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和轉變的時間太迅速了,關於婚姻的觀念,在兩代人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無法互相理解。比起父母理解中的“結婚搭夥過日子”,當代年輕人更在意,在這段婚姻中我能獲得快樂嗎,能獲得成長嗎。



30歲沒結婚,有錯嗎?在不少人眼裏,還真有。蕭山一姑娘,因爲30歲沒結婚,被人指着鼻子嘲諷,氣到住院。

當天,這位王姑娘正準備看電影,突然接到母親電話,說她父親跟人吵架了。

她連忙趕到父母單位,看到父親坐在通道,臉色發青。旁邊站着一位赤膊的男性,臉色也不愉。

問起緣由,原來王女士今年30歲,還沒有結婚,結果這位同事指着父親鼻子嚷嚷:你女兒30歲了還不嫁人,丟人不丟人?!



王女士氣急了,抬頭問他自己哪裏丟人了。

結果這名同事一臉坦然反問:你說你是不是丟人,不結婚,還不丟人嗎?

第二天,王女士一家前去公司要求當事人道歉,結果這位同事堅決不道歉:“我有一句話說得不對嗎?我說的都是真話!”

幾番爭執下,王女士情緒激動,當場癱倒,幾乎昏厥,被送進了醫院。

因爲30歲沒結婚,導致父母被不相干的人指着鼻子罵,自己還氣進了醫院。

雖然在民警調解下,最終雙方達成了和解,握手言和,但年輕人到了一定年齡被催婚的困境卻真實存在。



許多未成家的青年人,簡直成了千夫所指。不僅父母親人催促不斷,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總愛動輒置喙。似乎大齡未婚就成了社會公害,誰都能踩一腳。有人因不堪其擾倉促結婚,結果也未必幸福。



更有不少人因爲沒有“及時”結婚,簡直快被逼到絕境。

大齡未婚的壓力有多大?

今年年初,重慶一姑娘因爲被家人逼婚,在高速避險道上,抱着方向盤痛哭。

當天深夜,交警發現一輛小車停在高速避險道上,十分危險。交警上前後,發現駕駛座上坐着一位姑娘,正閉目休息,臉色蒼白。

女孩稱駕駛途中身體不適,且情緒不佳,於是將車停在此處休息。交警趕緊跟她說該路段危險,並勸她抓緊離開。

沒想到,女孩突然抱着方向盤,失聲痛哭。

交警細細詢問,女孩才告知,自己由於被催婚,剛與家人大吵一架,在加上身體不適,這才深夜有家不回,情緒崩潰。



被催婚逼瘋了的,還有杭州的小菲。爲了逃避父母的催婚,小菲居然兩度報假警,還稱自己被親哥哥“強姦”了。

前幾天,杭州警方接到了一則報警,稱有人聚衆鬥毆。警方趕到後發現現場無人,遂聯繫報警人。報警人小菲提供了新地址,稱自己遭到了親哥的“強姦”。

警方迅速趕到現場,卻沒發現小菲所述情形。詢問後,小菲向警察據實交代,表示自己是因爲想逃離家人才報了假警。

原來,29歲的小菲由於一直未交男朋友,被家人催婚催得緊,幾個月前從家裏搬出來,獨自租房居住。

當天,由於離職換房等原因,小菲找哥哥來幫忙重新搬家,沒想到父母跟着一起過來了,東西搬上車以後,徑直開回家,要小菲回家住。

想到接下來又要被不斷催婚,小菲十分抗拒回家,又被父母攔着不讓走,於是衝動之下兩度報假警。



爲了躲避催婚,浙江一名26歲的小夥,甚至“大義滅自己”。

到了結婚年紀的他,不久前和女友分手,因父母和其他親戚朋友又總是不斷催促他結婚,不堪其擾。

爲了“求個清淨”,他喝了約半斤白酒,開車來到交警中隊,想主動接受處罰。

在前往交警隊路上,因爲怕達不到醉駕標準,還又喝了兩瓶啤酒。

小姚喝酒後丟棄在車內座位上的空酒瓶。警方供圖

呼氣測試顯示,小夥血液內酒精含量已達醉駕標準,後以涉嫌醉駕對其取保候審,待血檢結果出來後再進一步處理。

小夥如願以償。

如果說被催婚傷感情、傷心、傷身、傷時間,那可能還不夠,被催婚還傷錢。

在催婚變成了年輕人的緊箍咒後,還催生了新的經濟形式——租友,租對象回家過年。





如果僅僅是付出一些金錢還好,畢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奈何許多這樣的租友網站,往往並無經營保障,且平臺管理混亂。一些平臺根本不提供相應服務,純粹是打着租友的招牌騙會員費,花錢註冊後石沉大海;也有不少平臺,拿着用戶的註冊信息兜售換錢。

人財兩空是時常會發生的事,帶“租友”見了父母,父母發的紅包、見面禮歸屬於誰也是會引起很大糾紛。

在衆多受訪者中,不少都有被騙訂金、路費的經歷。一位接受採訪的林先生說:

