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至今,A股從2440點附近漲到3000點,有兩類資金功不可沒,一類是場內資金的快速加槓桿,一類是北上資金的持續買入。A股站上3000點以後,場內各方資金有什麼樣的變化?對A股未來走勢又會有怎麼樣的影響?

融資客漸感力不從心今年以來,場內槓桿資金是最爲徹底的“死多頭”,春節後的24個交易日中,22天爲淨買入,兩融餘額也從7200億附近飆升到目前的8900億左右。

從下圖可以看出,雖然當前兩融餘額距離前期高點還有上千億的空間,但兩融交易佔A股成交額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1%左右的峯值。

從A股站上3000點以後,融資重倉股的表現就能看出,當前融資資金熱衷買高位股、連板股的動能已經開始衰竭。近期融資餘額大幅增加的前20只個股中,有9只在3日內跌幅超過10%。

在當前市場嚴控槓桿的大環境下,場內資金已經很難有繼續加槓桿的空間,除非有大量新進資金湧入股市,否則中短期內融資的極限就到此爲止了。

北上資金高位出逃通過滬深港通進入A股的資金今年的節奏感異常出色。2440~3000點這段時間一直“買買買”,而從上週五A股短線見頂後,開始大規模賣出,最近兩日A股企穩,又開始買入

融資客和北上資金的“熄火”,是A股陷入調整的重要原因。後續A股想要繼續上攻,必然需要其他方面的資金支持。

機構或決定後續市場風格本輪行情來世之猛,速度之快,出乎了許多機構投資者的預料。雖然今年ETF融資餘額今年也有較大的增長,但佔市場融資餘額的比例卻從11.3%跌到了10%以下。機構對行情的響應速度完敗於遊資和散戶。

由於此前機構重倉的大多是消費、醫藥等行業,在這波大漲的金融、電子行業幾乎是全線踏空,所以本輪行情機構的參與度其實非常低,如果後續行情要持續,那麼機構必然需要擔起增量資金的重任,一旦機構成爲市場主導,那麼當前市場的風格就可能發生較大變化,以消費爲首的白馬可能會重獲市場青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