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單仁平:警方信息應是公衆理性判斷的落腳點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的事件不斷出現新進展,在該校校長被解聘、成都溫江區教育局及市場監管部門都有負責人被停職檢查的同時,警方也通報了社會上個別人僞造信息、煽動事態的情況。這些消息經官方披露後,一些人對警方的初步調查結果表達新一波的質疑和不滿,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物黴變事件作爲一個輿論事件繼續發酵。

當政府公信力在互聯網時代支持不了其一錘定音角色的時候,互聯網輿論場的部分抵制性回應是很正常的。這是多元化輿論場的普遍規律。

食品安全,尤其是中小學學生食堂的食品安全是非常牽動人心的事情,在這方面公衆的眼睛裏揉不進半粒沙子,大家勢必會用最嚴格的標準、甚至舉着放大鏡來審視有所懷疑的每一個細節。最初的信息讓公衆產生問題非常嚴重的印象,如果調查的實際情況證明有些信息是誇大、失實的,甚至這當中有惡意推波助瀾的因素,公佈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很有挑戰性的一件事。

一旦形成公共輿論事件,聲音註定很龐雜。我們對社會作爲整體提出這樣的主張:一方面要多包容各種激烈的聲音,不與輿論場會自帶的一些極端情緒過於較勁;一方面還是要把官方、特別是警方的調查作爲社會集體判斷的最終落腳點,視警方爲權威信息源。這是中國社會應當有的集體理性。

在此案中,警方執行調查任務,它顯然沒有理由和動機去偏袒一所民辦學校,爲它遮掩問題。特別是在事件已經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時候,警方掩蓋事實、編造情節意味着極其巨大的風險,完全是他們不可承受的。

十八大以來,國家嚴治腐敗,狠打官員的徇私枉法,針對一個敏感事件一旦組成調查組,無法設想其中存在根本性造假的空間。誰敢擔這樣的責任?就是上級敢,下級也不敢。周永康都能倒,哪個要求你造假的市長、省長、法院院長能靠得住?輿論一旦起來,再倒過來查,露了陷,辦案人都要跟着坐牢。

由於互聯網輿論場是多元的,什麼勢力、什麼人都有辦法在上面直接或者隱蔽發聲,因此各種聲音的動機也是複雜的,有些微妙難言。衆聲喧譁之中,作爲理性的分辨,官方調查組在輿論高度監督下的信息發佈,可靠性應當是最高的。

有人質疑,那些誣陷學校食堂、製造虛假證據的人能有什麼好處?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同樣應當針對成都的官方來問:他們掩蓋一所民辦學校的問題有什麼好處?客觀說,事件中個別人出於個性化原因搞錯了事情或者惡意提供虛假信息,比今天官方在輿論嚴厲監督下奇怪地鋌而走險搞造假,可能性要大得多。

不管怎麼說,成都七中實驗學校的食堂事件先是迅速在家長中點燃,然後又在互聯網上快速擴散,有其深刻的現實邏輯。尤其是,一所民辦學校的事,很快演變成輿論對當地政府的指責,這種幾乎每一次輿論事件必有的發酵模式值得深思。

官方要在提高公信力方面下一場持之以恆的大功夫,盡最大努力取信於公衆。但同時也要看到,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它的公信力永遠達不到一個完美的水平。我們最後想說的是,輿論場上總會存在部分的抵制情結,緩解這個問題是必須有的作爲,但緩解的方式也需包括官方及整個社會接受、適應存在那樣的輿論,從而自然降低它們的衝擊力。▲(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