“一般情況下,出租方都會要求對方提前支付訂金和路費,甚至全部租金。

一旦預付了這筆款項,未必能等到客串演員。

我就遇到過這種人財兩空的結果。



被催婚、找不到對象需要花錢騙父母已經足夠令人傷心了,人財兩空,或是還要再爲錢財產生糾紛,不免讓人過於懷疑人生。

父母與子女間的巨大裂痕

“每逢佳節被相親”,每次春節,催婚必上熱搜。催婚的壓力大到如此程度,讓衆多年輕人哀怨連天。

對於父母來說,也同樣焦慮。

古語有言,成家立業,成家在前立業在後,“不孝有三,無後最大”的前提也是組建一個家庭。

在父母的時代,結婚意味着兩個人、兩個家庭結爲一個經濟上的共同體,兩個家庭的結合也意味着收益的擴大,可以一起抵禦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

結婚,是最經濟理性的選擇。

合羣,也是父母能想到的子女成長最穩妥的辦法。在不斷地宣傳之下,在父母眼裏,制度化的結婚也是一個近乎常識的存在——

“大家都要結婚,就你一個人不結婚你不覺得奇怪嗎?”

爲了催婚,有時候也會上升到民族國家社會的程度——

“如果全社會的人都像你一樣那這個社會怎麼辦”

“怎麼會有人不結婚呢?”

但這代年輕人真的越來越不想結婚了。



前段時間,民政部發布了《2018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中統計了近年來的結婚率和離婚率。

數據顯示,近年來,結婚率一路下跌,到2018年,結婚率僅7.3‰,創10年來新低。而與此同時,離婚率連年上升,到2018年離婚率達3.2‰。

這也就意味着,每1000人中,僅有7.3對夫婦辦理結婚登記,同時還有3.2對夫婦辦理了離婚登記。

據民政部數據,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7700萬獨居成年人。



在中國,結婚並不只意味着兩個人的結合。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下,它還意味着買房、生孩子、養孩子、養老人...

如此多的負擔肩負在婚姻身上,年輕人們很難能覺得,結婚對彼此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對於父母一輩來說,結婚纔是唯一且正確的道路。但對年輕人來說,不結婚看起來更經濟理性,尤其在買房、養孩子、養老人的經濟成本如此巨大的當下。



產生這樣的分歧,是兩代人婚姻觀念的巨大區別。

美國社會學家Andrew J. Cherlin曾研究過美國的婚姻意義的變化。基於美國的婚姻歷史,他認爲婚姻意義已經歷了3個階段的流變:

第一個階段Andrew J. Cherlin稱之爲“制度化婚姻”,這和我們老一代人的想法一致——人們只有在結了婚之後纔可以發生性行爲,纔可以生孩子和養孩子。

而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婚姻開始轉變成爲一種陪伴式的婚姻關係,人們開始強調夫妻雙方不僅是彼此的愛人,更是彼此的朋友。

造成這樣的轉變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分工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從家務中解脫出來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成爲支撐家庭的人而非被供養的人,轉變自然而然發生。

而到了近幾十年,女性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婚姻的觀念又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個人式婚姻,人們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成長,不支持爲了婚姻而犧牲自我。

Andrew J. Cherlin的研究著作

中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幾個階段。

在最近的幾十年間,中國經濟迅速增長,文化也不斷交融迭代,當前一代的年輕人的婚姻觀,已經走到了第二甚至第三階段的位置。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父母舊觀念,依舊停留在第一階段。

經濟發展和轉變的時間太迅速了,關於婚姻的觀念,在兩代人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無法互相理解。

比起父母理解中的“結婚搭夥過日子”,當代年輕人更在意,在這段婚姻中我能獲得快樂嗎,能獲得成長嗎。



但父母一輩並不理解。

怎麼會有人不結婚生小孩呢?兩個人有伴,生病有人照顧,老了有人養老,爲什麼不呢?

年輕一代,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也有許多人不理解。

結婚是件多沉重事啊!要還房貸,要養小孩,還要顧及一攤子破事。談談戀愛還可以,結婚圖什麼?生病可以請護工,老了可以進養老院呀。

人的一生,囿於自身經驗,對事情的看法很難發生改變。被時代撕開的裂痕,橫亙在兩代人之間難以跨越,“催婚”便成了家庭矛盾的重要引線。

或許,到了下一代,就不會再有如此大的矛盾與爭議了。只希望這一代的年輕人,在面對父母的催婚時,能體諒他們的一片苦心;而父母也可以試着去理解一下,年輕人的新潮想法。

至於結婚與否,原本就是一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選項。要陪伴還是要自由,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盡相同。

最後,用電影《剩者爲王》裏女主角父親的一席話結尾:

她不應該爲父母親結婚,她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着要結婚。

她應該想着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去結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有一天就突然帶着男方,出現在我面前,指着他跟我說:“爸你看,我找到了,就這個人,我非他不嫁。”

我覺得我都能想象的出那一幕,她比着勝利的手勢讓我跟她媽媽看,那個表情,多驕傲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