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位於廬陽區董鋪水庫的科學島,“磁聚”着衆多創新因子,也將廬陽區與同創新中國的澎湃浪潮緊緊相連!

經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年來,廬陽區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工作者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投入穩步增長,科技成果轉化率逐年提升,推動首善廬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科學島島上“修煉”,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走進科學島,一條創新大道串連起島上的等離子體所、固體物理研究所、安徽光機所和智能機械所4個研究所,和陸續建立起來的強磁場科學中心、技術以及農業工程研究所等6個研究單位,2000餘名科技人員在這裏從事高精尖的科研工作。

島上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在安徽設立的一個綜合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這裏擁有1個國家工程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以及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並牽頭建立了合肥戰略能源和物質科學大型儀器區域分中心。目前,在磁約束核聚變、大氣環境監測、強磁場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方向,合肥研究院已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部分方向已處在國際領先方陣。

科學島上的“人造小太陽”——EAST裝置

這裏還有先進的熱核聚變技術,幫助我國加入由歐盟等多方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共同致力於將受控核聚變研究從成果轉向應用,造福全人類。其中,我國承擔該計劃10%的科研任務,科學島承擔我國科研任務的73%。

在島的東南端,由舊樓“一號別墅”改造而成的合肥現代科技館,一到週末便有許多家長帶着孩子前來參觀,各種科學現象、機器人模型以及島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展示,打開了孩子們心中的那扇夢想之門,讓孩子們心中的科技之夢從這裏起航。

生態之鄉三十崗島外延伸,生態之鄉插上“科學之翼”

其實,廬陽區的科技創新基地,還不僅僅只有科學島。

合肥西北望,廬陽三十崗,春花夏草盛,秋雲冬雪茫;阡陌縱橫野,四季好風光,秉承綠色發展,堅守綠水青山,最終迎來了發展紅利——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落戶三十崗。

2017年,繼上海之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爲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其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項目的核心板塊,選址廬陽區三十崗鄉,規劃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大科學裝置。

這一重大項目的開建對促進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加快創新轉型升級、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意義重大,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影響深遠。未來,生態之鄉三十崗的“科學之翼”必將全速“起飛”,並繼續堅持生態優先、創新崛起的科學發展路徑,堅實地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成爲“全球最美科研聖地”!

“共創未來”2019廬陽區院企科技成果對接會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2019年12月11日,“共創未來”2019廬陽區院企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行。該對接會由合肥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合肥市廬陽區科學技術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舉辦。本次活動是響應合肥市打造國際化科創新城的戰略號召,在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落戶的良好契機下,加速推進優秀項目的精準對接和落戶,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對接和轉化。

“我們不光要有知識創新,也要鼓勵產學研結合,讓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應用。”安徽大學校長、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委員如是說。同樣,廬陽區堅持把推動科技平臺建設作爲主要抓手,已初步形成了由衆創空間、產(創)業服務中心、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組成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突出。廬陽區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加大。廬陽區沿着“引進一個人才,聚集一個團隊,孵化一個平臺,催生一個產業”思路,千方百計吸納創新要素、集聚創新能量,努力打造發展增長極,提高發展含金量,走出一條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轉型發展新路子。

相信,隨着廬陽區科技事業的不斷發展,科技創新這一強大引擎必將輸出源源不竭的動力,推動首善廬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