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因此成都当代影像馆收藏并展出他的杰出作品。布列松作品收藏地2019年4月27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成为成都当代影像馆的开馆大展和常设展。

如果穿越到1958年,采访身在成都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他可能不会想到六十一年之后自己的作品会在这座城市展出。这也是时隔二十多年,布列松的作品再次来到中国,成为成都当代影像馆的开馆大展和常设展。

Part 1

成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

布列松作品收藏地2019年4月27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成为成都当代影像馆的开馆大展和常设展。为什么选择布列松?成都当代影像馆馆长、布列松大展策

展人让-吕克•蒙特罗索说,“对一个博物馆来说,藏品非常重要。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因此成都当代影像馆收藏并展出他的杰出作品。”

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府河摄影公园中的成都当代影像馆

在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看来,摄影是典型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只要有底片,摄影作品就可以大批量复制。那么,此次在成都展出的布列松作品有何独特之处呢?

“摄影就像雕塑,可以被复制成多份。但是在成都展示的照片是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本人签名和批准的原作。其独特之处在于,成都当代影像馆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国最大的照片收藏机构。”让-吕克•蒙特罗索如是回应。

此次在成都展出的作品都是布列松上个世纪30年代的作品。让-吕克•蒙特罗索认为,布列松作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1930年到1939年间,他创造了自己的个人风格;第二个时期是从1947年玛格南图片社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他成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为杂志和报纸对中国进行重要的报道;第三个时期是从1980年到他去世,那时他回到了早年对绘画的热爱,拍摄的照片少得多,但展示的作品更多。考虑到对布列松已发表作品的研究,让-吕克•蒙特罗索选择首先介绍1930-1939年间的作品。在这个时间段,布列松拍摄了他最著名的照片。

Part 2

捕捉决定性的瞬间

布列松在摄影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师和摄影史研究者阮义忠曾有这样的论断:“摄影诞生于1839年8月19日,起先的一百年,它到底算不算是一门艺术,依旧见仁见智;而后的五十年,布列松的出现,使任何人都不再为这件事争论不休了。”

布列松几乎就是摄影的代号。以至于有人说,摄影这一门,你进去是ABC,出来是HCB。H•C•B正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名字(HenriCartier-Bresson)的缩写。布列松在摄影史上的大师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创作出“决定性瞬间”的理论: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这个瞬间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转瞬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瞬间。

1952年,布列松的作品集在美国出版,法文书名叫《捕捉瞬间》,编辑迪克西蒙将“决定性瞬间”作为美国版的书名。布列松觉得用来形容摄影挺合适的,于是接受了,并将这一理念发扬光大。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布列松的展览橱柜里,展示了这本书的原版。

怎样捕捉决定性的瞬间呢?

布列松的答案是:等待,等待,等待,按下快门。“等”是捕捉意象、实现意念的最佳利器。

1933年,布列松拍摄的意大利萨莱诺

布列松认为,“所有的思考,只能在拍照前或拍照后:按快门的那一瞬间,只有凭直觉。”“构图”是摄影的空间,“快门机会”是摄影的时间,布列松同时注意这两者。如果这两点不能同时满足,他会站在一旁等下去,直到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洞悉先机地捕捉到那个瞬间。眼力好,看准时空最有意义的交叉点,让布列松成为有史以来把时空因素结合得最为灵巧的巨匠。因此,看了布列松的作品,没有人会质疑摄影的艺术性。

布列松对构图和偶然性的追求,源于他对绘画的热爱。早年在叔叔的影响下,布列松被绘画深深地吸引了。20岁的时候,他还加入一个画家的工作室,跟随法国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学了两年绘画。安德烈•洛特是一个非常注重线条的画家,执着于几何构图。受他影响,布列松非常注重画面结构和几何形构图。布列松同时

和1932年法国马赛的街景

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拍摄了很多表现偶然瞬间的照片:所拍的街头照片中,人物的行动、眼神很少呈现出具体的情绪或意图,让人有一种捉摸不定感。六十五岁时,布列松重拾画笔,开始画画,偶尔拍照。有人说他重新回归儿时的绘画梦想,因为他曾说:“摄影是我的职业,但绘画是我一生的爱好和追求。”

Part 3

低调的“世纪之眼”

