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四天,票房超6億。喧囂熱鬧的國慶檔過後,青春校園題材電影《少年的你》亮相大銀幕,在口碑一路爆表的同時,也取得了票房的勝利。

很多觀衆都記得,這部電影曾經在四個月前,經歷了一次撤檔。“有傳言說之前因爲劇情牽涉校園暴力所以撤檔了,我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內容。”一位觀衆在觀影后表示,這是他決定來看電影的原因之一。

如這位觀衆所說,2019年國慶檔之前的影市,在一片慘淡中鮮有亮色。唯一能引發人們一點興趣和好奇的現象,就是有一批電影在即將上映之前,低調地選擇撤檔。而與此同時,另一批更早前撤檔的電影,並沒有《少年的你》的好成績,在公映之後,成績也並不理想。

在一些影視專業人士看來,撤檔,這種過去萬不得已而爲之的決定,正在或已經有被一些影視劇發行方作爲營銷手段的趨勢,然而這種手段,並不一定能爲票房助力。

從特殊手段變成常規操作

今年6月份以來,自從《八佰》作爲今年上海電影節的開幕片宣佈撤檔,後續便有《少年的你》《小小的願望》等一系列電影接二連三地相繼宣佈撤檔。其勢頭在暑期檔愈演愈烈,延續至9月,到後來給人的感覺簡直形同兒戲。

及至10月末,經過進一步打磨後的《少年的你》臨時宣佈定檔,突然上映,令業界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好在,這部先是在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上因“技術原因”臨時取消放映,後又在6月宣佈撤檔的影片,只是做了較小幅度的刪減,整體上依然保留了主要內容與導演訴求,上映之後迅速成爲了全網的話題熱點。

校園欺凌的主題天然引人關注,加上導演曾國祥大膽的鏡頭語言和兩位年輕主演出人意料的精彩表演,讓這部電影一時成爲票房和口碑的雙贏之作。事後回頭再看《少年的你》當初的撤檔,絕大多數的觀衆都報以理解和同情,也讓人們更加珍惜這樣一部敢於直面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在此之後,又有一大批影片宣佈撤檔。原定於7月19日上映的《刀背藏身》,原定於8月2日上映的《小Q》和《友情之上》,原定於8月7日上映的《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以及原定於8月30日上映的《郊區的鳥》,都先後宣佈退出了暑期檔。

這一系列頻繁的撤檔動作,還不同於一部電影簡單地調整一下檔期,而都是在臨近原定上映日期的幾天(有時是一兩天)前突然宣佈撤檔,彷彿是在嗅到市場上些許新的風吹草動之後,迅速轉舵,見機行事。

很多影片撤檔並未有什麼具體原因,幾乎都是由於純粹的市場原因所致。所謂的市場原因,看似玄妙,其實往往是影片的宣傳發行公司,看到一早定好的檔期突然冒出了自覺難以匹敵的對手,與其雞蛋碰石頭,不如擇日再上。

撤檔,正在從過去偶爾不得已而爲之的特殊手段,變成了屢見不鮮的常規操作。

當中的原因,自然各有千秋。日本動畫鬼才湯淺政民的《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剛剛在6月獲得了上影節的最佳動畫片,仇晟導演的《郊區的鳥》,則是去年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佳劇情片。兩部影片的質量本來不俗,但或許是考慮到偏文藝的作品難以在競爭激烈的暑期檔與體量龐大的商業片競爭,所以選擇了撤檔。

《刀背藏身》的撤檔原因要直接得多,片方就是想避開和同檔期大片《銀河補習班》的競爭。在上映之前,《銀河補習班》被業界視爲能引發票房轟動的暑期檔頭號種子,不料隨着上映之後口碑的一路走低,並沒有傳聞中那麼“可怕”。反倒是此前並不被業界看好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黑馬的姿態一路狂飆突進,在點映期就引發了觀影狂潮。見勢不妙的《小Q》和《友情以上》立即宣佈撤檔,避免成爲《哪吒》的炮灰。

