服務站,也能幫老百姓賣些土特產品,方便多了。”柿樹崗鄉新街社區貧困戶廖德超道出了農產品銷售新變化。

(電子商務服務站)

在這以前,廖德超在外務工,由於身體原因返鄉,沒有生活來源。“鄉政府知道我的情況後,提供上門培訓,免費指導我開電商平臺,並提供電腦等設備,現在我開了淘寶店,每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平時還代收寄快遞,每月2000元左右收入,溫飽是不愁了。電商是我人生事業的轉折點,我會一直走下去。”廖德超高興地告訴我們。

2019年8月,柿樹崗鄉新街社區成功創建“安徽省電子商務示範村”,目前,全鄉共建立電子商務16個網點(3個綜合網點、13個便民網點),引導、幫助貧困村及有條件的貧困戶開展線上銷售農副產品業務,積極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

(秋糧豐收 柿樹崗鄉政府供圖)

如今的柿樹崗鄉,生態扶貧、光伏扶貧、金融扶貧、健康脫貧等創新舉措不斷,曾經埋藏在農村裏的綠色生態農產品,如今成爲城市外搶手的寶貝,昔日凋敝的農村、離鄉背井的農民,變成令人嚮往、充滿詩意新農村,大部分農民通過“產業扶貧”成爲新型職業農民。

這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績單,鐫刻了苦幹實幹的正能量,奏響了後發趕超的最強音。“我希望能發揮好柿樹崗鄉自身優勢,以產業引領多點發力助推脫貧攻堅,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來,增收奔小康。”柿樹崗鄉新街社區扶貧幹部李濤說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