布列松并不是一开始就认定摄影为终身从事的职业。布列松出身于巴黎周边的一个工人家庭,一直比较叛逆。年轻时的他不想受到家庭的束缚,一心想脱离家人规划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计划,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例外。1931年,布列松去非洲环游,在那里拍了一些照片,但那时的他还不是专业的摄影师。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有过叛逆期,也有迷茫期,但是一直在探索中。

1932年,布列松回到法国,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张照片,画面中几个小男孩奔向浪花。他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突然领悟到,“照相机可以在一刹那凝固不朽。”这一年,24岁的布列松在马赛购买了一架徕卡相机,决定开始拍照。“当我买了第一架徕卡时,它变成了我眼睛的延伸。”第一台徕卡相机伴随了布列松整个摄影生涯。大众熟知的布列松照片,大多数都是这台小相机所拍。

1933年,拥有相机的第二年,布列松就在美国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可以说,布列松一出手就是大师,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就到达了巅峰,不管从作品的质量还是数量来说都是。

阮义忠认为布列松摄影生涯的高光时刻是1932~1933年,“如果你没有一颗与现实世界随时都在谈恋爱的心,那就和不拍照而只在一旁观看没什么差别,甚至还要更差。布列松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期’只有两年,他在1932年和1933年的七百天里,创造出他一辈子最精彩的影像,而永远都没超越过。”

布列松基金会保存了布列松将近3万张照片,主要拍于20世纪30年代。布列松基金会收藏部主任奥德•汉堡特认为,布列松有两个重要的摄影阶段:上世纪30年代以及40年代加入玛格南图片社之后。

1947年,布列松与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等人成立了玛格南图片社。在玛格南图片社工作期间,布列松环游世界拍照,作品在全球发行。应美国著名的杂志《生活》之约,布列松曾在亚洲待了三年,在中国待了一年。当时布列松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轮船,他从法国坐船,经过39天之后,终于到达中国。他曾经到过北京、上海等地,在上海拍到一些不错的照片。

成都当代影像馆展厅的一角

受美国《生活》杂志编辑的邀请,布列松拍过一些彩色照片,他还有两个玛格南图片社的朋友是拍摄彩色照片的佼佼者,但他自己不是很推崇。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受技术限制,彩色照片非常饱和,色度不像今天这么准确,印制出来效果也不好,不能很好地表现拍摄者的意图。另外,布列松本身是画家,对色彩要求较高,认为拍摄出来的并不是他所看到的那个色调。

布列松认为,摄影过程中,场景是最重要的。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黑色照片,很少拍彩色照片。他偶然发现了自己拍的一些彩色照片,由于不满意,然后把这些照片毁坏了。可以看出来,布列松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高,除了毁掉不满意的作品,还有一些可爱的举动。他曾在一些作品上标注:“作者是我,拍摄得并不好”。可以说非常耿直了。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布列松与编辑的关系很有意思。编辑让他的作品和风格广为人知,但对他的作品也有改动、要求。在长期与编辑“相爱相杀”的过程中,布列松斗智斗勇,总结出了应对之策。20世纪60年代之后,布列松离开玛格南图片社之后,他所有照片都有黑色的框线,拒绝出版物的编辑随意裁剪作品的尺寸。如果他后期的作品没有黑色的框线,很可能表明不是原作,是被修改过的。

布列松作品展馆现场

可能是因为成名太早,饱受名气所累,布列松非常低调。在环游世界拍摄期间,他常使用化名,在印度使用的名字是“Karttikeya”(意思是“同太阳作战的武神”),和妻子去日本拍摄期间使用化名是HC。他喜欢大家称他为亨利•卡蒂埃,而不是广为人知的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拒绝被人拍摄,认为隐藏在人群中最能捕捉到画面,他还曾经戴着摩托车头盔,到街上拍摄游行的人群。

六十五岁,布列松重拾画笔开始画画,偶尔拍照。在那之后,他对摄影的热情主要转为展览了。布列松认为,通过展览,能直接了解艺术家的人生和观点。九十岁之前,他出了二十多本摄影集子,拍过十部纪录片,举行过数十次重要的展览(大规模的巡回展)。

2004年8月3日,20世纪的“世纪之眼”布列松永久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但是他将永久接受摄影爱好者的注目。

文 _ 本刊记者 > 李翠华

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