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發於480期《法治週末》15版

「法說西遊」(十八)“哪吒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法說西遊」(十八)“哪吒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資料圖 圖/網絡

今夏最火爆的國產電影,無疑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成爲近30年評分最高、票房最高的國產動畫電影。在本專欄所討論的《西遊記》中,哪吒也是一位重要神將,其形象是從佛教西來到中國定型的重要環節,是中外文化衝突與交融的典型個案,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哪吒並非中土神祇,最早其實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神話人物,梵文全名是Nalakuvara或Nalakubala,佛教經典中各種音譯都很拗口難記。漢譯簡化爲那叱、哪吒,反倒流傳開來。哪吒本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毗沙門天王(多聞天王)之子。佛滅後,原始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信仰爭奪中,大乘佛教頗具改革精神,把婆羅門教中衆多神祇納入佛門以擴大影響,哪吒遂成了大乘佛教的護法神。後來,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哪吒也步入了順應中國文化的改造過程。

唐代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時候,就發現于闐等西域地區毗沙門信仰興盛。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有毗沙門天王帶着金甲神兵幫助唐軍大敗蕃軍的傳說。玄宗大悅,故特令供奉。莫高窟第154窟便有中唐時期的毗沙門天王像。

也在唐代,人們將毗沙門天王附會成唐代的開國大將李靖,於是哪吒也有了漢姓,成了李哪吒。毗沙門本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後來一分爲二,一是被提升爲高居四大天王之上的托塔天王,而原來的多聞天王也還在。在《西遊記》中,正是李天王率領四大天王圍剿孫悟空。

許多佛教神祇傳入中國後,被來了一番中國化改造,如《封神演義》將觀音菩薩變成了道教的慈航真人。於是哪吒也成了道教的護法神,冊封了中壇元帥、通天太師、三壇海會大神等道教化的神號。在元蒙時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裏,哪吒的身世具有了中西合璧的色彩。身份成了“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足踏盤石,手持法律”,這個“法律”不是今意,當指道教法器。後來,《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形象最終在中國民衆心中定型。

從身份上,《西遊記》中的哪吒從佛教神將變爲玉帝帳前的先鋒官。玉帝既有道教行政領袖的色彩,更多是王權至上的折射。三教合一,玉帝成爲諸天之主。任你是哪路外來神,最後都成了王權的螺絲釘。哪吒也不例外。哪吒去圍剿悟空,劈頭就喝道:“今奉玉帝欽差,至此捉你。”《西遊記》將其名字由來解釋爲:“原來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徹底將其梵文名稱定爲出生就有的中國姓名,強化其本土色彩。形象不再是印度之前凶神惡煞的恐怖夜叉,而是一位吉祥的道家童子。後來《封神演義》更直接把《西遊記》紅孩兒與哪吒合二爲一,創造了最經典的蓮花童子形象,成爲中國孩童最喜歡的少年英雄。

《西遊記》保留了父子相抗的情節。書中說哪吒鬧海後,“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描述雖短,但蘊含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

一則,這體現了中外文化劇烈的衝突。哪吒敢於殺父,這對傳統中國盛行的三綱五常是極大衝擊,甚至駭人聽聞。如同《封神演義》中木吒訓斥哪吒,“胡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中國文化主張“夫孝,德之本也”,甚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損”,所以哪吒哪怕沒有找李靖尋仇,哪怕其自殺本身是爲了不連累父母,但仍然被定位於不孝。

這殺父的故事之所以出現,明顯是受到了佛教出家的影響。在佛教文化中,父母只是一世宿緣而已。佛教剛傳入中土,最容易被攻擊的就是其主張出家、不結婚生子,這是典型的不孝。這種文化衝突的一個進步之處倒在於,在父權制在中國強大得成爲桎梏的當時,佛教傳入倒恰好提供了一種反抗禮法的思想資源。歷史學家陳寅恪還曾考證過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出自佛教頂生王與帝釋天的鬥爭,不可能來自中國本土,因爲中國禮法斷然不容。

二則,這種文化衝突需要和解。在《西遊記》中,哪吒自殺後“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由如來佛讓哪吒蓮花化身,哪吒找李靖尋仇,“如來以和爲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喚哪吒以佛爲父,解釋了冤仇”。佛教帶來的文化衝突最後由其自己和解。在《封神演義》中,則是父子和解在興周伐紂的政治使命和所謂天命之中。中土和佛教都需要這種和解。

對中國文化來說,如此殺君殺父的哪吒,如果不改造爲輔助新的明君武王的天命執行者和父子和解的孝子,幾乎會帶來三綱五常的顛覆。對佛教來說,如果不完成這種和解、放任這種文化衝突,是將自己打入另冊,在中國是難以立足。佛教在中土便也流行《西遊記》中“盂蘭盆法會”這類孝敬父母的節日。宋代蘇轍曾做過一首詩《那吒》:“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經過這種改造,想達到的就是拜佛與拜父統一的效果。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當下能成爲爆款,恰好也在於切中了其既有叛逆又有和解。如果沒有哪吒那種“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自主意識、那種“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的天生邪性,今天的小年輕沒有興趣。但如果沒有父子和解、大愛的李靖形象,今天的父母也會覺得導向不對。於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終成了各方都皆大歡喜的多重爆款。這一成功不是巧合,也是基於歷史文化大背景的準確洞悉。

—END—

責編 | 王碩 王京仔

「法說西遊」(十八)“哪吒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法治週末報

與你攜手同行法治路

「法說西遊」(十八)“哪吒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