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段“北漂”经历中,李飞熊听了很多名家大师的课,结识了不少可以一起读诗,讨论哲学的朋友,以至于06年离开北京时,最让他留恋的不是这座城市的资源与机会,也不是在央视做编导的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种很“务虚”的生活状态。从自己最擅长的镜头转换到笔头,从非虚构到虚构,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是走出了“舒适圈”的举动,实际上与李飞熊自身的成长、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他选择用文学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青春、理想,以及在改革开放元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

今年下半年,现居成都的70后作家李飞熊的文学处女作《没有终点的列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也许对于许多读者而言,李飞熊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初入文学界的“小白”,在纪录片领域却已是卓有成就。

李飞熊的本名是李维,四川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从2001年从事影像创作以来,他导演的作品《北川中学》《超级按摩师》《母亲》《撼天记》分别获得“星光奖”“金熊猫奖”和“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奖”等纪录片届的大奖。

从自己最擅长的镜头转换到笔头,从非虚构到虚构,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是走出了“舒适圈”的举动,实际上与李飞熊自身的成长、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他选择用文学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青春、理想,以及在改革开放元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

创作源于两次“北漂”经历

李飞熊有着两次特别的“北漂”经历,正是这两次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赋予了生命力。1978年出生的李飞熊正是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来的一代人,那时候整个社会都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年轻人身上,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1999年,李飞熊从宁夏大学毕业后,进入银川电视台做新闻节目,那时候的他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一心想着写诗,出诗集,但电视台的工作又无法实现他的想法,于是在工作还不满一年时,他就辞职来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北漂”之旅。

李飞熊工作拍摄日常

初到北京时,李飞熊大概有半年的时间都居住在北大,和在附近租住的仰慕北大校风校训的旁听生一样,他也度过了一段愉快的“蹭课”时光。回忆起这段时光,李飞熊提到最多的除了到各家名师的讲堂听课外,就是北大的风入松书店。据他说,这是一家在人文社科方面很有权威的书店,很多北大、清华的著名教授都会推荐自己的学生去那里买书。李飞熊清楚的记得,一走进书店的入口,就可以看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虽然这句话现在仍在被很多人引用,但李飞熊说在自己初到北京的那几年,这句话不仅是口号,也是年轻人们实实在在去践行的生活理想。“那时候在北京,如果你想和大家谈一谈萨特、尼采、海德格尔,还是能找到人的,现在可能就要困难一点。”在这段“北漂”经历中,李飞熊听了很多名家大师的课,结识了不少可以一起读诗,讨论哲学的朋友,以至于06年离开北京时,最让他留恋的不是这座城市的资源与机会,也不是在央视做编导的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种很“务虚”的生活状态。

李飞熊工作拍摄日常

实际上,在离开北京时,李飞熊就已经有了想要书写这个年代的想法,只不过来到成都,电视台繁忙的拍摄任务,让这个想法成为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火苗。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一周内,李飞熊被派往北川进行拍摄工作,一个月的时间,他直面生命的脆弱与人生的无常,“当时我正好是30岁,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人生价值又应该如何体现?”李飞熊决定开始写小说,加上当时市面上反映改革开放元年出生的这一代人的作品几乎没有,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从08年冬天到次年1月,李飞熊很快地把20章的小说提纲列了出来,不过因为接二连三的新工作,他的写作进度再次停在了这里。

李飞熊工作拍摄日常

时间到了2014年,李飞熊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这是他文学创作最为关键的一根导火索。李飞熊原本很排斥继续读研这件事,他说自己一直有一个“成见”,认为读太多的理论性书籍往往会束缚人的创造思维。不过当他开始第二次“北漂”生活后,自己所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让他的写作更多了一份使命感。李飞熊说:“如今70后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在文学创作中,反映60后和80后的作品很多,70后反而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我希望能够透过文字,为改革开放元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发声,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2017年,李飞熊将自己10年来的所思所想,最终沉淀为一部2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从镜头到笔头 纪念一代人的青春梦想

在动笔之初,李飞熊就给这部小说明确了两个方向,一是对社会的关注,二是对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关注。在这一点上,李飞熊多年的纪录片编导经验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纪录片真正带给我的是对社会和人的认知”,李飞熊说拍摄一部纪录片,常常需要几个月的田野调查工作,能够比新闻记者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这让自己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李飞熊说这部小说有一些半自传体的色彩,几位主要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一个或几个人物原型,也有一些是源于纪录片拍摄中有趣的人或情节。比如提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李飞熊说自己曾被书中摇滚歌手阿罗独自行走在戈壁滩时的场景所感动,他说这可能与自己从小在西北长大的经历有关,无论在南方生活多久,依然很喜欢那种戈壁沙漠的苍凉感,每个人在那里都会感到自己很渺小,生出一种孤寂感,而这也符合书中的歌手阿罗当时所面临的状况。对于书中的男一号周行健,李飞熊则将他刻画的颇具中国传统文人特点,“我比较喜欢唐朝文人,比如李白,他腰上挎着剑,手里拿着书,我觉得周行健身上有这样的精神。”那对于和周行健一起来到北京闯荡的马洛,更像是一名魏晋名士,感情用事、偏激,但又不乏浪漫。

李飞熊新书成都分享会

关于“北漂”和不同年代的年轻人追寻理想的作品有很多,但与其他类似题材中主人公多为事业奋斗的务实“外向”路线不同,李飞熊小说中的主人公追求的是一种务虚的“内向”精神生活。李飞熊在书中所塑造的这些生活在21世纪初的年轻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并在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找寻。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结局,但那种追求理想的纯粹,正是李飞熊认为最珍贵,也是最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

李飞熊接受采访

纪录片的创作工作给李飞熊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字表达上的画面感,不过在他看来,最难的部分是对当时那个年代的还原。“尽管不能像纪录片那样去呈现一个年代,但我所描写到风貌、场景,一定要符合那个年代。”为了让作品更具现实感,李飞熊做了不少案头工作,一方面他通过一些典型事件引发读者的共鸣,凸显时代感。比如小说中歌手阿罗在戈壁荒漠中快被饿死的时候,不是被牧羊人救起,而是被当地石油探井队的队员救起,这正与当时高速发展的中国大量石油工人到西部采集石油的时代背景关联。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文学评论家崔庆蕾认为,《没有终点的列车》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社会性话题和问题,比如青年问题、城市化问题、文学边缘化问题等,而这种思考性和社会问题意识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价值所在。对于这些问题,李飞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和回答,而是让读者跟着小说中那些年轻人命运的浮浮沉沉,去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文_本刊记者>陈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