其中,《小Q》給出的官方理由多少可以令人信服,因爲主演任達華在參加一次活動時不幸被刺傷,不能參加影片的宣傳活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理由不過是片方的一次就坡下驢。任達華被刺當然不假,但避開《哪吒》的風頭是真。在《小Q》宣佈撤檔之前,任達華其實已經和其他主創在北京參加了影片的首映禮等一系列活動,而在影片改檔的9月20日前後,也並未見到任達華參加《小Q》的其他宣傳活動。任達華的被刺風波,只是給片方的撤檔找了一個最合適的藉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7月末時,《小Q》和《友情以上》都已經在全國大範圍開啓點映,眼看着一切的宣發動作都是爲了8月2日的檔期準備而來。但在發現《哪吒》的勢頭過於強勁之後,這兩部電影還是雙雙選擇了撤檔,而且都改定於9月20日上映。

然而,《小Q》《友情以上》以及差不多同時期上映的《小小的願望》,雖然在幾經周折之後改檔上映,但是口碑和市場表現卻仍遠不理想。

原定於中秋檔上映的《吹哨人》《拂鄉心》《催眠·裁決》和《冰峯暴》等幾部影片,在上映前幾日集中宣佈撤檔,則更加令人震驚。接二連三推出的撤檔海報,堪稱9月的業界奇觀。這些影片的集體撤檔,其實早有苗頭。臨近原定的上映日期,除了能在影院看到些許貼片廣告之外,幾乎見不到任何應有的宣發動作。除了撤檔,實在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更加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些影片發佈的撤檔海報以及口號,也毫無創意可言。不是“擇日相見”,就是“來日再見”,又或是“擇日歸來”。多看幾次,你根本難以分清哪張海報屬於哪部電影。

片方如此頻繁地宣佈撤檔,也很快成爲大量網友戲謔調侃的素材。在微博上有人發起了“撤檔海報欣賞”的話題,從那些高度雷同的撤檔海報,就不難看出片方對於這件事的草率與敷衍。

如果認爲撤檔是片方出於市場考量而做出的不得已之舉,這些事先早有準備的撤檔,不禁讓人懷疑其中究竟有多少不得已的成分。而那些越來越粗製濫造、毫不走心的撤檔海報,則讓人感覺片方是在拿自己的作品當兒戲。此前鄭重其事地宣佈定檔,看上去也只是一次例行公事的過場而已。

檔期爲什麼如此重要

一部電影的檔期有多重要?在普通觀衆的眼中,這可能僅僅是一部電影選擇公開向公衆放映的日期而已。但在業內人士眼中,一部電影的宣佈定檔,就是一個電影項目正式展開運作的開始,甚至是進入宣發階段的工作重心。對片方來說,檔期是一個需要嚴格趕上時間進度的工作表。

好萊塢有相當多的電影在剛剛開始拍攝便早早宣佈定檔。像漫威這樣的公司,甚至早在幾年之前就已經定好了每一部電影的檔期,而當時的很多電影還僅僅處於籌備階段。在這背後的深層邏輯是,一部電影(尤其是商業大片)的檔期,往往也意味着它的題材、規格和市場定位。

一早宣佈定檔暑期檔和聖誕檔的,往往是每年最重磅的商業製作。暑期檔往往更偏向科幻、動作類,聖誕檔往往更側重合家歡和喜劇類。衝着奧斯卡拿獎去的電影,大多會定在每年的11月末至次年1月初上映,而那些相對體量較小的B級片和文藝片,則會擠在3、4月的春季檔亮相。在這些早已深入人心的慣例背後,是好萊塢數十年運作下來與觀衆達成的共識與默契,也是大多數片方都會遵循的規則。

檔期一旦宣佈,相當於與觀衆建立了某種最初的約定,如無特殊意外,整個劇組都應圍繞着檔期建立自己的時間表,按照相應的時間進度完成每一階段的工作。何時完成拍攝,何時做好後期,何時又應該進入宣發窗口,都有一整套詳細周密的安排。

如果一部電影不能按期上映,在業界看來多半都是影片出了問題,不是影片的拍攝質量難以令人滿意,就是中間有重要的主創出現了彆扭或者分歧。如果一部電影屢次延期改檔,這部電影多半就進入了公司的黑名單。要麼被打入冷宮雪藏,要麼在此後僅做小範圍上映或是直接發行碟片。這些延期的電影事實上大多數也的確都是質量堪憂的作品,用不了太久就會被迅速遺忘。

