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肥西70年來的變化,肥西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魚兆丹和他的同事們感嘆萬千,肥西快速崛起發展的同時,也真正做到了“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肥西境內人文名跡薈萃,在平衡發展和保護之間,肥西縣一直堅持“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原則,採用保護與發展協調促進的方法實現建設發展,一些文化與建築作爲肥西的底色予以保留。

從一條窄窄的新華街出發,埋頭苦幹、砥礪前行,經過70個春秋的洗禮,肥西繡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

在城市規劃師的統籌下,有時候,城市選擇“長高”,於是矮房蛻變爲高樓林立,道路交通拓展至十縱十橫;有時候,城市也拒絕“長高”,留下的老建築沉澱着厚重的歷史,保留着本土記憶和底蘊。

回顧肥西70年來的變化,肥西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魚兆丹和他的同事們感嘆萬千,肥西快速崛起發展的同時,也真正做到了“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肥西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魚兆丹從500米新華街到十縱十橫交通路網的傳奇

“早在1948年建縣時,肥西還是一個由幾個小鄉村組成的小縣城,南北一公里,500米的新華街就是整個縣中心。聽同事們說,六七十年代,每逢節假日,四里八方的老百姓都聚集到新華街,人山人海,吆喝買賣聲絡繹不絕。”魚兆丹回憶說,本世紀初,沿派河的派河大道和濱河路還沒有修,卻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彼時,肥西縣最高的樓是電信大樓,雖然僅九層之高,剛落成時也一度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現在很多人站在家裏陽臺上,看電信大樓也從原來的仰視變成了俯視。”魚兆丹感嘆道,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肥西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地鐵3號線、9號線將在上派交匯,交通體系已經形成了十縱十橫的城市幹道網絡;引江濟淮航道穿境而過;毗鄰新橋機場、5條高速、合安九高鐵、合九鐵路、水陸空立體交通讓肥西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跨派河的大橋實現了從兩座到六座的轉變;大桃花片區、紫蓬山片區、上派片區、花崗片區已納入到合肥主城區範圍;潭衝河溼地公園、麗景湖公園、祥源花世界公園已經變成了羣衆休閒的好去處,肥西縣城發展框架全面拉開。“拒絕長高”保留城市記憶和底蘊

“長高”的同時,肥西也在“變厚”,這與它的文化基因有關。

三河古鎮、圩堡羣、小井莊……肥西境內人文名跡薈萃,在平衡發展和保護之間,肥西縣一直堅持“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原則,採用保護與發展協調促進的方法實現建設發展,一些文化與建築作爲肥西的底色予以保留。

作爲淮軍故里,圩堡羣對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和挖掘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蘊資源等都多有作用。“雖然圩堡經歷了數次破壞,如今有的已凌亂不堪,但外部環境依舊。”魚兆丹介紹,今天我們走進圩堡羣,猶如走進歷史的深處,抬眼望去,便能發現歷史殘留的文化遺存。圩堡羣建築作爲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永遠去銘記、傳承。城市更新爲縣域發展“賦能”

樓房“長高”、道路拓寬,城市更新的同時,業態表現和經濟數據也在“高漲”。

“1991年,肥西縣在全省率先設立桃花工業園(後更名爲肥西經開區),這在當時既是規劃的大手筆,更是發展的大手筆,也爲肥西從工業立縣到工業強縣的發展戰略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魚兆丹介紹道,經過20多年的發展,肥西經開區從最初啓動區的幾平方公里,到現在實現了40多平方公里的拓展;從單極發展到現在的啓動區、拓展區、新型片區、新港南區、紫雲湖片區、華南城片區等多極聯動;從只有一兩家支柱企業到現在構建的汽車、家電、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2+3”現代產業新體系,年度規上產值實現千億元,正全力創建國家級開發區。

目前肥西已形成了以肥西經開區爲龍頭、以柏堰科技園和新港工業園爲兩翼、以產城融合示範區爲拓展、以九個鄉鎮工業聚集區爲支撐的“1219”縣域工業發展平臺構架。“從新中國成立時一個農業縣,到今天實現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工業強縣的‘三級跳’,肥西成爲合肥西南的熱土,並連續9年躋身全國百強縣。”魚兆丹自豪地說。

作爲規劃人,魚兆丹表示,下一步,肥西縣將堅持生態文明優先,把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城鎮開發邊界作爲土地開發、產業發展不可逾越的紅線。一方面建立“區域綠地-生態廊道-城區綠地”組成的城鄉生態體系,實現城鄉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和諧與融合,另一方面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合理配置城鄉空間資源,突出城鄉對鄉村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未來,肥西將緊緊圍繞合肥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羣副中心戰略定位,把肥西打造成‘合肥新型工業化主戰場、合肥西南國際化新城區、合肥城鄉統籌新典範’。”魚兆丹堅定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