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透露:麥德龍正通過招標的方式,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交易估值在15—20美元之間。該消息出來後,業內紛紛猜測背後可能的接盤俠,比如阿里、騰訊等。

但在筆者看來,研究麥德龍退出中國的原因更有意義。一方面,它在中國的發展,不論是選址還是會員制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麥德龍在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戰略並不算保守,也懂得與時俱進,比如做供應鏈移動應用—拍客、在天貓開出官方海外旗艦店、開便利店計劃搞加盟等。

這不由得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麥德龍到了這般境地?它的退出又給了中國商超什麼啓示?

首先,麥德龍是德國最大的零售批發超市,在1995年時進入中國後,和錦江集團合作,建立了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連鎖商場的合資企業。由此,麥德龍倉儲式超市便在中國紮下了根。

比較有意思的是,麥德龍超市的選址是“大城市城鄉結合部的高速公路或主幹道附近”,位置相當偏僻,營業面積是15,000~20,000平方米。其實,從選址這一刻開始,它做針對C端這塊的生意,註定要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事實也是如此。雖然後期實行了會員制等各種措施,C端業務仍是不溫不火。反倒是B端的表現搶眼。有數據顯示,麥德龍的福利禮品業務在16/17財年的營收增長達30%。它的企業客戶也很多,比如零售商、餐館等。

也就是說,它是不擅長把握C端消費者的,B端業務倒是做得不錯。可惜,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麥德龍沒有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又或者有別的考慮,以至於在後來的戰略佈局時,出現了偏差:

麥德龍在2010年聯合富士康開萬得城(電子連鎖賣場);2014年開“閤家麥”便利店,進軍便利店市場。這些生意,其實都直接與C端接觸,不擅長此道的麥德龍,而後放棄了萬得城,也關閉了閤家麥便利店。

其實,麥德龍當時完全可以換個思路來搞這些生意,比如在進軍便利店的時候,不是造品牌搞加盟,而是和周邊的便利店一家家談,讓這些便利店掛上“麥德龍”的牌子,並給它們供貨,憑藉集中採購的價格優勢,便利店們主大多是樂意這樣做的。

然後,由點(麥德龍超市)及面,全網絡覆蓋和打通,再把物流數字化、端到端等完善,做好便利店等商家的掛牌、供貨業務,今天的麥德龍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麥德龍目前的價值是“地產”。在進入中國的20多年時間裏,它積累了大量的自有房產,面積多在10000平米以上。若阿里拿下它,這些倉儲店將成爲其佈局供應鏈的一個籌碼。這實際上,也從側面印證了以上的觀點。

所以,在筆者看來,相比於“中國的企業越來越強導致的競爭加大、摸不清市場和客戶需求”這些外部原因,不懂得“揚長避短”做好自身戰略規劃,以至於錯過最佳佈局時期,纔是導致它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

現如今,隨着中國企業在供應鏈上的不斷完善,麥德龍的供應鏈優勢不再。它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想趁着還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趕緊出手。至於最終接盤俠或合作方是誰,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