類似的規則和慣例,隨着國內電影市場的逐漸成熟,也或多或少被沿襲過來。近年來,幾乎每一個電影項目都開始重視自己的檔期,大部分院線片都會煞有介事地宣佈定檔,很多經驗成熟的片方,更學會了選擇適合自身題材和受衆的檔期,少部分底氣夠足的商業大片,甚至敢於提前一兩年的時間早早定下自己的檔期(不是暑期檔就是春節檔)。

撤檔本質上就是產品召回

但與此同時,如前所述,依然有大量的國產片,只是把檔期看作一個宣傳的噱頭和契機,對於檔期背後真正的市場規則和邏輯,談不上太深的認知,也缺乏尊重。比如《友情之上》,這部愛情輕喜劇原本選擇定於七夕檔上映,算是適合自身的類型與題材,但在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面前,片方迅速放棄了自身的合理定位,撤檔只是簡單地想要避過對手的鋒芒。

更極端的一個例子則是2019年年初的一部電影《大偵探霍桑》。這部成色堪憂的電影,先後居然經歷了5次撤檔改檔,從原定於2017年暑期上映,一路改到了今年的年初。最匪夷所思的是,在經過了三次撤檔之後,終於定在今年春節前夕上映的《大偵探霍桑》,在得知《情聖2》宣佈定檔春節之後,立刻宣佈撤檔。而在《情聖2》因爲吳秀波事件選擇撤檔之後,又立馬宣佈提檔,把檔期改了回去。就在短短几天之內,如此反覆撤檔、提檔,而且最後一次提檔的口號還是“你走了,我來上”。這張赤裸裸地表明在和同期影片玩貓鼠遊戲的海報,一時間成爲大量媒體批評和討伐的對象。

當然,即便如此苦心孤詣地算計和折騰,《大偵探霍桑》也不可能創造什麼票房奇蹟。反覆撤檔提檔根本無法改變其爛片的底色,最終它也只能灰頭土臉地拿到幾百萬的票房,留下一個笑柄。

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市場原因,近來國內市場越來越肆無忌憚地撤檔,其實都是片方不夠專業和不夠自信的表現。不夠專業是因爲,這些匆忙撤檔的影片,有一部分是在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合理的安排與規劃,計劃中的項目流程無法按期推進,最終只能用撤檔來掩蓋這一事實。

而更多數撤檔的影片,則是片方對於自家影片質量缺乏足夠的自信,往往是爲了避開一兩部票房勢頭強勁的競爭對手,完全沒有自身的節奏與計劃。就好比一個參加體育比賽的選手,不想着如何提升自身的實力與水平,卻總指望抽籤與賽程如何對自己有利,屬於本末倒置。

事實上,既有的大量案例已經證明,無論如何更改檔期,都難以讓一部質量難以過關的電影贏得更多的觀衆。不僅如此,對於更加成熟理性的觀衆而言,撤檔其實是對影片質量和信譽的一次損耗。在觀衆的眼中,一部電影的撤檔,如果不是審查方面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爲底氣不足。

一部電影的撤檔,對於片方自身而言,影響不可謂不大。負責發行和宣傳的團隊或外包公司,無疑將打亂自己的原定計劃,部分公司甚至會有違約的壓力。受到影響和牽連的,還有處於發行一線的每一家影院。很多電影的提前預售和排片工作,都會在上映前一兩週左右完成。因此每一次臨時宣佈的撤檔,都會讓影院先前的許多工作白費,需要重新再做一次排片、物料投放,以及還要承擔可能帶來的退票損失。

曾有影院經理表示,電影的撤檔,就好比某家公司宣佈要在某日發售自己的全新產品,卻在原定的那一天宣佈把新品全部召回。對於實體產品而言,這無疑是不折不扣的災難現場,只不過因爲電影是數碼介質的文化產品,所以撤檔的影響看上去纔沒有那麼大。

如此輕率的大面積撤檔,只能說明我們的電影市場,依然處於相當不成熟的混亂階段,當中有太多的見縫插針和投機取巧,在渴望市場的誘人利益的同時,卻缺乏對市場規則和邏輯的基本尊重。這份尊重,應該從檔期着手,本質上,是從影片(產品)質量着手。

相關文章